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味中年     
行到中年分外明,明白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梁实秋先生说:“中年最大的妙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我觉得,这个时候是真正面临人生工作的瓶颈,生活的酸甜苦辣把你所有的锐气和毅力磨砺得圆融圆通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没有人能够说服你接受他认为正确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正林永健这个人,更像是你相识多年的老邻居,没什么野心,即使到了中年或许还有很多巅峰想去逾越,他都仅仅只是轻描淡写道:"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份这么好的职业,有位好太太和阳光活泼的儿子,这不就是小老百姓最想要的生活吗?我都有了,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接地气"——也是林永健在大众心中的标签,他从未失去朴实的本色,更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公众人物,"打从干这行的第一天起,我就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偶像,我就是个文艺工作者,是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个一对一的个案督导场景。咨询师正在学习精神分析的咨询技术。她正在跟督导讨论一个刚做了两次的新个案,她重点想讨论其中的移情。咨询师:"我想和您谈一谈我正在做的个案。上次咨询中我感觉到一些奇妙的事情。"督导:"能先简单介绍一下来访者的信息吗?"咨询师:"哦,她是一个在读的大学生,由于在恋爱关系上受挫前来咨询。"督导:"她的咨询目标是什么?"咨询师:"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正>这是一个一对一的个案督导场景。咨询师正在学习精神分析的咨询技术。他和督导谈到当他使用精神分析技术时自己的新感觉,他对这些感觉是陌生的。咨询师:"我想和您谈一谈我正在做的个案。其中有些感觉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督导:"能先简单介绍一下来访者的信息吗?"咨询师:"哦,他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迷惘。"督导:"他的咨询目标是什么?"咨询师:"想要了解自己看重什么,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以便更好地决定选择怎样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振国 《中国道教》2003,(1):47-47,57
小时候阅读《七色花》、《宝葫芦的秘密》,真想拥有一瓣神花,或者有一只神秘的宝葫芦来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想要好的学习成绩、漂亮的衣服、文具,只要给七色花或者宝葫芦说一声就可以了。 长大以后接触到《道德经》,里面说的一句话:“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老师加了一句“为学日增”,朦胧中认识到读书要天天向上,但不知道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翻了几本书才知道损的是私心杂念。“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相似文献   

7.
正汪曾祺对名利很淡泊,他工作了几十年,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级别。1958年,汪曾祺到河南出差,单位给他买了软卧,他这才知道自己已经是"高干"了。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后他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张家口劳动,回京的火车只有坐硬板凳的份儿了。后来汪曾祺右派问题得到改正,也从来没有向单位提出过什么要求。直到办完离休证,他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个局级干部。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爱情,通常你也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通常你什么也干不了;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通常你哪里也去不了。  相似文献   

9.
智慧语丝     
正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成了无关之物。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周国平《只有一个人生》  相似文献   

10.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1.
杨永纯 《天风》2022,(2):52-53
一天,有位姊妹问我:"牧师,我可以和上帝吵架吗?"由于我对她比较熟悉,也知道她那时的艰难处境,能够明白她这个问题背后想要问的是什么.她不是在问闲来无事可不可以与上帝"吵架"找茬,也不是在问找上帝"吵架"会不会是一种亵渎与不敬,更不是在问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可不可以有"与上帝吵架"的念头;而是在问,当我们面对人生中各种各...  相似文献   

12.
正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总是梦想着快点长大。记得读小学时, 常常希望一觉醒来就可以变成大人,可以自己做决定,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用再处处被管,受限于大人。这个想法到了念大学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变得不想长大,不想进入大人的世界。那个时候的我,对人生觉得很茫然,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更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即使我学的是热爱的绘画,就读的是艺术科系,但是这并不  相似文献   

13.
我搞教育搞了九年时间,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在中国,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年轻白领,如果你让他们用两个字形容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那么这两个字十有八九会是——迷茫。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仿佛迷茫是常态,不迷茫才是"变态"。迷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所以搞不清现在应该做什么,担心现在做的事情都没有用。比如,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知道自己将来毕业出路在哪里。考研吧,又不喜欢搞研究,跨专业考研又不知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不时听到中年教牧英年早逝的消息,噩耗令人心酸。中年"早逝"的现象在社会上早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教会内,可能较少有人顾及。因此有必要提出来,望引起各方重视。教牧人员无疑是教会的重要人物,肩负管理全教会运作、信徒牧养及教会发展等重任。尤其在人才匮乏(也缺少行政同工)的中国教会,一个教牧每每"上至海陆空、下至阴沟洞",什么都可能要去顾到,所以稍尽忠一点的教牧总是有一种侍奉不完的感觉。有不少教牧感叹自己已经走进了"耗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失去     
涂静 《天风》2007,(16):37
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很多时候.只有失去才懂得真正想要的只是那最初的简单!!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渔夫很喜欢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他的同伴总是催促他多多工作,老渔夫问同伴说:"为什么要多多工  相似文献   

16.
尼采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讲的是尼采在与传统认识论划清界限时所阐明的哲学认识可能性。尼采在1873年的《希腊悲剧哲学》这一残篇中论及赫拉克利特时写道:“他不需要别人,为了自己的认识也不需要别人;他不把别人想要知道的一切知识和其他贤人用心向他询问的一切放在心上。他用轻蔑的口气谈及这聚集在一起提出问题的人,简言之,‘历史的’人们。他在讲到自己时是用表明神谕研究这句话来说自己的:‘我是自己探讨自己和研究自己的’,好象他就是‘认识你自己’这一含义不明的律令的实行者和完成者,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克勒讷袖珍版第1卷,第296页)  相似文献   

17.
想知道自己目前处于哪种情绪状态吗?想知道自己的潜意识中正在担心些什么、忧虑些什么,兴奋些什么吗? 科学的梦境解析,可以从梦境中检索出反映人现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信号,从而揭示人在清  相似文献   

18.
心有常闲     
正读中学时就知道陶渊明的那句"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却直到中年,为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直至感到疲惫和劳累,才知道"心有常闲"是多么奢侈而珍贵!一日读书,读到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想来诗人平日里也是奔波劳碌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一壶水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转头对弟子们说道:"快去  相似文献   

20.
正"别跟我分析什么对错,老子在家就是天。""如果不是你那么蠢,我在外面能这么累吗?"这是昨晚打车回家时,听到一位中年司机师傅说的话。对话中,他不断痛斥着电话那头的人,言辞激烈。而我虽无法确认与他通话的是谁,却能确定对方一定是他最亲近的人。有时候,你总是可以通过一些人,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起之前自己的种种行为,和眼前这位司机师傅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