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27号《随求即得大自在即得陀罗尼神咒经》与藏经中的宝思惟译本相比,咒语有增加,译者亦不同,是宝思惟本和不空本以外现存的第三个译本。这个译本增加的内容为四首咒语,这四首咒语与题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中的咒语相同,表明《随求即得大自在即得陀罗尼神咒经》与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以及观音信仰有很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十一面观音     
王尚 《佛教文化》2009,(2):127-128
十一面观音在六观音之中,主救济、破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求福现世利益,除恶向善,引导修行。十一面观音的经典主要有二种四部,即北周保定四年(564)天竺僧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音神咒经》,唐永徽四年(653)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四之经,唐显庆元年(656)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此三种经其实都是出自《金刚大道场经》同本异译,唐慧沼还对玄奘译本作过《义疏》。唐不空译有三卷本《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2,(10)
在大乘佛教文化圈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拥有广大的信众。但对于观世音菩萨因何成道、如何开发自性观音者并不很多。佛日居士《观音圆通法门释》一文,对此有详尽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5.
真言     
佛教用语.梵语mantra意译,又称"曼荼罗"等,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咒陀罗尼,是真言教(密宗)中三密之语密,乃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大乘义章》曰:"菩萨依禅定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定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量之功德,如《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  相似文献   

6.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7.
"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总 《佛教文化》2009,(3):20-27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无论净土、禅、密各宗,任何拔苦与乐的法门,都离不开观世音菩萨。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  相似文献   

9.
白光 《佛教文化》1997,(2):42-42
×××居士:不知您是不是教徒,既来信询问大悲咒持诵法,故以居士称之。若非信教者,以求真理之土自居,亦可称为居士。大悲咒持诵法,汉地僧人(包括居上)有集体和个人持诵法两种。向您简单介绍个人持诵法之前,谈谈有关大悲咒的各方面。大悲咒,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阳罗尼”的简称。根据唐代伽梵达磨所译出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摘出,此咒全文计有84句(其他尚有五种译本,咒句多少不同,兹不俱列)。所以,大悲咒,即是观世音菩萨心咒。目前,汉地佛教徒,都传诵受持此84句之神咒(神咒:有不…  相似文献   

10.
观音法门略释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  相似文献   

11.
与人们在现实生命中也会遭遇的种种疾病困扰相类似,《请观音经》中描述了毗舍离举国上下遭遇恶病的情况,最终经由观世音菩萨为众说咒治病,毗舍离国民恢复如初。但智者在《请观音经疏》中认为,毗舍离国民身体上的疾患只是表面的事相,根本性的病理是众生的“无明爱见”;佛菩萨为众说咒治病也只是恶病得除的外因,根本性的内因则是众生之“性具”。而在《观音玄义》中,智者将“性具”表述为“性具善恶”,在性具立场下,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个体与全法界之间的关系也被重新理解和诠释,救治自我、救治他者及救治世间现实的可能性与内在依据,也都在性具思想下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2.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13.
冯玉庆 《法音》2008,(9):48-49
唐宋以来.随着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其信仰在民间得到普遍的传播。陵川是晋东南地区佛教传人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东晋后赵创修的崇安寺建成.观音信仰就在本地得以盛传.并且很快成为当地民间神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受唐朝皇帝李世民名讳之故.观世音菩萨简称为观音菩萨.在本地更是去掉观音二字,简称菩萨。对本地大多数老百姓来说,  相似文献   

14.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是隋代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一部佛典,后来收录于唐代菩提留志汇译的《大宝积经》中,成为这部大型宝积系列中的两卷经文。本文基于汉梵文本的对勘研究,指出这部大乘佛典其实是《圣护国问大乘经》及《福焰善士往昔本行宝王经》两部佛经的合编。通过对本经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护国菩萨会》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信仰较早期阶段创制、结集的经典,反映了初期大乘佛教努力将善巧方便思想从种种佛德中凸显出来,逐渐使这一新兴大乘思想与传统的六度思想相融合,尤其是与般若思想并列并举、平等并重的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15.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绣像全图大悲咒译解》(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编),显示了一种将佛教的文字经典和图像艺术结合的完美方式。本书精选了90幅堆锦绣像,与大悲咒的84句咒语相匹配(其中1幅为题图,84幅为解释咒语的配图,5幅为四大天王以及韦陀菩萨绣像),文字解说精辟,图像精美。 大悲咒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的简称,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佛教咒语之一,全篇为梵音。本书中,每一句咒语都包括“译”和“解说”两个部分,“译”的部分主要是按照咒语字面的意思来解释,“解说”部分则是将单句的含义,结合…  相似文献   

16.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楼宇烈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广说无尽方便之解脱法门。除进一步开示出种种依仗自力(自悟、自证)的法门外,更建立起种种仰仗他力(佛、菩萨)的法门。大乘佛教描绘出一幅幅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创造出无数个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应化佛和菩萨。这...  相似文献   

17.
救苦救难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因此,流传有"救世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的称  相似文献   

18.
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特色。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菩萨信仰及其应化道场信仰,即四大名山信仰。早期大乘经中,多次提到了"四大菩萨",但皆非特指。中国四大菩萨信仰渊源于大乘经典,文殊信仰是最先兴起的菩萨信仰之一,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影响之下,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开始并重,不久,又融合观音菩萨而共同被称为"三大士"。文殊信仰兴起以后,其应化道场逐步确定于五台山,唐代时,五台山与普贤道场峨眉山并称"名山";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即五台、峨眉和普陀;明末"三大名山"兴起之时,大约万历年间,"四大名山"也几乎同时出现;清初,"四大名山"开始流传,清代晚期,"四大名山"基本定型;民国时期,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组成的四大名山体系已深入民心,广为人知。从民国开始,弥勒菩萨有进入"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的趋势。当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亦在逐步形成"五大名山信仰格局"。  相似文献   

19.
豫剧《三皇姑出家》又名《大香山》,述观音得道事。京剧、汉剧、湘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常称《观音得道》,或《观音》。豫剧为何又称《大香山》?大概是因为有《小香山》相对而称的,但《小香山》是述侯七与黄桂香事,与观音无关。观音的传说,许多佛学典籍多有散记。如《高僧传》、《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等,所记大略为:东汉法勇,梵名昙无竭,幽州黄龙人。于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与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共适西域。至宾国,停岁余,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本。此为中国人在异域得读观音经的开端。后来,经过法勇…  相似文献   

20.
普门品与观音经变概说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其誓愿普度众生,得到人们广泛信仰,古代遂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在历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构成一类主要的题材与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