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2.
赵汀阳的《哲学的元性质》(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以下简称“《哲》文”)一文,在一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了作者的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较为突出的思想创造力。中国哲学要发展,就得拿出自己的理论。所谓“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其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应是对哲学问题做出当代知识背景下的解答。因此,《哲》文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十分有益的。我愿意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以期使《哲》文中做出的有价值的探索得到进一步的讨论。《哲》文的目的,简单说来就是寻求建立一种判定哲学观念的有效性的证明论。这…  相似文献   

3.
刘永川同志的《一个辩证命题的形式化》(简称《化》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6期),对我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简称《矛》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进行商榷。《矛》、《化》二文均以将辩证命题“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Ω)”形式化为宗旨。围绕此宗  相似文献   

4.
苏共27大以后一年多来,苏联对待现代西方思潮(包括哲学思潮)的态度逐步发生了变化。《哲学问题》杂志1987年第1期社论《改革问题和现阶段哲学的任务》有一个新颖的提法,即要对现代西方哲学进行“恰如其份的、建设性的批判”,明确承认以往对西方哲学的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自认继承程朱理学的“新理学”是最哲学的哲学,即最哲学的形上学,或称真正的形上学,理世界(真际)是其研究领域,得到对共相的认识是其重要任务。他说:“新理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底方法;一种是负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负底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讲,讲形上学不能讲,亦是一种讲形上学的方法。”以冯友兰集》,群言出版社,第439页。1993年版)在冯友兰看来,逻辑分析法在西方哲学中有“很高底发展”,而“在中国哲学中从未充分发展。”(同上书,第52O页)因此,要使中国哲学像西方哲学那样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周穗明同志在《也谈“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曾经论及同一问题时阐发的观点(参看拙文《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读后,觉得有必要对提出商榷的问题再作一番研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化劳动”周穗明同志在文章中说,我的失误的“关键”在于:“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  相似文献   

7.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8.
陈壁生 《哲学研究》2022,(3):74-83+126
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对“中国哲学”的特征进行阐述。其中,赵汀阳对“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批评,事实上是对两种经典观的批评,指向的是当代的经典研究中的问题。对今天“做中国哲学”而言,经典意识与文明意识非常重要,经典意识意味着回到本源性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经典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哲学创造的资源。文明意识意味着,在文明立场中保持哲学面向本源问题的普遍主义品质。经典与汉语,构成中国文明的主要形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做哲学”,其表现形式事实上便是“做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9.
《管子·内业》精气说的再探讨乐爱国先后有《论〈管子〉“精”、“虚”概念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载《管子学刊》1996年第4期)和《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以下简称《问题》)与笔者讨论精气问题,笔者今作《再探...  相似文献   

10.
牟钟鉴同志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中写道:“《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一  相似文献   

11.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 ,阿多尔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 ,主张“把马克思叫做形而上学家”(阿多尔诺 ,第 14 - 15页 ) 。 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 ,如海德格尔等 ,则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第 6 8页 ) ,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的西方哲学流派如尼采哲学并无本质区别 ,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学的模式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 ,但仍是一种形而上学。这种观点也同样存在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学院派” ,坚持用各种现代西方哲学理论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来“诠释”和“重建”马克思哲学 ,一些人甚…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读到荒冰先生的《语义悖论解析》(《哲学动态》1997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逻辑专栏》1997年第5期,全文复印。)虽然我们对它颇存异议,但是仍然承认它的学术水平。我们摘引它文首和文末的千余字(见下面1至10段),并来点评析,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1、悖论问题是两千多年来哲学和逻辑学界致力于解决的大难题。但是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多大进展。笔者试图对悖论进行具体的语言逻辑分析,并自以为自己的方法已经大大推进了悖论的研究。评析:“矛盾”是介定“悖论”的核心概念。我们必先要澄清“矛盾…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萨特则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国近年来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集中在萨特身上,所以这一综述主要限于有关萨特的评介范围。刘及辰先生在《读书》1983年第12期发表题为《存在主义乎?抑实存主义乎?》的文章中指出,“Existentialismus”应译“实存主义”。但本文乃资料性文字,顾及历史,所以仍沿用旧译名,即“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问题是哲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本体论方面根本不同于一般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一般唯物主义是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哲学,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物质本体论或者实践本体论哲学。(参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俞吾金《马克思物质现新探》一文和《新视野》1995年第4期杨耕《论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一文)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在此陈述一点不同见解,仅供参考。自古以来,哲学上似乎有一个不变的规则,即哲学体系都要…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把价值、价值关系等范畴引入认识过程来加以考察。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疑是有益的。但是,有的同志则提出了这样一种概念,即所谓“价值真理”。也有的称之为“真理的价值属性”(参阅陈依元的《价值真理也具有阶级性》,载《江海学刊》1984年第5期;李连科、刘奔的《从真理的价值属性看部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载《社会料学辑刊》1984年第4期)。这些同  相似文献   

16.
修荣同志《“融合”是矛盾解决的方式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修文”)否认“融合”是矛盾解决的方式,其驳论的根据和方法,有如下几点值得商榷: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说:“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  相似文献   

17.
近读《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载孙宏安同志《关于哲学著述中“量”的表述的一点注记》一文(下称《注记》),引起了我对哲学“量”范畴的进一步思考。多年来,在教学中,每讲到辩证法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时,总觉得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和“自我中心论”——评《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见《哲学动态》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我》)一文涉及面较广,我现在仅就它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谈点意见。《自我》指出:关于“实践的观点是否也作为马克...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张奎良同志在《试论马克思以入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张文”)中说:“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中期《资本论》所达到的新的制高点,晚期唯物史观的新升华,都是以深化对人的正确理解为契机实现的”,这是“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果真如此,“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就是假的。因为即使不顾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的人道主义史,在他以前的费尔巴哈就高举人本主义的大旗,总不能否定。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写的《神圣家族》也打着“真正人道主义”的旗号,已不可…  相似文献   

20.
1989年初,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曾说:“能不能建立新的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是我们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含义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从天人合一的传统中汲取有价值的成分,把它熔铸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框架中,或许能构筑起既有民族特点又富时代色彩的哲学体系。”(《当代哲学主流: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89年第2期)当时,讨论天人合一思想价值的文章还不多。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天人合一的正面意义受到了重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