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是将内在德性外化为具体表现的现实人物。"君子"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儒、佛、道文化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君子则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道家的"天之君子"和儒家的"人之君子"中所展现的思想智慧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现实意义而言,提倡每一个人做"君子",在当下社会中也许更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重建道德中国,推动移风易俗,必须造就大批新时代的君子去参与去带领。君子文化曾长期被冷落,而今又逐渐升温,其顽强生命力来源于:一是合情合理,二是文明需要。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滋养着君子群体。君子与小人的主要差别,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又是动态的可以转化的。梁启超有《论君子》之作。今日新的君子之论把君子道德人格概括为"六有":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我们要突破"君子不器"的局限,改曰"君子能器",呼唤各行各业都有大批君子出来肩负重任。全国道德模范的不断涌现,山东威海倡导"君子之风,美德威海"的成绩,都增强了我们重建礼义之邦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周易外传》讨论了君子如何与小人相处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涉及德性论,又有政治哲学的意义。传统文献中的"君子""小人"有两种含义,一以德言,一以位言,而《周易外传》所言君子和小人主要以德言。船山认为,君子善处小人的原则是"内不失己,外不废物",这一方面是君子成己成物之人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因君子与小人的紧密联系而具有客观必要性。船山认为,"君子小人相养者也",君子和小人皆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有相应的位置。船山尤其反对一味打击小人的做法,因为"清浊太别则疑战承之",这其中隐含了他对政治根本原则及"党争"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儒学包括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两个不同维度,前者强调"成己成人",后者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开启了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的分野。孟子"道性善"、以善为性,为儒家的君子人格奠定了人性论的基础,并发展出大丈夫精神、浩然之气、天爵人爵说等,对君子儒学有重要贡献。荀子主张"义利两有"、性恶心善,肯定自然欲望、利益诉求的合理性,这对于庶民之学是一个发展。传统的儒学由于重君子儒学、轻庶民儒学,面临无法克服的困境,即:使儒学规范君权、维护民权的宗旨无法得到真正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要克服传统儒学的缺失,通过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的并建,发展出儒学的当代形态,而统合孟荀便是其中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5.
政由谁出与政治何为是政治哲学的两大核心议题,孔子对其作出深刻思考并给出了明确回答.孔子的私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完美道德品格的士人君子,而在他的新政治构想中,士人君子是治国为政的理想主体,其资格的正当性就来自君子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与精神品格.孔子基于人类"性相近,习相远"的复杂特性提出"学以致其道",在不破坏人类习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5,(5):52-59
君子无疑是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典型表征,《论语》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蕴含了君子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本文在辨析历代各家注解的基础之上,重点阐释"文"与"质"各自内涵及其关系,进而论述孔子理想的完美君子人格无疑首先具备仁义礼让这些道德内涵,其次还须具备美学意义上的趣味和品鉴能力,再次还须具备好学、智慧的内容。概言之,此处所言君子之概念包含着有德、有趣、有智的意涵。这与通常意义上陷于道德论域的君子概念相比而言,有一显豁的区别,且为我们今天思考、评议儒家君子人格提供一新颖的多元理解向度。  相似文献   

7.
"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是孔子提出的两类人品操行境界,作为道德行为标准,两者在理论上的划分是明确清晰的,但在现实践行的权衡与变通中,其界限就变得模糊含混起来.但孔子所标举的"君子人格"绝不是冰冷空洞的道德教条,而是将其化作具有道德价值意义的自觉变通的行为实践.他能在践行"君子人格"的实践过程中,于细微、深远之处洞察到危机与契机,并能看出这危机与契机相互变通、转化的时机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周易》具有极为深刻的积极人格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素养的概括及其形成途径的探讨。在《周易》中,君子的人格素养主要有10项:仁爱、正义、知礼、知几、自强、谨慎、谦虚、诚信、持之以恒、勇敢。君子人格素养的形成途径以"感应万物"为前提,以"反身修己"为根本。具体的培养方法有5种:进行心性修养、坚持知识学习、加强情绪管理、磨砺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周易》强调"自我决定"的重要性与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它将君子人格的形成置于"天人合一"框架之下的主张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对本土的积极人格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与浊     
正儒家人格,泾渭分明。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当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时候,也就在昭告天下:我是"喻于义",你们都"喻于利"。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  相似文献   

10.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小人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中汲取营养,激活和焕发人们内心由传统文化长期熏陶而形成的价值理念,是确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修课。既然如此,在当代,界定和培育君子人格就是"使中国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的重要抓手;是让中国传统文化换发出新的生命力,为解决当下中国人安身立命问题提供思想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是在已有气说的深厚历史基础上,延续和更加彰显了孔子以来早期儒家对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的执著追求。"浩然之气"根源于人先天的内心善端,是在道德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的彰显;其内涵丰富,是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综合表现,显著特征是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由"直养"功夫培养铸就。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诗教是用《诗经》来进行礼乐教化。其教化个人的目标是成就"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礼"乐"既是维系政纲、社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上尊下卑的伦理纲常,又逐渐成为君子之"德"的体现。周礼、诗教、对君子人格的推崇都是为了建设周礼提出的"和"的社会理想,实现"和"之上的小康。  相似文献   

13.
不论是中国传统智慧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君子"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强调的重要人格范式,几千年来,其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与推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将通过比较"君子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观",分析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的这一重要契合点以及其最新发展态势。本文以"立德树人"为研究出发点,在梳理中国古代经典对"君子观"的阐述之后,以清华大学的百年校训为个体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中国古人"君子观"中"德"与"正"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发展视阈内的具体对视,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李富强 《孔子研究》2019,(3):99-107
耻辱感作为一种道德潜能,与人的尊严和人格有着内在关联。它一方面具有否定的谴责性作用,即对不道德行为的羞恶之情,另一方面又具有肯定的解放性建构作用,提撕行为主体以非凡的道德勇气由低层次的价值序列超拔挺进至高层次的价值序列,促就儒家君子式道德人格的养成。荀子将耻辱区分为"义辱"与"势辱",以"义辱"为标识的耻辱产生于对完善的内在道德人格的侵害,这种耻辱可以通过修身得到清除。"势辱"则是外在的、社会性的不可抗力加之于个人的伤害,没有办法通过个人修养得到清除。耻辱感是以否定的谴责性作用与肯定的建构性作用通向"仁",荀子的"仁学"为其耻辱观奠定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真正价值和道德实践都离不开教化,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又能够服务社会的人。君子作为儒家完美人格的代表和群体领袖,肩负着以德为政、教化大众的责任。狄百瑞教授认为儒家君子在某些特点上可以被称为"儒家先知",但他们缺乏世俗上和宗教上的合理性来源与正当性根基,总是处在现实与理想的困境之中。君子并非看到不现实政治的问题,但他们的道德感要求他们在社会政治中完成自我的实现和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论语·卫灵公》有"君子固穷"之说,其中"固穷"一词历来不得确解;《先进》篇又有"回也其庶乎屡空"一句,其中"屡空"一词亦为训释疑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屡"作"居","屡空"为"居空",这条异文资料提供了重要线索。"固"与"居"同为从"古"得声之字,古音当接近,"穷"与"空"古音亦近。"固穷"与"居空"应为一个词,该词为"居穷",在"君子固穷"中,"居"假借为"固",在"回也其庶乎屡空"中,"居"因形近讹为"屡","穷"因音近假借为"空"。"居穷"义为"安穷",言君子于穷困之境,仍能保持君子之人格品性。  相似文献   

17.
王灵芝 《孔子研究》2019,(2):151-158
近年来,儒学研究在俄罗斯不断发展,孔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君子"引起了当代俄罗斯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一些汉学家以《论语》为底本,对"君子"进行了独特的解读。马斯洛夫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认为"君子"是人与神交流的媒介,是巫师;贝列罗莫夫和马尔德诺夫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君子"的政治责任以及对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卢基扬则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君子"鲜明的哲学特质。俄罗斯汉学家多样化的解读不仅丰富了"君子"的内涵,而且为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域外视角。  相似文献   

18.
张朝 《管子学刊》2001,(3):23-26
“君子”这一概念,是我国古代学者对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的写照。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的人格,造就完美人格。荀子提出了君子的人格特征,以及描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陈永涛 《天风》2018,(11):23-23
<正>有人说,"一部基督教的东渐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部与异类文明冲撞与误解的历史",这话不无道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冲撞与误解的历史",以至于直到今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仍被看为是一个"未竟的相遇"。但不可否认,即便在这部"冲撞与误解的历史"中,耶稣基督作为完人(君子、真儒)的形象却常常受到称赞。就连清朝的康熙都曾写下诗句表达自己对耶稣人格的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直"作为君子人格的一个基本特征,包含着"学"、"知"的前提.以事实解说<论语>中的"直",以家国伦理矛盾、德法冲突解释"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在<论语>中具有人性论、道德论、认识论、政治论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