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27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和班别)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有影响。(2)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和目标取向相关显著:积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仍对目标取向各维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4)自我价值感在教师期望对目标取向各维度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8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子协变量分析对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及动机信念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及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有显著影响。(2)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逃避型自我取向及社会效能—同学社会效能—老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管理人员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林  石伟 《心理科学》2006,29(1):61-63
对252名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1)私企管理人员在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显著高于国企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影响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的高低。(2)私企管理人员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国企管理人员,但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不存在差异,也不存在性别差异。自我价值感的各个层面都受到受教育水平的影响。(3)管理人员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别是时间效能感是自我价值感各层面的一个显著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的关系,并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对抑郁倾向关系上的中介效应。方法:随机选取350名大学生接受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抑郁与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机遇和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内控性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和机遇、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抑郁倾向。(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内控性对抑郁倾向的作用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和机遇各自可以独立预测抑郁倾向。结论:自我效能感是内控性预测抑郁倾向的完全中介因素,自我效能感是机遇预测抑郁倾向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大学生希望的关系及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希望特质问卷、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问卷对7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对大学生的希望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对希望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主观社会支持对希望的预测关系中有非常显著的中介作用,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张野  张焕 《心理科学》2008,31(1):230-233,221
研究主要考察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包括学科能力感、目标自信感、挫折效能感和策略使用感四个维度.研究得出高成绩组学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及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显著高于低成绩组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与学校类型差异;年级、学校类型、英语自我效能感中的能力因子与挫折因子及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中的态度因子是英语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莹  陈幼贞  凤四海 《心理科学》2006,29(3):684-687
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与王登峰等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量表》对大学一、二年级486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存在高度的相关;(2)自我价值感的所有维度与人格特质中的自我指向特点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价值感的大多数维度与外向性、善良、才干、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处世态度和外向性对自我价值感的绝大多数维度都有良好的预测效果;(4)自我价值感的大多数维度与行事风格和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主动性人格、自我监控与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我监控量表对339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在自我监控上的得分与主动性人格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主动性人格与自我监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部分及五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主动性人格和自我监控能显著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其中主动性人格能够单独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34%变异,自我监控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4个分量表有显著预测作用,能解释2%左右的增益方差。  相似文献   

9.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两者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尚不一致。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效应,并重点考察各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最终符合元分析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17篇。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心理健康消极因素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自我效能感层级、社会发展和性别的调节;而年龄阶段仅调节了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素的关系。以上结果说明,高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同时还要考虑年龄阶段、自我效能感层级、社会发展和性别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以及控制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控制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对重庆市两所高校共8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儿童期情感忽视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控制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抑郁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3)控制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儿童期情感忽视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的效应皆成立。本研究考察了儿童期情感忽视对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善及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7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考察了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是否单亲、年级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2)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和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显著:去抑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去抑制与亲子关系呈显著负相关。(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和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不安型、矛盾型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预测能力。(4)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在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使用情绪智力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创业意向量表对9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成就动机中介了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2)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了成就动机与大学生创业意向间的关系。(3)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了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4)成就动机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了河南某地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对其老化态度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参与对老化态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自我效能感、孤独感以及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效应在社会参与和老化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年人的认知,减少消极情绪,促进成功老化。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group counseling on inspiring low achievers' self-worth and self-efficacy in Taiwan. Forty-three 10th grade low-achieving students volunteer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join a 24-week intervention, which integrated and utilized functional group counseling; another 51 10th grade low-achieving students volunteered to be Comparison Group I. In addition, 43 10th grade moderate or high academic achieving students volunteered to be Comparison Group II.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Questionnaire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is study to measure their self-worth and self-efficacy. In addition, six target students (two boys and four girls) with the lowest total scores on self-worth or self-efficacy in the pretest were select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be interviewed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observed weekly. Analyses of variance, analyses of covariance, and paired t-tests assessed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among groups. The initial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self-efficacy and self-worth than both Comparison Group I and Group II students and functional group counseling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low-achieving students. Qualitative results from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were used for triangul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ults.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included the recommended use of functional group counseling with low-achieving students.  相似文献   

15.
在苏州市妇联及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采用判断取样,在苏州地区选取458户单亲家庭的父母子女,考察了单亲家长性别角色类型、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子女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并检验单亲家长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其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单亲家长的性别角色类型多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处中上水平,单亲子女的社会适应处中上水平;不同背景变量的单亲子女其社会适应存在差异,单亲家长的户口与性别角色类型在子女社会适应上存在交互作用;(2)未分化及女性化类型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未分化类型与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单亲家长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其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两者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186名大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结果表明,自我价值感的人际接纳权变性对积极情感产生负向的直接效应,并通过自我价值感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产生负向的和正向的间接效应;自我价值感的道德原则权变性则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均产生正向的直接效应,并通过自我价值感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产生正向的和负向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7.
Self-efficacy was experimentally manipulated in an exercise context, and its effect on affective responses was examined. College women (N = 46)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high- or low-efficacy condition, and efficacy expectations were manipulated by means of bogus feedback and graphs depicting contrived normative data. The manipulation successfully influenced affective responses, with participants in the high-efficacy group reporting more positive and less negative affect than did the low-efficacy group. 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feeling-state responses during and after activity but only in the high-efficacy condi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elf-efficacy can be manipulated and that these changes are related to the affective experience associated with exercise. Such findings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s played by self-efficacy and affect in exercise adherence.  相似文献   

18.
以658名儿童为被试,采用测验法和问卷法考察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同时探析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到开放性人格的调节。结果发现:(1)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效能感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创新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总分、流畅性和独特性得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开放性可以调节创新效能感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开放性高时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开放性低时该效应不显著。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教育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创造性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