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姜丕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93年10月24日下午在沪逝世,享年73岁。姜丕之同志早年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集中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陆续出版了《黑格尔范畴论批判》(与汝信合作)、《黑格尔〈小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同一、差别和矛盾诸逻辑范畴的辩证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一、差别、矛盾这三个概念在黑格尔的《逻辑学》“本质论”中被称为纯反思范畴,它们是“本质论”中最初一系列范畴的逻辑推演。 我们知道,黑格尔的《逻辑学》,从存在论到本质论,是由研究直接的感性认识的范  相似文献   

3.
(Ⅰ)黑尔格辩证逻辑,可以有广义的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黑格尔辩证逻辑,是指他的大《逻辑》和小《逻辑》中所陈述的理论体系,即包括由有范畴到理念范畴的理论体系。狭义的黑格尔辩证逻辑,是指他《逻辑》中《主观性》这一部分所陈述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角度阐明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各种判断形式和各种推理形式的内容、发展和联系。因此,我们也可以  相似文献   

4.
社会现实的解构:幻象、现实、实在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现实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范畴。拉康和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我们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激进解构。在拉康和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看来,现实乃是一个幻象建构,经由这个幻象建构,遮蔽了实在界,使我们具有了现实感。而这个实在界被幻象所遮蔽的过程,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它是经由黑格尔式的空洞姿势所达到的。正是通过一个纯粹的空洞姿势,一个纯粹形式转化,实在界被符号化,成为我们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意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辨证法问题,把“矛盾”范畴置于核心地位。笔者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同时也是认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的性”范畴则是一个贯串全书的核心范畴。为了说明这一点,就首先要说明一下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精神实质及逻辑学著作的根本特点。所谓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精神由于其内在的否定性,沿着正、反、合途径,最后回归到自身的概念逻辑体系。作为其哲学的最高对象的绝对精神,实质是从个体的感性的人抽象出来的人的理性,被独立化为一种普遍的绝对实体。绝对精神的“根本任务是回顾既往  相似文献   

6.
同一、差异和矛盾这三个辩证范畴的问题,是当代最微妙、最深刻和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因为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个充满着十分复杂和十分尖锐的矛盾的世界。南斯拉夫人从“友爱”、“统一”和“自治”这个革命的根本原则出发,强调必须遵循通过具体的“扬弃”来解决具体的“难题和矛盾”的准则和方法,这种“扬弃”其实也就是一种“创造性”行动,一种创造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渐进地、通情达理地改造世界、社会、人的思想和人的意识。从这个回答里我们不难看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范畴“扬弃”主要地是作为否定的否定而发挥其创造性作用的,它用一种更高级、更发达的新创造来代替已经陈腐了的东西。正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苏联哲学家们在研究辩证法的个别问题,尤其是在研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范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满足。列宁关于哲学工作纲领的遗训,是要对唯物辩证法这门哲学科学进行总体的研究。因此,Ф. B. 康斯坦丁诺夫院士写道:“苏联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对辩证法理论这门完整的科学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写出象黑格尔的《逻辑学》那样的唯物主义著作。”  相似文献   

8.
一、导论西方哲学的历史到了黑格尔那里第一次成为极为宏大的体系。在黑格尔的哲学史空间里面,从东方到西方,从一个哲学家到另一个哲学家,都是一环扣一环地紧密联系起来的,其联系之紧密犹如逻辑学里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连接。事实上,在黑格尔那里,逻辑正是规定着历史的原则。正是从逻辑的规定而来,历史才能成其为历史,才能把诸多哲学家联结成一个宏大的链状系统。当然,根据黑格尔的辩证历史观,这个巨大的链条并非形成一种直线式的结构,而是形成一个巨大的旋转上升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心点”高踞着“绝对精神”,而历代哲学家们,包括西方思想…  相似文献   

9.
Being始终是西方存在论(ontology)的核心范畴,实际上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研究它,引出正确的理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个范畴的探究在汉语学界长期在某种程度上纠缠于“存在”和“是”两个译名之争,这不免失诸舍本逐末。确切说来,把Being汉译为“存在”或系词“是”,实为把Being理解为“存在”或“是”。同时,对于这个术语的译述来说,中西方语言和思维习惯的差异也没有什么干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应把Being放到西方哲学的学理历史与境中去审视,由此彰显其本义,汉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一、Being这个哲学范畴巴门尼德最早提…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的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的系统基础的《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的范畴体系;分析康德的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的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的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的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的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的正途。通过理性的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的绝对性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的和需要不断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贺麟把中国哲学当中的"太极"当作形而上学的最高范畴,由此提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absolute idee)就是"太极"。这种以中释西的格义做法,在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的初期,情有可原。遗憾的是,贺麟走得太远,他进而认为,朱子同黑格尔一样都是绝对论者。这个结论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他关于"太极"一词英译的意见之上。贺麟坚信,是the Absolute而不是更多人采用的the Great Ultimate或the Supreme Ultimate,才是对"太极"最好的英译。考其理由,是他认为Ultimate无法反映朱子所说的"太极"除了"至极"之外还有"大中"之意。但贺麟对朱子太极思想的这种理解与朱子原意恰恰是相违背的。这个例子提示我们,成功的中西哲学比较必须建立在对中、西哲学文本准确而全面的理解之上。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一些哲学教科书中,对现存、现实,现实性这几个概念理解模糊、规定不一。如:有的认为“现实这个范畴,就是标志当前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哲学范畴。”(参见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有的认为“现实性(即现实)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参见天津市高等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1817—1818年冬季学期在海德尔贝格讲授法哲学课的一个笔记稿,已由西德迈纳出版社出版。它是瓦能曼(P Wannenmann)听课时作的,由波鸿鲁尔大学黑格尔研究所编辑整理,珀格勒尔(Otto Pggeler)撰写了导论。这个笔记稿被珀格勒尔称为黑格尔的“原—法哲学”,对于黑格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1820年《法哲学原理》也有一些特点,使我们有必要和可能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作进一步的研究。下面想借助这个笔记版,从三个方面粗略地谈谈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们来讨论《哲学全书》(1817年)的体系。黑格尔在很久以前就决定了他的体系必须有3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很明显,既不是对《逻辑学》中范畴的考查逐步引导他清楚地认识到,一旦你把自己交付于无情的辩证法,你就会被从存在驱赶到绝对观念,绝对观念又不可抗拒地要外化自身为自然,于是下一部分就只能是自然哲学;也不是对自然哲学进行的多年研究使黑格尔终于看到动物有机体如何产生了它的反题——精神,于是精神哲学必定是第三部分。许多关于黑格尔体  相似文献   

15.
一、范畴本体论在逻辑学界,范畴问题相当长时间内不受重视,甚至遭到拒斥。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说,范畴这个词无论是在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里,其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始终都不能叫人理解;他自己也并不相信在哲学中范畴这一名词是有用的,可以表示任何明确的概念。威廉·涅尔在《逻辑学的发展》中表达了几乎同样的看法。这种对范畴的反感体现了逻辑实证主义者拒斥形而上学的心态,这在科学被赋予最高理性的时代是可以理解的。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人工智能探究为中心的智能科学的发展,把原先被逻辑学家忽视的范畴问题又提升…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与异化     
1.黑格尔说:“只有当没有外在于我与我不相干的他物时,方能说是自由。”从表面看,这句话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理解“没有外在于我与我不相干的他物”这句话的意思呢?黑格尔好象是说,只有当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周围事物没有不同,也就是当自我与他人的差异被克服的时候,那才算实现了自由。但是只要我们有所行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企图进行改变周围事物的活动,就会感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我的行动包含了把我自己同我行动所及的周围事物分离开来的过程。因此,从字面上讲,黑格尔的上述名言只能施用于那些无所行动的人,但是自由的概念与这样的人却是毫不相干的。不过我愿指出,黑格尔的名言含有关于自由的重要真理。他的主张是:我之所以能够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我必须同我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事物保持某种协调一致的关系——什么样的协调一致,下面再讲。在黑格尔看来,这个世界既包括我的物质环境,也包括我的社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曾经说过,关于认识、信仰等等的本性的许多问题,“其实均可回溯到简单的思想范畴,这些思想范畴只有在逻辑学里才得到真正透彻的处理”(《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4页)。关于所谓认识或人的主体性问题就是这样。主体性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对于卢卡奇写的《青年黑格尔》一书,可能众说纷云,但人们无一例外地把它看作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根据这个观点,人们进而可以考察卢卡奇所使用的方法的依据。例如,人们可以研究卢卡奇下述观点: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应该归因于他逐步揭示了他耳闻目睹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他揭示了确立这个社会的经济事实的重要性。卢卡奇强调黑格尔的经济观念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卢卡奇的这个新观点,从其出现时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B.克罗齐知道卢卡奇这本书(该书的副标题是《论辩证法和经济学的关系》)问世之后,他竟勃然大怒,毫不犹豫地宣称,卢卡奇这位著名的匈牙利—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在胡言乱语。但是,我们拿不出任何事实来证明,B.克罗齐决意去阅读《青年黑格尔》一书;我们可以设想,即使他了解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他仍然会拒绝阅读它。  相似文献   

19.
叶秀山 《世界哲学》2015,(2):5-12,160
本文围绕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否定"概念,首先探讨了这个概念作为逻辑范畴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演进史,肯定了黑格尔通过将"否定"引入"存在论一本体论"从而完成德国古典哲学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改造工作。其次,由于黑格尔的"精神"的能动性,"精神"促使"理性"达到自我认识,最终使得"理性"成为有序、合理的"意义世界"的创造者。最后,本文指出,"否定"的"精神"在哲学上不是斯多亚主义,不是怀疑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存在主义一实在主义",因为"精神"通过"理性"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同时,"精神"的持续"否定"意味着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更好的"未来"世界必将到来。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精神"又是一种"未来主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主体、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因此,要正确理解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把握主体这个范畴。主体,作为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范畴,其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秘作用者。在哲学史上,从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意义来理解主体是自康德开始的。自康德到黑格尔,所有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都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感性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