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理论在继承皮亚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开拓了皮亚杰理论未研究的领域。新皮亚杰学派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新皮亚杰学派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新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关于儿童思维如何发展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发展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关于日内瓦的新皮亚杰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举世闻名的皮亚杰的理论,在皮亚杰晚年和他去世以后,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对传统的皮亚杰理论作某些细节上的补充和修订.例如,仅仅对“守恒”研究加以重复和检验的,就达3000种以上.一种是所谓信息加工论的“新皮亚杰学派”.本文只想对日内瓦的新皮亚杰学派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书详细地提供了新皮亚杰学派在不同领城对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情况.新皮亚杰学派承认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模式,并试图用这些概念来说明很多新的问题,增加皮亚杰理论未包括的领域.本书的作者是与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的晚期一起工作并在他死后继续在那里从事研究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皮亚杰理论近期的若干发展──差别观点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是从智力发展的认识论过渡到智力发展的心理学,差别心理学的近期实验研究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方法。后皮亚杰学派理论对差别心理的强调在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傅绍梅 《心理学报》1994,27(2):161-168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是从智力发展的认识论过渡到智力发展的心理学,差别心理学的近期实验研究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方法。后皮亚杰学派理论对差别心理的强调在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席格勒策略选择认知发展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新皮亚杰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席格勒曾在70年代后期致力于探究儿童是如何掌握规则和策略的,从而建立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策略(规则)选择理论.80年代中后期,其理论在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分析的水平、着眼的课题和理论架构上均有较大的改观.本文对该理论的新近发展作了概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7.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新流派。它起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之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尼塞(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流派而立足于心理学界了。广义地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可以叫做是认知心理学派,如皮亚杰学派也被称为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所称的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8.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毕生从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一套崭新的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研究儿童心理的独特的新方法,即所谓的“临床法”(clinical method)。临床法是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在不同的时期,研究不同的课题,皮亚杰曾灵活地运用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他独树一帜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临床法,随着他的研究工作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时距认知的研究简介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包含对时序的认知和对时距的认知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儿童对时距认知的一些研究,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皮亚杰开创的在“时间—距离—速度”范型之内的研究;(2)影响时距认知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和理论假设;(3)其他一些研究者就皮亚杰的观点提出的挑战性研究。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内研究人员在此方面所做的部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发生认识论者自称的皮亚杰不仅把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推向了一个新水平,而且给心理学的发展引进了一场范式的革命。皮亚杰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共性本质提供一个简洁而一致的解释,而且,以此理论为基础而设计的许多实验得到了大量有关数据,其中大部分支持皮亚杰的理论假设。然而,皮亚杰以结构建构论为基础的能力阶段模式本身,也是发展心理学建构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本身也是处于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不断的平衡化过程之中的。  相似文献   

1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前沿与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1,24(5):549-552
近一二十年,得益于认知发展理论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新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体现在婴儿研究方兴未艾,一些新课题的出现使一些传统的研究领域重新恢复了活力。同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遗传学这两个边沿交叉学科研究蓬勃发展,应用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迅速发展,对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川  李晓文 《心理科学》2007,30(2):474-477
性别的同一性是自我同一性的一部分,是人格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性别的同一性概念已经从性同一性转移到性别同一性。对性别同一性的研究角度经过了概念认知、图式认知和社会认知的探索,目前开始进入人际关系角度的研究。最后,提出了对性别同一性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诊断是一种新的测量范式。本研究首先根据Mulholland,Pellegrino&Glaser和Whitely&Schneider关于类比推理的研究结果,采用认知设计系统编制了几何类比推理测试题,并对所编制的测试题的质量进行验证,然后采用口语报告法分析解决几何类比推理所涉及的认知模型,结果表明:1)编制的几何类比推理测试题的质量比较好;2)学生解决类比推理所涉及的认知属性主要为置换、翻转、旋转、数量、大小、颜色与条纹和形状。  相似文献   

14.
孟维杰 《心理科学》2015,(3):757-761
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符号范式、联结主范式和具身认知范式的演变。认知心理学范式演变折射出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式转变和对人的心智探索的深化,同时也反映出关于身心关系实现了从传统的身心二元对立到当下身心一体论的超越;对其文化反思是引领心理学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进程更趋合理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研究的融合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芬  董奇 《应用心理学》2002,8(4):51-55
本文介绍了发展的神经科学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早期突触形成、关键期及丰富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等领域的一些突出成就 ,阐述了从神经科学与认知发展共同研究的主题来考察两个学科的整合的意义 ,并对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宗教认知科学是新近出现的从认知和进化的角度研究宗教的分支学科。主要有认知副产物和社会适应两种理论。认知副产物理论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认知倾向的副产物;社会适应理论认为宗教信仰促进群体的团结合作,是一个精巧的社会适应机制,有助于群体的自然选择。两种理论引发了系列的实验研究,由于宗教认知科学仍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过渡阶段,未来需统一概念,加强实验范式的建立,更多地借助认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范伟伟 《心理学探新》2014,34(5):387-39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典认知研究的步履维艰,认知研究逐渐显示出具身化的特点。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它强调身体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对认知有限制、分配和调节作用,并具有与经典认知不同的运动观。近年来研究者们以实验手段力求为具身认知的存在提供证据,着力考察认知与身体感知运动状态的相互影响。具身认知理论在认知构建、生态效度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目前具身认知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情绪调节能力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基本能力。认知重评创造力是个体面对负性情境时能够自发产生多种认知重评策略的能力, 是情绪调节任务中的创造性行为。研究表明, 认知重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正相关, 与神经质、特质愤怒无关; 创造性的认知重评策略或运用隐喻和类比的高水平认知重构更有利于负性情绪的调节; 创造性的认知重评可以通过基于杏仁核的显著情绪唤醒, 基于海马的新联想形成和基于纹状体的精神奖赏的中介来调节情绪, 从而产生可以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新颖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上述结果支持认知重评的创造性重构理论。认知重评创造过程需要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和情绪表征的特定执行功能。未来研究可以扩大被试群体, 完善认知重评创造力的测量方法, 探索影响认知重评创造力的情境因素和内在因素, 以及进一步揭示认知重评创造力区别于传统创造力的特别加工或反应机制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9.
The subject matter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is complex, and synthesising the wealth of data from this research to better understand mental processes is challenging. A useful strategy, therefore, may be to distinguish explicitly between the causal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 on behaviour (i.e. functional analyses) and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se effects (i.e. cognitive analyse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how the functional‐cognitive (F‐C) framework can accelerat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also advance a functional treatment of brain activity. We first highlight that cognitive neuroscience can particularly benefit from the F‐C approach by providing an alternative to the problematic practice of reducing cognitive constructs to behavioural and/or neural proxies. Next, we outline how functional (behaviour–environment) relations can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cognitive and neural processes by restoring mental constructs to their original role as heuristic tools. Finally, we give some examples of how both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traditional functional approaches can mutually benefit from the F‐C framework.  相似文献   

20.
包开亮  霍涌泉 《心理科学》2012,35(5):1272-1279
从认知神经科学面临的三个挑战--(1)神经科学是“还原” 的,不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2)认知神经科学无法真正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3)认知神经科学只能揭示出神经事件与认知活动或行为活动的相关性--入手来讨论其心理学理论价值,阐明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主流趋势。同时指出,认知神经科学只是心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种,它能解决的问题也只限于特定的范围,对它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