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以计算机仿真交流平台为工具,采用模拟情景方法,探讨了人际互动中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和人际吸引机制。采用2×2组间设计,共32名被试。结果显示:(1)主我分享是态度相似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人际交流与互动中,主我分享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3)情绪是主我分享影响人际吸引的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作用;(4)人际互动情境模拟是研究人际交往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考察了自我表露热情与能力是否对人际吸引存在不同影响。通过两个实验发现,自我表露热情对社会吸引影响更大,自我表露能力对任务吸引影响更大,但表露负面热情也会显著削弱任务吸引,且表露正面热情与能力在社会吸引上的差异在男性身上不再显著。研究表明,自我表露热情与能力对人际吸引存在不同影响,且会受到表露内容效价与表露者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对人际交流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以被试自我报告和文本内容分析两种不同的因变量测量手段.探讨了计算机媒介对人际交流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匿名水平的增加,自我报告显示被试感到讨论搭档更具社会吸引性,讨论文本的内容分析则显示被试使用的语言更多指向任务,更少指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运用问卷法以55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立人格、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自立、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三者两两之间相关非常显著;除人际开放外,自立的其他特质都与自我效能呈显著相关;自我效能与自我控制的六个维度也呈显著的相关;自立的各种特质与自我控制都有显著的相关。(2)自我效能在个人独立和个人灵活对自我控制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在个人开放、人际灵活和人际独立对自我控制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189名大学生为被试,在开放式问卷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包含4方面内容,78个项目的情绪社会分享公众观正式调查问卷.对210名大学生正式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认为情绪社会分享具有情绪改善、认知应对、人际融洽三类功能,具有传播负效、承载负效两类风险;分享对象的反应促进和反应阻断行为以及分享事件性质和分享限制行为影响分享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旁观者视角看自我妨碍策略的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冬华  李晓东 《心理科学》2008,31(3):625-629
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和问卷法,从旁观者视角出发,考察了行动式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作为印象整饰策略的效用.结果表明:(1)自我妨碍策略确实起到了影响他人归因的印象整饰效果;(2)自我妨碍者在归因获益的同时,也付出了人际维度的代价;(3)两类自我妨碍策略在归因方面的获益和人际维度方面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4)自我妨碍策略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受旁观者个人属性(如性别、自尊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自我认知干预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自我、个性为内容辅以专家讲座展开了自我认知训练干预,对象为29名随机抽取的中学教师,干预实施持续了两个学期,测查工具为SCL-90、SDS、SAS.结果表明:干预后所有各项的均数均有下降,且除偏执因子外均达P<0.01显著意义水平;干预在偏执因子上效果较为一般,在"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饮食睡眠"、"敌对"、诸因子上效果良好,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因子上效果更为良好;总之,自我认知干预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此影响在不同心理因子上会有不同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DST)由赫尔曼斯(Hubert J.M.Herman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汇通了詹姆斯主/客我区分和后现代叙事理念,受复调小说启发,将自我解构成"动态的内外立场交织对话的想象空间"。对话自我阐明了外在他者通过自我立场(I-position)参与自我的建构和发展,自我的多重立场性和内在对话对人格的塑造正在成为实证研究的新热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可用于说明对话自我的动态发展,超越了科学研究范式下对自我的认识。未来研究应关注理论缺陷,重视对主我(I)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借鉴东方心理学思想,寻找"主体何以研究自身"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探讨抵制诱惑范式在儿童自我损耗研究中的应用,并研究自我损耗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采用双任务范式,任务一为抵制诱惑,任务二为7个连续的分享任务,记录被试分享的数量以及分享的优先性。随机选取某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共182名儿童,其中有效被试144人。结果表明:与以往研究一致,儿童分享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且所有被试均表现出较强的利己分享倾向;抵制诱惑范式能够有效启动儿童的自我损耗状态,自我损耗抑制儿童分享中的利他倾向,即损耗组被试在分享任务中表现出更强的利己;自我损耗对小班和中班儿童的利他分享影响较大,对大班儿童在分享行为中的利他倾向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