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社会公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由机会平等、按贡献分配以及社会调节等原则组成的基本规则体系,具体表现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结果的相对公平。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对社会的有限资源和权利义务进行有效而合理的配置和安排,才能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总是伴随着种种心理因素,其中有些人对人际交往是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如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认知、开朗乐观的性格、宽容大度的胸怀等;有些人对人际交往是起阻碍作用的,如羞怯、猜测、孤独心理等。了解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自觉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3.
社会系统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对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和方法论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讨论。一社会系统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源远流长。在哲学思想层次上,真正使社会系统论研究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的组成部分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社会系统思想发展史上的新贡献和所实现的革命,在于指出了社会有机体处在有机体发展系列上的复杂阶段,在于指出了社会有机体除了与生物有机体存在着共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是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社会和谐的关键是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把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和谐。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着重在解决不和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社保等利益问题,只有把这些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使由此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得到逐步化解,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逐步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5.
企业社会责任的诸方面内涵显现了和谐的特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伦理资源.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价值目标,营造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和谐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伦理原则具有一致性.正确认识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定和完善有关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和实践机制以及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芸 《学海》2005,(6):132-135
和谐社会的建构,不仅要求企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更要求其为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自身应树立正确理念,培养道德操守,社会舆论与政府也应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实质,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心理和谐主要涉及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四个层面,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心理和谐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8.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它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民意民心的描述,对偏见歧视的理解,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舆论的监测,对志愿者行为的引导。从其服务对象与范围看,包括个体层面上正确的社会态度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人际层面上客观的社会认知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行为和公平的公共服务。微环境、中环境和宏观环境系统是不同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路径。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社会心理建设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产物,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建设。它包括社会态度、社会情绪调查系统,形成民意监测与社会情绪预警机制;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测量系统,形成社会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社会行为、社会绩效评价系统,形成社会力量干预与国家力量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宗教对人类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对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宗教社会功能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我们要充分发挥宗教的社会控制、社会整合、心理调节、文化交往功能的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对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讲,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对自己对新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新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其学业,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适应问题。因此,本文拟就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社会因素进行探讨,试图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北群 《学海》2007,(6):179-183
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此后,国家领导人多次就和谐问题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并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与人的和谐心态是相辅相成的,后者是前者的伦理基础.因此,构建中国和谐社会需要高度重视人的和谐心态的教育与培养,为此,就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4.
基础社会动机体系, 是人类为实现生存繁衍的终极目标, 管理社会生活中的威胁、挑战与机会, 形成的一套激发、调控行为的内在动力, 从进化心理的角度提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需求与动机。众多研究显示, 它不仅对社会行为有广泛影响, 而且当激活条件持续存在时, 会持续影响个体及一定区域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因此, 基础社会动机可以成为评估社会经济秩序稳定性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心理指标。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尚少。未来研究应以基础社会动机为切入点, 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心理需求指标体系, 探寻我国文化背景下基础社会动机与社会经济行为、社会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为社会治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培育。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和谐发展上。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起来关键是人,关键在人。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人格、健全精神的人来建设和实现的。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内容中,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433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委员胜任力与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呈现显著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心理委员胜任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显著,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中介作用均显著,且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心理委员胜任力既可以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又可以分别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王博识 《管子学刊》2008,2(1):17-21
管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以“富国安人”为核心目的的治国理念,这个理念分别把“贫富有度”的经济思想、“攘外安内”的政治思想和“崇礼重德”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整合。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我们今天也面临着贫富分化、地区不平衡以及德治与法治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管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合思想已经具有现代社会整合思想的端倪,对解决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科学系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为精准评价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量化参考依据。通过文献政策分析、质性访谈、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并筛选一、二、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结果,通过文献政策分析初步形成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指标的原始指标池;通过质性访谈补充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筛选指标并确定权重,专家积极系数为9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9,其中判断依据为0.93,熟悉程度为0.85,最终形成精确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60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国家政策要求,构建过程科学严谨,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适用于省、市、区县三级阶段性考核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一1978年以来,我国的人学研究取得了不可否认、不可低估的巨大成就。在学术上,它不仅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和亮点,成为人们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不可  相似文献   

20.
道德建设是构建法制社会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对“德治”的前提和规范作用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而“德治”对“法治”的基础和制约作用却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本文试图通过论证道德对法律的基础和制约作用,指出道德建设不足是当前我国遭遇法治困境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构建法制社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