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农村流动人口结核病及相关知识的需要,在重庆市的渝中区和九龙坡区,进行了12组共73位农村流动人口参加的专题小组讨论.发现他们对结核病及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结核病防治的意识较差.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是促进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必要的和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229例流动人口结核病疑似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开展多次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和免费治疗政策了解有限,看法不一。对结核病治疗转归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担心,且对结核病人持谨慎态度。建议加大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力度,以减少对结核病人的社会歧视,并探索建立传染病专项保险制度以提高全国性减免方案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229例流动人口结核病疑似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开展多次专题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和免费治疗政策了解有限,看法不一.对结核病治疗转归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担心,且对结核病人持谨慎态度.建议加大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力度,以减少对结核病人的社会歧视,并探索建立传染病专项保险制度以提高全国性减免方案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的防治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尽管在现阶段结核病防治中已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在今后结核病防治中还需要进一步做到重视社会宣传教育,加强家庭督导作用,强化对流动人口中DOTS策略的实施,力争医疗保险参与防治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研制新疫苗等,从而降低我国疫情,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的防治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尽管在现阶段结核病防治中已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在今后结核病防治中还需要进一步做到重视社会宣传教育,加强家庭督导作用,强化对流动人口中DOTS策略的实施,力争医疗保险参与防治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研制新疫苗等,从而降低我国疫情,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专科医院模式下影响结核病归口管理的因素,2008年在山东省两个县区对每县5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及10名当地卫生服务提供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专科医院模式下结核病归口管理受到结防机构与专科医院的沟通机制、医保政策、患者信任度和内外监管等因素影响.该模式下患者存在经济负担重、耐药风险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性病艾滋病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为了探讨流动人口所存在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以及保护动机(Protection Motivation)对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选取2201名从农村到北京打工已有3个月的流动人口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要求其报自己报告初始性行为发生的时间、性伙伴的数量、商业性行为、性伙伴的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对我国性病艾滋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所拥有的性病艾滋病症状知识和传播知识。对904名已发生性行为的流动人口的统计分析发现:(1)农村流动人口存在较多的高危性行为,男性流动人口的高危性行为明显多于女性流动人口;(2)保护动机理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的外在奖励、内在奖励、反应效能和反应代价与农村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揭示,保护动机理论可以作为我国今后开展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预防干预工作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8.
结核病是一种人富共患传染痛,牛和人是最常见的感染者.牛型分枝杆茵引起的人类结核病,其传染源可以来源于患者,也可以来源于患牛.通过辨析结核病茵感染及诊断防治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对同型不同物种来源的分枝杆菌进行鉴别,以追踪结核病的传染源,从源头上防治结核病.  相似文献   

9.
牛源性人结核疫源追踪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牛和人是最常见的感染者。牛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类结核病,其传染源可以来源于患者,也可以来源于患牛。通过辨析结核病菌感染及诊断防治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对同型不同物种来源的分枝杆菌进行鉴别,以追踪结核病的传染源,从源头上防治结核病。  相似文献   

10.
耐多药结核病是结核病治疗中的一个难点,由于耐药成因和耐药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疗应该个体化,对耐多药肺结核的最优化治疗模式的应用和价值进行了思考和总结,这对结核病的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传染病,如何有效发现结核病病例是制约目前结核病控制项目是否成功的瓶颈。乡村医生在结核病病例发现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其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现阶段乡村医生发现可疑结核病症状者的方式及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提高乡村医生在结核病病例发现中作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STD/HIV高危性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和高危性行为状况,分析流动模式与他们高危性行为的关系。根据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采取配额的方式从北京和南京两座城市共选取了有效被试4301名,其中北京2201名。评估了他们的流动性包括流动时间、流动城市和与性病/艾滋病(STD/HIV)有关的高危性行为包括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多个性伙伴和参与商业性行为状况、使用安全套状况。分析结果发现:(1)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平均为0.77,男性、未婚的、年龄小于20岁的流动性比女性、已婚的和年龄大于20岁的显著大;(2)流动人口存在一定比例的高危性行为,男性和未婚的高危性行为显著多于女性和已婚的,尤其是安全套使用率低;(3)不同流动时间、流动城市和流动性的人在高危性行为有些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流动时间越长、流动城市越多、流动性越大的人存在着更多的高危性行为。  相似文献   

13.
选择从农村流入到北京打工的18-30岁的年轻流动人口共2201人参加问卷调查,要求被试自我报告他们的饮酒行为、流动时间、流动城市数量以及抑郁和满意度状况,并根据他们所从事的13种职业的性质将之归类为“低危”和“高危”两类,以考察环境和个体因素与流动人口饮酒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过去1个月中,27%的流动人口曾醉过酒,男性流动人口的醉酒率是女性的2倍(35%vs.16%)。但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不存在显著的年龄、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的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高危职业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显著地高于低危职业的流动人口。同时,与没有醉过酒的流动人口相比,曾醉酒者的抑郁情绪更多,生活和工作满意度更低;(3)Amos结果表明,环境和个体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流动性通过满意度以及抑郁情绪间接地影响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职业性质对饮酒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职业性质又通过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情绪间接地作用于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14.
管健  柴民权 《心理科学》2013,36(4):928-935
为了探讨外来务工女性群体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策略和认同管理,从天津市WX社区通过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124名外来务工女性作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测查了外来务工女性群体刻板印象应对策略和认同管理模式,尤其考察了认同基线水平、认同融合、否定策略和榜样策略对于应对和认同管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外来务工女性群体具有双重认同趋势;具有较高城市认同融合的外来务工女性群体具有显著的认同维护倾向;(2)不同印象管理水平的外来务工女性对否定策略的使用差异性很小,反而是刻板印象威胁的长期性和暴露性是引发否定策略的重要因素;(3)角色榜样成功的应得性对外来务工女性城市认同感的提高具有积极效应;(4)城市务工年数和收入成为这一群体城市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s structured from the epistemological vantage point of framing theological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Pan‐African women's experiences of migration, where theological education is defined in the widest sense of creating knowledge, ethos, and practices from with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Christian tradition, as opposed to transmitting a static corpus of knowledge. It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deconstructive potential of Pan‐African female migrants,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gendered patterns and projections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It then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Pan‐African female migrants on the project of contextual theological education as an act of birthing and bringing to life the dimensions of see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one life‐giving story through the lenses of the lamenting, celebrating, and transforming stories of many.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presenting Pan‐African female migr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revisit theological education as a creative, ecumenical, and intercultural enterprise, seeing the empirical location of Pan‐African female migrants as a paradigmatic lens for revisiting theological education as intercultural enterprise, and not (exclusively) as a contextual – and hence exceptional – historic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大量的流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在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子女教育和卫生保健等问题.通过对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提出了改善流动人口公共卫生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5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年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特色的一个社会现象,考察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和社会适应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研究从北京选取2201名从农村到北京打工的18~30岁的流动人口为被试,探讨其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时间平均接近4年,平均到过2个城市打工;(2)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水平偏低,存在较多的吸烟、醉酒行为和非安全性行为,生活和工作满意度一般;(3)流动性可以显著地预测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水平。流动性越大,流动人口的吸烟行为越多,抑郁程度越高,而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