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最初发表在1932年出版的《认识》第二卷里,后来派普将其译成英文,该译文又被收集在艾耶尔编的《逻辑实证主义》(1959年伦敦版)一书里,中译文就是根据派普的英译文转译的。本文的标题已经指明,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取消形而上学”,实质上就是取消哲学,取消哲学上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怎样“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达到“取消形而上学”的目的呢?这就是用所谓“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语词和句子进行唯心主义的分析。卡尔纳普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的应用标准决定的”;“一个句子的意义在于它的真值条件”;“一个陈述的意义在于对它的证实方法”。他认为,凡不能证实的词和陈述都是无意义,都是假概念和假陈述。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他宣称:“一切形而上学都是无意义的”,哲学上的任何概念和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假概念”和“假陈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关于外在世界的实在性”的争论也是一个无意义的假问题。作者说,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采取了“这个决定性的步骤”,“从此就达到了根本取消形而上学的地步”,哲学从而消失了,“所剩下来的既不是陈述, 也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体系,而只是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否定的作用就是“取消形而上学”;其肯定的作用就是为“澄清有意义的概念和命题,给事实科学和数学奠定基础服务”。作者明确地宣称:逻辑分析所作的“判决”,不仅打击了任何思辨的形而上学,也同样打击了一切规范哲学和价值哲学以及“作为规范学科的任何伦理学或美学”,“因为一种价值或规范的客观有效性是不能从经验上获得证实或从经验的陈述上推断出来的。”至于他说这一“判决”同样地打击了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等等,那就真是完全胡扯了,因为这一学说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它在“科学的哲学”和“取消形而上学”的幌子下,反对科学,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它乃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主义的变种。经典作家对休谟主义、马赫主义的批判,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逻辑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2.
假设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因为它们处在过去的位置上,因而不能重新创造或者加以控制。由于这个原因,通常认为在历史著作中不能接受假设的或者与事实相反的陈述。例如,J.李约瑟(Needham)说:“对这个问题进行考查,即假若某个事实的历史发现者不曾在世,这个事实是否会被另外的某个人所发现,必定是无益的,而且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与事实相反的陈述,就是以某个已知的实际上虚假的假定,也就是以不可能与已知事实相符合的假定为基础的陈述。这样的陈述也叫做逆事实陈述。这类陈述相当于带有虚假陈述P的“假若”条件句。就X是事实而言(不论Y是否发生),“假若X不是事实,Y就不会发生”就是一个逆事实陈述。例如,X可以是“麦克斯韦系统阐述了电动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事实和规范(价值)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和政治哲学史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波普提出他称之为“事实和规范的批判的二元论”的学说。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法学说,把自然和规范相混同,从“人生而自由平等”论证“人应该自由平等”。休谟正确指出自然法学说的概念含混。波普采纳休谟的一个重要论点,认为道德规范不能合乎逻辑地从事实(不论自然的事实或社会历史的事实)推出;不能从“是”  相似文献   

4.
蒯因借以反驳逻辑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相信综合陈述和分析陈述间严格的区别和每个有经验意义的陈述都有自己独立的经验内容)的武器是极端整体主义知识观,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 (1)蒯因认为诸科学陈述是逻辑地相互地联结在一起的,而且关于这些逻辑联系的陈述也是科学总体的一部分、。因而也逃脱不了受修改的厄运。根据蒯因的这一看法,那么我们便不能断定科学陈述间存在着这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结果是当处于科学织物外围的观察陈述与经验发生冲突时,这种冲突也就不一定必然影响到处于中央的逻辑数学陈述,因而对它们的修改也就不是必然的。(2)如果一切陈述都是不牢靠的,都可修改,那么蒯因的“所有陈述都是不牢靠的,都可修改”的陈述也是不牢靠的,可修改的。(3)科学诸分支的各种陈述间都存在着的某种联系绝没有蒯因想象的那样紧密,以致当某一个靠近外围的经验陈述受到冲击时,可以通过调整逻辑数学规律而保住该陈述。(4)蒯因的整体论坚持认为任何陈述与经验发生冲突时皆可通过调整科学体系的其他部分而使其成为真的,这导致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5.
“否定(negative)”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再次兴起热潮,这方面的文献涉及逻辑、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领域。本文试图从逻辑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否定”概念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一番分析。1.传统逻辑的否定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逻辑作为二值逻辑,是以排中律的普适性为特征的。它断定某个命题或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真与假构成一对否定概念,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对“真”的否定得到的是“假”,对“假”的否定得到的是“真”。在传统逻辑的公理系统中,否定是一个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指人的交际活动。什么是交际?交际就是交际者一方,用载体(物质或能量),即符号的形式,向交际者另一方,交流要传达的信息,或者说是意义,即符号的内容。所以,“交际是一种信息交流””。(《语境与语用学》)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这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却可以简单化为一个下列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以及非自然主义都是认知论,就是说,他们认为陈述形式的道德言辞是断言某些道德事实存在因而或真或假的作陈述的言辞。但是,先在瑞典而后在英美,产生了一种迥然相异的叫做非认知论的元伦理学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看来,道德陈述并不断言道德事实;它们既不是可证实的也不是可否定的,不存在可由“道德直觉”了解的任何事物。甚至表示这个观点的特点就是,论证表征道德言辞真假是错误的或至少是令人误解的。  相似文献   

8.
优秀奖作品:《副词“幸亏”逻辑辨》(论文,载语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逻辑与语言论集》),作者:贝新祯(新疆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该文用现代逻辑的工具研究汉语虚词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幸亏”,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逻辑问题。作者认为,在“幸亏p”中,p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p是已然的事实;第二,p不是必然的;第三,p与非p相比,p优于非p。因此,论文从语义方面对“幸亏p”(记为xkp)作出如下定义: xkp=df.R(t)P∧-Np∧p—S—p。这里,R(t)p表示在说话时点t,  相似文献   

9.
名字(和其他初始的东西)如何与其指谓相联系,这种经典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是极其难以置信的(比如,它说你可以仅仅指谓可以从“逻辑专门的”初始符号定义的事物;它要求有这样一些陈述,比如“如果西塞罗存在,那么西塞罗痛斥喀提林”,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分析的,即它们是由语言学规则保证的并且不受未来发现的修正)。在塔尔斯基写作的时候,这种经典理论是唯一可以得到的理论,我猜测,由于这一理论的困难,因此塔尔斯基的虚假理论DE和DC似乎是有道理的——它们并不令人激动,但是如果你想要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你就得到逻辑专名。任何解释语词与它们所涉及的事物的企图都一定不可避免地要么导致一种非常不可能的理论(像罗素的理论),要么导致一种平凡的理论(像塔尔斯基的理论),这种判断今天似乎仍然得到广泛接受。但是我认为,最近几年来,随着克里普克和其他一些人的因果指谓理论的发展,这种判断已经变得不那么有道理了。根据这样的理论,对于“西塞罗”指谓西塞罗和“μ介子”适用于从介子这些事实,应该以西塞罗(μ介子)和我们关于“西塞罗”(“μ介子”)的使用之间的某种因果网络来解释:即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西塞罗”这个词从这个名字的原初使用者传到我们,或者“μ介子”这个词从物理学家传给普通人)和具有  相似文献   

10.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和思维形式的规则。然而,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美学的因素的影响,由于对象、语境的制约,人们却常常采用一些反常的表现方式,选取一些变形的修辞手段,造成言语材料表里语义的离异,以取得婉转曲折、生动逼真的表达效果。这些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段,由于往往人为的加上一些感情的晕圈或遮掩的纱幕,所以常呈现出违情背理、超越逻辑的状态,致使一些人得出“和逻辑不相一致”、“不能做逻辑的解释”的结论。其实,艺术修辞是并不违反逻辑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转义修辞手段是逻辑和言语关系的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  相似文献   

11.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一日常言语交际中,常常出现一些由意义上相互矛盾或反对的词素构成的语词,或一些意义前后矛盾或反对的语句。这些语词、语句,单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是不符合逻辑规律或规则的,然而,它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却大量存在,正常人一般都能准确理解其意谓(或指称)的意义而不会产生歧义。请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一、语词类 (一)未婚夫妻(未婚夫、未婚妻)衣冠禽兽少奶奶少爷老姑娘 (二)1.动静迟早(早晚)不知死活  相似文献   

13.
一、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都比较熟悉一个关于“人”定义,即“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二十世纪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勒却给“人”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人是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这个定义的新意就在于,它不仅包括了上述“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而且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扩大与补充了上述定义。这个定义抓住了人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也正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符号,其中最主要的符号就是语言。人  相似文献   

14.
湘谭大学中文系盛新华同志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逻辑与言语交际》是一本有特色的传统逻辑教科书。本书的第一个特色是“在贯彻知识性、系统性、通俗性兼顾的原则时,特别注意到了实用性。”全书始终围绕为读者提高言语实际效果这个中心来介绍逻辑知识。书的结构体系打破了一般教科书的模式:以书名为第一章标题讲述言语交际中处处有逻辑,学好逻辑有助于言语交际和语境等;第二至第九章,依序分别讲述概念、简单判断、复合  相似文献   

15.
在《论意义和指称》(1892)一文的开头,弗雷格陈述了他在《概念文字》(1879)中的思想,即他认为同一是对象的名称或符号之间的关系。在《概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描述:1——(A≡B)的意思是:由于符号A与符号B具有相同的概念内容,因此A总是可以为B所替换,反之亦然。这一概念与莱布尼兹关于“同一法则”  相似文献   

16.
标点符号是一套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能使书面语言更好地发挥交际作用。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得知道每一种点号和标号的用法及其作用。仅以句末点号为例:句号:一般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陈述语气;问号: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叹号:一般在感叹句末尾,表示感叹语气。同样一句话,句末点号不同,所表示的语气就不一样,句式也不一样。如。①他来了。②他来了? ③他了来!例①句末用的是句号,表示的是陈述语气,是对“他来了”这个事实的陈述说  相似文献   

17.
18.
一虚无常常让我们联想到否定。但是,我们从一开始便必须强调,无论虚无和否定是多么的相似,走向虚无与走向否定绝不是一回事。走向否定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可以在“S不是p”这样的否定陈述中见到它的显现,也可以在逻辑学的“非”中见到它的身影,甚至还可以在各种行为和情感比如“违反”、“厌恶”、“弃绝”、“禁止”和“缺失”等等中,更切身地感受到否定的力量①。然而,走向虚无却并非这么轻而易举。在语言中,我们只能不无矛盾地说:“有虚无”(There is noth-ing),或“存在着的虚无”(the nothing that is);在数学和逻辑学中,正如…  相似文献   

19.
四、实验哲学传统科学哲学家十分强调观察事实在控制理论增长中的作用,并以一种日益复杂的方式试图在理论陈述和观察陈述之间建立起逻辑的联系。但是,他们很少注意观察陈述如何从实验实践中产生,只有简单地从哲学上假定已经确立的观察陈述是科学研究的可靠的经验基础。库恩的著作揭示了这样的事实,观察陈述不能从事实陈述中建立,理论陈述也不能由观察陈述唯一确定;这促使人们关注观察事实的本性和起源。实验哲学开始注意获得观察事  相似文献   

20.
毛特纳曾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要是亚里士多德说汉语或者达科特语 ,他肯定会获得一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或者肯定会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学” (Mautner,S 4 )。这一观点常常被理解为逻辑论证意义上的语言相对主义。毛特纳本人和后来坚持语言学或逻辑 -语言学相对性论点的人也持这一立场。不过 ,这一陈述首先是不够清楚 ,而必须加以澄清的。此外 ,它在某些方面也使人误入歧途。首先 ,我们必须追问 :这一陈述是否涉及印欧语言或欧洲语言规范中的一门具体语言或一个结构族 ?逻辑形式的结构是否受特定的前提如主谓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 (S是P)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