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林 《管子学刊》2020,(2):95-100
用"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来概括朱子的工夫思想并不十分精准。"中和新说"后,朱子通过引入小学工夫和知行工夫两个理论,厘清了工夫次第问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工夫思想。最终,朱子构建起了一套"知之在先,行之在后;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交融共进,敬贯通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的工夫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宋明儒者承继先秦儒学提出持敬论,把"敬"看作人格修养的方式之一。在先秦儒学中,"敬"主要表示谨慎谦卑、严肃认真的处世态度和行事方式,是道德伦理层面的要求,与宋明理学的"敬"有较大距离。考察佛经译本中"敬"字语义的变化发展,可以发现佛经中的"敬"除了表"礼敬"之外,还常常与"信""爱"等抽象心理动词连用,并由此感染了信奉、喜爱、爱戴等词义。这种语义发展的内向性特点,显然与佛教的心性论和工夫论有关。理学心性论受佛教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为程朱持敬论的提出做了语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宋明儒者的重要代表朱子、王阳明与弟子邹东廓、刘蕺山,阐释并比较各家对"戒惧""慎独"工夫的不同解释。"戒惧""慎独"工夫经由宋明儒者的不断实践,工夫的内容、着力点、用功时段及体用关系等呈现出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分解至浑一的不断深化而超越之过程,最终归显于密。因此可以说,刘蕺山的"慎独"工夫达到了宋明理学心性工夫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敬"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始终,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商、周时期由"敬天"转向"敬德"的以政治伦理为主导的第一阶段,此时的"敬"体现了圣王先哲的忧患意识,其主要理论载体为《尚书》;其次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礼履"敬"、以"敬"行礼的规范伦理阶段,这体现了纷乱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理性精神的升华,其代表性文献是《曲礼》;最后则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视"敬"为圣门至上心法的理学时期,此阶段的"敬"论最为系统,代表着儒家心性论、工夫论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5.
退溪发展了朱子主敬学说,把"敬"作为治学的根本,将其贯穿为学的始终。在退溪思想中,"敬"是心的主宰与存在方式,其核心要旨就是遏制欲望,恢复作为人道德之根源的道心。他集中阐发了关于心的本性和修养的问题,从而探讨"为人"与"成圣"的路径,进而在"知行并进,互为轻重"辩证思维指导下,把敬工夫与道德的"行"结合,践履"敬"思想于日常之中,最终实现人行为的道德性与身心价值的中正性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作为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理一分殊"一向受到学界重视。陆世仪关于"理一分殊"的思考在理论思维上对宋明理学作了发展,既扩大了此问题的论域,也深化了其理论内涵。"理一分殊"在陆世仪哲学体系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从根本上沟通了陆世仪理论体系中之本体论、工夫论、心性论等各层面的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19,(1):98-103
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形态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范式转换,不仅有对立性、断裂性的一面,亦有关联性、连续性的一面。从后者来看,这就意味着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轨有其"内在理路"可寻。作为理学与实学交融(虚实结合)的重要学术典范,黄宗羲实学思想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连续性发展。从"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本体论到读经穷理"会众合一"、"一本万殊"的方法论,再到"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的治学观,都反映出梨洲之学试图矫正宋明理学家"读书不多"亦或"多而不求之于心"的空疏之弊,力倡道德修养、读经穷理和治学追求上的"实心"、"实学"、"实功"的基本实学立场。可以说,梨洲之学既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性总结,又是对明清实学的创造性建构,这构成了黄宗羲实学思想特质的一体两面,由此也反映出了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翟奎凤 《哲学研究》2022,(8):73-83+129
朱子提出心统性情的思想后,强调内心知觉及主敬的工夫贯穿未发、已发。涵养未发的主敬工夫,体现在心中没有具体的思虑内容,但能知觉的心体虚明不昧。朱子在40岁时认为未发时的知觉炯然不昧,相当于复卦一阳初起之象。60岁时,朱子又认为至静时只有能知觉者,而无所知觉者,这相当于坤卦不为无阳之象,而不是复卦之象。一些学者认为晚年朱子否定了其先前以未发为复的看法,转而主张以未发为坤。实际上,在晚年朱子的论说中,以坤为未发与以复为未发都有出现。晚年朱子主张一种动态的未发,此未发有能知觉者,同时有耳目见闻,甚至可以有形体运动。这就把儒家涵养未发的主敬工夫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做工夫。对于朱子未发知觉与坤复关系的问题,中国儒者没有太多关注,但是朝鲜王朝时期的韩国儒者对此争论不休,相关讨论长达二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修养工夫上,高攀龙重提程朱之学,以矫王学末流狂肆之弊。他的修养工夫尤重主敬,其主敬思想基本继承程朱之义,但也受惠于阳明学的激荡,既避免了程朱主敬过于拘迫,"似中而欠庸"的流弊,也扭转了阳明学者在敬畏天命处不足,"似庸而未中"的偏颇,可谓"中庸"的主敬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晚明王学的反动,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的学术侧重于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工夫,继承朱子“居敬穷理”而突出“敬”;继承孔子“博文约礼”而突出“礼”;又继承二程“敬义夹持”以强调“主敬”与“约礼”的内外结合.这两者又表现为“从主静到主敬”、“从穷理到约礼”两方面的工夫论转向,“主敬”则以天理为内在修养之依据,“约礼”则以礼义为日常处事之准绳,二者相辅相成,落实于人伦日用,从而凸显其理学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1.
说“道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荣 《世界哲学》2006,(2):98-103
“道理”作为日常用语包含基于事实的观念、言说或推论的根据、“规范”或“规则”以及实践智慧等涵义。与之相应,“讲道理”既指以事实为依据,提出某种观点、看法;也意味着言说及行为过程合乎规范或规则。它与实践智慧相联系,“讲道理”同时涉及所谓实践推论(practical reasoning)。“道理”与“讲道理”,蕴含着当然与必然、真与善、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以及理性与情意等关系。道理”与“讲道理”的哲学意蕴有其历史之源。  相似文献   

12.
13.
轻气功,是通过“气功大师“的发功运气,使自己的体重变轻的功夫.其实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如果哪位气功大师能站在磅秤上,通过发功运气使自己的体重减轻十斤,说明地球吸引力失灵,我团便可以奖励他十万元.……  相似文献   

14.
15.
塞尔的"行为式如何进行"一文发表在1989年的<语言学与哲学>(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期刊上;三年后,同样从事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学者巴赫(Bach)和汉利什(Harnish)在同一个期刊上联名发表"行为式如何真正进行:给塞尔的回复(How Performatives Really work:A Reply to Searle)".塞尔在文章中曾抨击其他学者对行为式话语的研究,巴赫、汉利什就是遭他点名批评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16.
17.
M Zeul 《Psyche》1989,43(10):952-966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ictures and of their sequences the author draws the staging of John Huston's "Freud"-film as moulding an unconscious oedipal phantasy. Enlightening and counter-enlightening tendencies of the film are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18.
<周易·晋卦>卦辞载康(唐)侯封于晋,是由于此地适于繁殖."晋"字本义表示日出.<晋卦>爻辞是一首古"迎日歌".  相似文献   

19.
20.
近30多年来,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认知缺损机制的关注一直停留在"冷"执行功能领域,为更全面地揭示其执行缺损机制,文章旨在从"冷""热"执行功能的角度来探讨ADHD的缺陷。论文简要回顾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界定、生理基础和若干理论模型,着重阐述ADHD儿童在经典"冷""热"两类执行功能任务上的表现差异。总结认为ADHD儿童并非在所有类型的"热"执行任务上表现落后,ADHD儿童的表现要视情感和动机的卷入对不同任务情景的作用性质是消极还是积极而定,文章也比较分析了几位研究者相关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