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尚书·盘庚》"凡尔众"之"凡"当为"同"字之讹。甲骨文"凡""同"字形相似,隶释时常致讹误。"同尔众,其惟致告"即"召集你们的族众并加以告诫"之意。《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旧释"商先世有典册图籍,记载着殷革夏命",添加了谓语"记载",属增字解经。"册""典"当为动词,指册命职事,"有"是语助,非"有无"之"有"。该段所述为周人简选商遗民任职之事,与图籍无甚关系。《洛诰》"王在新邑"一段可与卜辞相较,其中"祭"是专门祭名,非泛称;"岁"即"刿",是"祭"的具体内容;"祝""册"是两种求告神灵的方式;"惟告周公"指为周公求取福佑;"其后"为时间副词,单独成句。该段谓周王在新邑举行"烝""祭"等祭祀,并在"祭"中为文王、武王各刿割一头牛牲。王命作册逸进行"祝""册",向先王"告",为周公求取福佑。之后,周王傧导神尸入位,举行"杀""禋"之祭,神尸都到位了,周王进入宗庙大室举行祼祭。  相似文献   

2.
"孔子问礼"案涉及"助葬巷党"、"适周观庙"等多次问礼之行。先考巷党问礼类文献源自战国《曾子问》单篇本,辑入《礼记》《家语》等传本;又适周问礼类文献源自战国《观周》单篇本,辑入《儒家言》《家语》等传本。次考适周问礼类文献之疑肇端在《史记》之讹,二类史事并非同时而必有先后;再考证孔子盖在31、32或34岁在鲁巷党问礼,在43至46岁适周洛邑问礼。故此二类材料既非伪本,也非孤证无征,而是由周至汉源流足征的孔氏学派文本;二类史事既无矛盾,不可默证为伪,而是以东周礼制典籍可证的早期儒家史料。  相似文献   

3.
"后土"的概念,随着"皇天后土"一词深植于华夏子孙的血液中。从古至今,从帝王贵族到黎民百姓,后土的信仰及祭祀有着其独特、相互交织的发展脉络。而西汉一代,自汉武帝设泰一坛、立汾阴后土祠,设立乐府,并亲祀,完善国家郊祀体系,到王莽于汉平帝元始年间所改革制定的礼制,皆为后世的国家郊祀礼奠定基础,并对后土祭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西汉国家祭祀的递变谈起,以正史文献如《周礼》《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为主轴,梳理与祭祀后土相关的记载,一探在西汉国家祭祀中所见后土地祇的典故与礼制。  相似文献   

4.
刘丰 《世界哲学》2007,(6):101-111
春秋后期到战国以来,礼发生了一次转变,由重视日常仪节的礼仪转向重视国家制度的礼制。儒家通过礼制的损益变革,提出了诸如禅让、革命、王鲁和选举等关于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对礼作新的解释,以此实现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自汉兴以来,叔孙通、陆贾、贾谊、晁错等人皆为汉代礼仪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因为各种政治、思想的原因,汉家礼制终未能以国家法度的形式确立下来。直到太初元年,汉武帝颁布《定礼仪诏》,提出"因民而作,追俗为制"的原则,才终使汉家礼制成为典常、垂诸后世。但与《淮南子》因时和因地的双重制礼标准相比,汉武帝提出的原则实只是择其一端、有所取舍。取"因时",是为了与惯于以风俗教化来给自己施加压力的文臣士人相抗衡;舍"因地",则是对汉初以来不断兴风作浪的地方藩国的压制。看似简单的《定礼仪诏》,在寥寥数语中蕴含有颇为复杂的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礼关系和“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礼的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礼的主观意图,认为《通义》是章帝为制作汉礼而预先对诸礼义理和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的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的《汉礼》,因此把它定为"礼典"是比较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117万字《汉唐礼制因革谱》一书,就中国礼制史从《仪礼》第一座高峰到《大唐开元礼》第二座高峰之间的因革流变过程进行了地毯式的集中清理与疏释,以汉唐间各项典章仪制因革的具体步骤与流变线索为主线,重心落在对每一项礼典在此九百年的曲折渐进中,如何起步,如何变道,留下了哪些路标,关键性的转折点在何处,最终如何走向唐开元之极完备状态,进行尽可能细致的勾稽与取证。蕴含在全书脉络之中的,正是儒家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本书作者顾涛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2009年3月起开始动笔撰作此书,  相似文献   

8.
朱子所处的南宋时代礼制废弛已久,民间佛道盛行,儒家祭祀礼仪难以推行。朱子折中损益诸家观点,打破家庙的身份限制,将祭祖场所定名为"祠堂",并以《司马氏书仪》为蓝本,综合已有的祭祀场所形制,于《家礼》之中首创祠堂制度。《家礼》祠堂制度的核心为"祭及高祖"与"同室异龛"。祠堂是祖先灵魂的安顿之所,是维系宗族的神圣空间,亦是现实社会人伦教化的重要载体。朱子祠堂制度提高了高祖与继高祖之宗子的收族功能和在宗族中的地位,树立了宗族的权威性,将祖先的美德与精神常驻于子孙心中。  相似文献   

9.
王竹波 《现代哲学》2012,(4):105-111
礼是春秋社会的核心观念。六经通于礼,《春秋》自身即为"礼义之大宗"。《左传》与周礼关系密切,其通过"礼物"、礼制、礼义三个层面系统深入论述春秋时期的礼,有"唯礼是从"的"唯礼主义"倾向;《左传》与《春秋》之间,《左传》"以礼解经",以礼释《春秋》之事、以礼释《春秋》之制,以礼释《春秋》之义,其解经可谓"以礼为上"。  相似文献   

10.
从汉到唐,五岳祭祀时间经历了从一祷三祠到以五郊迎气日致祭的转变。在此期间,五岳祭祀一度从汉制一祷三祠降为春秋两祠,似受地方祭祀及民俗影响。北周时,朝野流行五行思想,朝廷重视《周礼》及郑玄五精帝之说,这些思想落实在礼制上便是扩充五郊兆。北周五郊从祀之神遍及天地诸神祇,五岳因从祀五郊开始按五郊迎气日享祀。以五郊迎气日祭五岳摆脱了秦汉以祭祀次数区别礼秩的制度设计,突出了五岳的五行内涵。  相似文献   

11.
12.
Mareschal D  Johnson MH 《Cognition》2003,88(3):259-276
Four-month-olds' memory for surface feature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was tested following brief occlusions. When the target objects were images of female faces or monochromatic asterisks infants showed increased looking times following a change in identity or color but not following a change in location or combinations of feature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When the target objects were images of manipulable toys, the infants showed increased looking times following a change in location but not identity or the binding of location and identity information. This evidenc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that young infants are unable to maintai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ed separately in both the dorsal and ventral visual streams during oc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is the target's affordance for action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the dorsal or ventral information is selectively maintained during occlusion.  相似文献   

13.
14.
<易传>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周易>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易传>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宇宙本质.  相似文献   

15.
16.
杨莉萍 《心理科学》2005,28(3):748-750
“自我”概念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石,但目前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中的使用相当混乱。本文是对心理学中现存“自我”概念的清理,以期促进心理学有关自我问题的讨论秩序化、结构化。文中将“自我”概念区分为人性、人格和自我意识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的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的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的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个性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的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的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的"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的个性"的合理观念。  相似文献   

18.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19.
尼采1881年8月悟出了永恒复返思想,这是尼采思想成熟的决定性标志,由此,尼采心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和超人形象才清晰起来。查拉图斯特拉,超人的先知,宣讲永恒复返学说的教师。查拉图斯特拉的宣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高贵的人民,从这样的人民中产生出超人,尼采在旧约的远古犹太民族中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人民。尼采思考的罪性问题是超人精神限度的一个根本问题,罪性就是人的有限性问题,超人要成为超人,必须面对罪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