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司马承祯     
(647—735) 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为陶弘景三传弟子。少好学,不求仕宦,致志学道。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后隐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赞美之。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奉召入宫,问以阴阳术数及理国之事,答称“阴阳术数”为“异端”,并谓“无为之旨,理国之道  相似文献   

2.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如何解读,历来学者颇多分歧。朱熹《四书集注》与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为《朱注》、《杨注》)甚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解释。《朱注》称:“攻,专治也,故木石金玉之工日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佛氏之言,比之杨、墨,犹为近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杨注》称:“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  相似文献   

3.
“道’与“心’分别是道家与禅宗两文化的中心范畴,比较两者的同异性,揭示其内在联系,分析其理论得失,这对深入了解两者的思想旨趣或许不无神益。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揭示“道”与“心”在主要特性上的同异性而不全面论及其基本内涵。一、道家之“道”与禅宗之“。乙”的共通性(-)从“道”的自然无为性到禅宗“心”的自然自由性‘咱然”、“无为”之词均创立于道家,首见于《老子入它们是作为释解“道”的属性的范畴而出现的。老子之“道”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其一,道性自然。这是说“道”的根本特性即表现为自然本然性。《老子》二十…  相似文献   

4.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年),字子微,号道隐。洛州温人,生于官宦世族。司马承祯独弃功名,薄于为吏而崇尚道法,幼而好学,多才艺。年二十一,服巾褐入道籍,往嵩山师事潘师正,居嵩山,传其符箓及辟谷之术。嗣后,遍历名山,乃止天台。武则天闻其高名,遂诏至京,并降手诏赞美之。及归还山,又使李岙饯于洛桥之东。景云二年,唐睿宗遣司马承祯之兄承祎就天台山迎之京师。入宫中,睿宗首问以阴阳术数之事,对曰:“《道德经》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增其智虑哉?”视阴阳术数为异端,司马承祯的思想情趣于此可窥其一。睿宗求术不能,乃随机问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何?”答:“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澹,合  相似文献   

5.
魏代富 《管子学刊》2011,(2):118-120
1.而礼不使也 《内篇一·二》:“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案:此处脱“其”字。《晏子春秋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以为“以下文例之,‘其’字衍。”未若加“其”字为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以下简称《校注》)以为脱也),  相似文献   

6.
孔子论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相似文献   

7.
子夏与《春秋》的传授孔祥骅《公羊疏》引《孝经》说:“孔子曰:‘《春秋》属商’。”《公羊疏》又引《闵因叙》说:“昔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春秋纬》说:“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  相似文献   

8.
褚洪深 《中国道教》2001,(3):47-48,52
茅山顶宫山门两侧有“道炁长存,万寿无疆”八个大字。这个不多见的“炁”当作何解?据《句容文史资料》第五辑《“炁”字解》:“道经中用‘炁’作先天气的代号,用‘气’作后天气的代号;在丹经里,精化之气用炁,吐纳导引之气用气,‘炁’字实即丹田的同义词。”又引“《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之妙,凡有关道术的都用炁字,有关呼吸气则用气字,两字用法有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9.
读《礼记·中庸》,至子路问强,孔子所作的回答,是:“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任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工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对于这段文字,几乎所有训话家率皆训南强为孔子自况,以子路类北强,就是名极当代的已故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天子尚南方之强,而抑北方之强,而子路之所谓强,则有类于北强者”(《南强篇》,见《吴越文化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o年影印本)…  相似文献   

10.
成玄英论“玄”与“又玄”李刚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今河南陕县),生卒年不详,曾隐居东海。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中,流郁州。在流放期间注疏《老》、《庄》及撰述其他著作。“书成,道王元庆遣文学贾鼎就...  相似文献   

11.
《天学初函》史称“中国天主教第一部丛书”,明李之藻刻于1629年。“‘天学’谓天教,即天主教;‘初函’谓拟续刻,由初函而二函三函也。初函所包有二十种分为理编、器编,每编十种,皆利子等所编著。”(1)是书刊刻问世之后,影响颇大。陈垣先生曾言:“《天学初...  相似文献   

12.
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文着眼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通过阐发如何通过体认与把握“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之境,进一步让现代人领会《老子》“无为思想”中的有为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理”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的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也许早有人怪我太麻烦太嗦了,这则典故谁个不知?后世每每叹服王戎的高明,并把“道旁多苦李”奉为至理一路...  相似文献   

15.
读了刘笑敢先生著的《老子》(世界哲学家丛书之一,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97年版)真让人耳目一新。这本著作,思想深刻、架构新颖、方法独到,确是作者千虑一得的结果。刘著重新诠释了老子的思想,用一种新的体系架构了老子的思想。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从《诗经)}、《楚辞》看老子的年代”和第二章“《诗经》、《楚辞》之不同的年代意义”是运用诠释学方法作出的考证性文字;以下各章为架构体系的文字,第三章提出老子思想的中心价值:自然;第四章论述老子思想中的原则方法:无为;第五章是关于自然与无为的经验性论证:正与反;…  相似文献   

16.
“第二部《论语》”——《法言》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了《法言》的基本思想:(1)关于扬雄“广评诸子,归宗孔门”的思想宗旨及其对先秦诸子的评价;(2)关于扬雄“性善恶混,修身为本”的人性论及其伦理思想;(3)关于扬雄“礼法宜中,道有因革”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观;(4)关于扬雄“天道无为,生死自然”的自然观及其对神秘主义的批判;(5)关于扬雄“礼义立世、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本文认为,《法言》作为一部模仿《论语》而写成的著作,一方面有其一定的学术价值;另方面,它与《论语》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和影响,又是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缘故值得深思玩味!  相似文献   

17.
林舟 《中国道教》2007,(3):45-46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到“无为”,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爱民治国,能无为  相似文献   

18.
《会真记》全名《西山群仙会真记》,乃唐代道士施肩吾所撰,是内丹修持派中的名著。曾在《旧仙传》中称吕岩之后,有施肩吾撰《会真记》以继之也。该记分二十五篇,乃西山得道仙真“阐扬妙蕴”,演说玄机,发明太上至言。超凡入圣之道“的重要著作”。对后来学道之士的影响极大。现代就其“养生益寿”的论述,综合于后,对有志于丹道修炼者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为养心张伯端在《悟真外篇》中讲:“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主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手足。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因为从道家身国同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论老聃之“道”与“自然无为”张钦一、“道”与“自然”《道德经》五千言,言“道”之处凡七十三见,试图解决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宇宙源起与运化规律的问题;二是社会问题;三是人生问题(即个我的身心问题)。其“道”的使用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陈鼓应先生在...  相似文献   

20.
美学与科学     
美学与科学陈华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