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之谓性"是先秦告子提出的命题,二程进行了新的阐发,将儒家的心性论哲学提高到新的高度。二程引入"气"的概念,以"生之谓性"诠释"性即气",以"天命之谓性"诠释"性即理",折衷告子与孟子之间的歧异,打通生命实存与德性超越之间的隔阂,用以对抗佛教空无寂静之性,解除佛教对儒家心性哲学的威胁。二程又通过生、性、气、理的沟通,不仅使"生"上升为本体概念,也使"理"不再是一个悬置的抽象本体,而是内蕴于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宇宙大化之中,进而打通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隔阂,以"生意"作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显现,并落实到人的生存境域,成为其工夫修养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程朱理学"这一习用表达,强化了朱子与二程学术的一体性,却遮蔽了彼此之间的差异。二程学派是一复杂的学术群体,虽经朱子之强力整合,至晚宋,朱子的程门正统地位仍遭遇了兼山学派的挑战。黎立武发扬兼山学派重《易》的传统,采用《易》解《四书》的进路,高举《大学》"古本"之旗,强调"知止"为全书枢要,与后世阳明学多有遥契。  相似文献   

3.
韩国朝鲜时期(1392-1910),是儒学非常兴盛的时代,五百年间,名儒辈出。此间有过几次关于儒学理论的大辩论,"无极太极"之辩就是这时期性理学史上第一次论辩。这次论辩从本体及工夫两个方面,对"无极太极"应如何规定,及如何方能体会、掌握之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辩论,突显了韩国性理学的特色。它对后来韩国性理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西方的"学派"观念比较——兼论"思孟学派"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考察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汉初的"学派"观念入手,比较异同,分析其通约性结论,指出学术师承渊源和学术宗旨,是我们考察"学派"的两个重要视角,而且学术师承渊源更重要。进而分析"思孟学派"这个名称,指出从"学派"义例来看,孟子并不认同子思,子思学派与孟子学派是并列的;"思孟学派"这个名称只适宜于着重考究子思的思想,以及孟子因袭其说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孟子与新儒学──从朱子看孟子柳仁熙一、对孟子的新理解孟子与新儒学是何种关系?一般认为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等心学派直接继承了孟子的哲学精神,而并非是新儒学的理学派。笔者则想通过晦庵朱熹来说明在孟子哲学的发展中,理学的作用并不亚于心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孟子哲...  相似文献   

6.
韩国朝鲜时期(1392-1910),是儒学非常兴盛的时代,五百年间,名儒辈出。此间有过几次关于儒学理论的大辩论,"无极太极"之辩就是这时期性理学史上第一次论辩。这次论辩从本体及工夫两个方面,对"无极太极"应如何规定,及如何方能体会、掌握之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辩论,突显了韩国性理学的特色。它对后来韩国性理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杨时(公元1053—1135年,号龟山先生)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理学家,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他以二程洛学为宗,会通北宋理学诸派之说,开创"道南"系理学,为两宋之际理学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杨时修订《伊川易传》,编辑二程语录,并继二程而推崇《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不遗余力地阐发儒家经典,著有《周易解义》、《论语义》、《孟子义》、《中庸义》和《三经义辨》等书,形成了独特的理学思想。本文着重论述杨时理学中颇有特色的中庸思想的主要特征,并从其思想渊源和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中庸义》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之间的论辩,是记载告子思想的主要素材。在孟学史的传统解释中,孟告之辩的主题是人性论,孟子通过对告子的批判,捍卫了其"仁义内在"的性善论主张。然而在《荀子》和近年出土文献中可以发现,"善"的含义并不限于孟子式的道德心理意向。通过对孟告之辩的分析可以发现,告子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义外",在人性中并没有生来具备规范性的伦理原则。告子的义外说导向"学礼"的修养工夫,在儒家传统中接近荀子一脉。  相似文献   

9.
"四端七情"之辩是在东亚儒学史上著名的理气心性之辩,最能反映韩国性理学特色。自高丽末开始传入韩国的朱子学,至16世纪经由李退溪和李栗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在韩国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发展,并形成了以李退溪为宗的岭南学派和以李栗谷为宗的畿湖学派。他们的理论分别代表了韩国性理学的两个不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仁义之间     
陈少明 《哲学研究》2012,(11):32-40,128
<正>仁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但"仁义"不只是仁与义的相加,而是观念史上一个更新换代的新版本。独立论仁,荣誉当归孔子;但"仁义"连体,贡献则推孟子。朱熹引二程的话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朱熹,1984年,第199页)不是孔子没讲过"义",而是《论语》中"义"不仅单独使用,且意思相对单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或者"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宪问》),又"见得思义"(《子张》)之类,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8)
<正>《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书在儒学思想史乃至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上堪称"础石",这大概是没有多少争议的。自从北宋理学大师二程率先合称之为"四书"以降,对四书的整合、系统性关注,包括注疏、阐发等就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格外重视;不仅如此,在普通中国人的思维和思想的成熟历程中,它们往往也作为集束性因素起着重要而弥久的影响。然毋庸讳言,以学术发展史观之,四书学还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即便在四书学名目下展开的相关研究,也大多秉持和渗透儒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心之明"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孟夷之辩的丰富内涵。夷子施由亲始、厚葬父母,但在与孟子辩论之前,其本心之明处于遮蔽状态,性善的普遍性受到挑战。经过与孟子的辩论,夷子的本心之明被唤醒,亲亲的特殊性得以证成。厚葬胜过薄葬,仁爱高于兼爱,经由亲亲的特殊性推扩并充实性善的普遍性,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重大的思想史价值;爱父母、尽孝道的本心之明是我们过一种道德人生的必由之路,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切要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心竹 《哲学动态》2002,1(1):32-35
20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00年至1949年.在这50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最早研究二程的论文有两不的<程伊川之宇宙观>(1921年),最早研究朱熹的论文有程南园的<与友人论朱陆书第四>(1915年).此时也有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问世,其中都有关于北宋"五子"、朱熹及其后学思想的论述,但人物个案研究的专著很少.最早的中国哲学史的专著为1915年出版的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4.
<正>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他颖悟夙成,少从胡宏问程氏之学,遂潜心理学,终成南宋道学之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著有《论语解》、《孟子说》、《诸葛武侯传》、《南轩集》等传世。兹以《论语解》为例,管窥张栻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栻作为湖湘学派的大师,其学却在身后很快隐没。理学的发展是一个内部义理逐次展开和问题呈露的过程,能否及时把握住时代的课题并予以创造性的解决,对一个学派的存亡至关重要。以心的出入问题加以观照,自孟子提出这一说法,在宋代理学的发展中曾两次被特别关注:一次是初期的二程,一次是走向成熟之际的朱熹和张栻等。朱熹和张栻等学者虽然同时参与了问题的探讨,但张栻的学术风格缺少应有的主动性和创发性,兼有理学和心学的特征而欠充分,且更偏重于实践性,以致逐渐丧失了在理学内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宋儒范浚的理学思想涉及心性论、工夫论和宇宙论。其心性论提出"性命心仁无二"、"止而觉"谓仁、"天下一性"等观点,近陆王而与程朱一派有所分别;其工夫论提出诚与不欺、思与敬、慎独与自牧、知耻有悔、学与养等存心、尽心、尽性的观点,又使他与程朱一派有所联系;其以"太一"论宇宙生成,以"皇极(大中)"论本体,有别于朱熹对"理"形而上的单向度认识。范浚的理学思想,善于直面问题本身,独立思考和判断,堪称两宋之交一位独特的儒者和思想家。范浚以及与之类似的基层思想者,是催生南宋儒学思想高峰到来的文化潜流。范浚应该被思想史和哲学史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7.
郭畑 《孔子研究》2016,(5):104-114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主要是在古文运动的思想脉络中不断展开并最终获得朝廷肯定的,而其间士人对于孟子的解读也在不断转变。早期古文运动虽然认定孟子传道,但诸人实际上仍将《孟子》看作羽翼六经之作,并因古文运动的文学写作需求而重视孟子之"文",而古文运动对孟子最看重的一点,也是孟子升格运动获得朝廷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孟子的排辟异端之功。随着庆历之后新儒学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孟子之"道"的探讨日益深入,孟子在"治道"上的贡献和在性命之学上的巨大诠释潜能都不断得以凸显,孟子精于治道和善说性命的两面在庆历以至于宋神宗的这段时期内呈现出一段时间的分裂,直到王安石新学和理学都努力连接"内圣"和"外王",孟子的这两面形象才逐渐绾合。此时,孟子之于"文"的启发性、《孟子》乃六经之羽翼的看法逐渐淡出士人的视野,且士人对孟子排辟异端之功的评价也有所转变,孟子逐步趋于全面圣人化,并最终取代颜子成为"亚圣"。  相似文献   

18.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主要是在古文运动的思想脉络中不断展开并最终获得朝廷肯定的,而其间士人对于孟子的解读也在不断转变。早期古文运动虽然认定孟子传道,但诸人实际上仍将《孟子》看作羽翼六经之作,并因古文运动的文学写作需求而重视孟子之"文",而古文运动对孟子最看重的一点,也是孟子升格运动获得朝廷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孟子的排辟异端之功。随着庆历之后新儒学的不断发展,其对于孟子之"道"的探讨日益深入,孟子在"治道"上的贡献和在性命之学上的巨大诠释潜能都不断得以凸显,孟子精于治道和善说性命的两面在庆历以至于宋神宗的这段时期内呈现出一段时间的分裂,直到王安石新学和理学都努力连接"内圣"和"外王",孟子的这两面形象才逐渐绾合。此时,孟子之于"文"的启发性、《孟子》乃六经之羽翼的看法逐渐淡出士人的视野,且士人对孟子排辟异端之功的评价也有所转变,孟子逐步趋于全面圣人化,并最终取代颜子成为"亚圣"。  相似文献   

19.
试论程朱理学由伪学到正宗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奠基者、他们以儒学为核心,沿着儒、释、道归一的路子发展,建立了初具体系的唯心主义理学。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和孔孟道统正传,吸收并综合了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建立起以“理”为核心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成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全祖望曾称他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明人王祎亦说:“自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朱子而复明。朱子之道,固集圣贤之大成也。”此后,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种官方哲学。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阶级的思想家和这一阶级的一般成员之间。  相似文献   

20.
探究理学集大成者朱子的治学方法,是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题中之义。朱子的治学方法,集中体现于其最有代表性的四书学中。《论孟精义》作为朱子《论孟集注》的蓝本和阶梯,充分反映了朱子对二程学派思想的传承与吸收,构成了朱子《四书》思想演变的重要一环。而朱子与勉斋就《精义》的讨论,体现了朱子学"虚心熟读而审择"的治学方法、"会看文字"的治学要求、"读书不可不仔细"的治学理念,彰显了朱子学长于分析、善于继承、当仁不让的反思批评精神,显示了朱子学实是"略一绰过"浮浅学风之"天敌"。因此,朱子学对于当前传统儒学之创新与转化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