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严重社会问题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本将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本较为全面的论述了聋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了建议与思考。其意义在于引起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视、关心,把诱发、滋生聋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客观因素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网络成瘾、暴力网络游戏和网络不良行为等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子,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等青少年犯罪的保护性因子,共同影响着青少年心理、行为和社会性的发展。未来研究可以以犯罪青少年为对象,使用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更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网络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法制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顺安  李绍华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4):102-107,56
青少年犯罪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在介绍美国和日本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且针对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以期能够减少、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青少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社会各机构各团体有责任帮助其获得崭新的人生,不再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司法机关的支持和安排下,我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开始对涉案青少年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灵的陪护。所有看似偶然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有着必然的前期积压,要帮助这几个青少年改善不良行为,让他们能积极努力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6.
临界心理是指对社会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明显怀有蔑视法纪和社会公德的阴暗心理。其特征有三:一是尚未实施犯罪,仅存在着某种犯罪意向;二是有犯罪的可能;三是犯罪意向具有可变更性。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临界心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依性格、习惯、行为、趋同等可分为4类13种: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青少年又正处在生理不断发育、心理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充满求知欲,网络正好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而基于网络制度的不健全,青少年的自制力不足,现实中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文章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动机,从而找到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心理科学》2011,34(6):1353-1359
以上海和昆明的499名犯罪青少年和50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发现(1)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犯罪青少年;(2)情绪智力显著预测普通和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状况;(3)父母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同时也能够调节情绪智力对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的预测作用,父母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效应和缓冲效应假说均得到了支持。  相似文献   

9.
龙菲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5):118-120
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入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的三大公害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青少年犯罪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我国2.2亿青少年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析,提出了转轨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趋势,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矫治意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变迁,青少年道德观念、生活习惯、思考模式以及行为准则方面等都产生极大的改变,全国犯罪率增加且犯罪年龄层下降。校园不再单纯,校园暴力时常发生,已经演变成不得不引起全社会重视的社会现象。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一份统计报告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了全国总犯罪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兰州晨报》曾向当地中小学生发放2100多份问卷调查,从收回的900多份问卷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定自己身边存在校园暴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犯罪青少年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反社会行为问卷对30名犯罪青少年及30名普通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其他人支持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维度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3)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其他人支持维度能够预测其问题行为。结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能够影响反社会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本介绍了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犯罪率、犯罪原因以及青少年犯罪的理论,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涉及面广,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导致其的原因有很多,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所处的独特地位是其他原因无法比拟的,其发挥着纽带和核心的作用。因此,完善家庭功能的社会化,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迷恋网络会对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生理上,电脑显示器的辐射会造成其视力下降;在电脑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影响颈椎和腰椎的发育等等;更严重的影响是其心理上的。由于迷恋网络造成其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同时因网络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既然对青少年而言,网络弊大于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青少年在网吧流连忘返呢?  相似文献   

15.
周宵  甄瑞 《应用心理学》2023,(4):317-325
灾难事件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创伤心理反应,影响其身心发展,因此青少年创伤心理干预已成为公众所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不过,当前关于青少年创伤心理疏导存在着服务力量分散、系统协同性欠缺,心理服务侧重短期心理干预、忽视长期的心理疏导,心理干预视角片面,缺少家庭参与等方面的局限。为了弥补这些局限,帮助灾后青少年积极应对创伤及其相关情绪,有必要从家庭系统的视角对灾后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强化家庭与社会、学校和医院的协作,提升灾后青少年家庭心理疏导的能力;关注父母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素养;改善夫妻关系和教养孩子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升父母创伤心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协助父母对青少年开展长期心理呵护。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青少年犯罪最多的国家,青少年犯罪率高达百分之四、五。而在同样环境生活的美籍华人,犯罪率是最低的。洛杉机的教育心理学界提出问题:为什么唐人街的孩子学习成绩最好,犯罪率最低呢?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比较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7.
杜天骄  于娜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76-178,183
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着学校和社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由家庭所独有的功能决定的。当前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突出和强调家庭的重要地位。从家庭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来看,直接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是家庭的功能缺陷而不是家庭结构的变化,所以,优化家庭功能,是当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但这不能仅仅期待广大家长的自觉,要想转变传统观念,把法律的触角伸向家庭,必须在法律上做出规定才是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自从有犯罪现象以来,女性犯罪所占的比率是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女性犯罪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急剧增长的势头。这种趋势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女性的犯罪心理在作怪。因此,本就从女性的性别、心理特征这两方面来剖析女性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19.
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化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对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同伴交往不良,不仅影响儿童当时的心理发展,而且还与其以后各年龄阶段出现的许多行为问题、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厌学、逃学、攻击性行为等)、精神疾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司法形式的发展完善,心理干预机制日益受到重视。在涉少刑事审判过程中结合心理干预措施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司法尝试,但其必要性却尚未被详细加以论证。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原因、心理干预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心理干预机制的引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证明将心理干预引入青少年司法过程的必要性,并对已经或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列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