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书中谈到,日本学者“受到资料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印度思想史的问题,“西洋人的研究就更差了”(参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83页。下引此书,  相似文献   

2.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  相似文献   

3.
访东京大学丸井先生孙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732)1996年11月初,我接受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的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受邀在东京大学作3个月的研究访问。期间,我有幸访问了文学部印度哲学研究科的丸井浩助教授。丸井先生四十多岁,他是我在日本留学时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证与思想史两方面。90年代以来,随着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研究的深入,佛学的文献学方法亦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哲学方法的佛学研究,利用存在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现象学等西方哲学思想对佛法进行现代化诠释或比较,亦有较大的长进。但是,佛学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乃至周边国家的佛教仍显不足,尤其对印度佛学研究的缺乏,将限制中国佛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方法论上来说,佛学研究者大都出身于历史系或哲学系的背景,尤其是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的专业,娴熟于历…  相似文献   

5.
沈卫荣 《法音》2010,(3):16-19
<正>一对世界佛学研究现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当代佛学研究领域内最有人气、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是"印藏佛学研究"。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可是印度佛教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已消亡,用梵文记录的大乘佛典保存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2,(8)
哲学是理论系统化的宇宙观。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二是宇宙是否可知问题。佛学是佛教义理之学,它蕴涵着极深的智慧,特别是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理智认识宇宙真理过程中的至要问题,佛学作为生命解脱智慧之学,就不可能不对此问题有明确的阐释。本文试图从探究佛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点,来揭示佛学的宇宙观实质。  相似文献   

7.
日本,从事印度哲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了。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简略的回顾。日本过去的印度哲学研究 1892年12月25日,原坦山(1913—1892)在东京大学日本中国文学系首先开了一门“佛典讲座”的课程;日本近代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但是,在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则是在20多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正果法师离开我们已十周年了,但他慈祥的面貌一直辉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的智慧启迪了我对怫学理论的探索。他为我们后一代佛教学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有缘结识正果法师是在六十年代初中国佛学院在京成立之际。当时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刚刚毕业的一个研究生,在北大讲授印度哲学史和印度佛教史,同时应聘为中国佛学院的教员,讲授印度哲学史课程。由于我每周要在法源寺佛学院住宿~、二天,因而有机会当面向法尊法师和正果法师讨教佛学、因明学等问题。我虽在北大系统地学习过印度哲学史,但对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分科—…  相似文献   

9.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10.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11.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12.
吕激  肖永明 《法音》2005,(3):21-29
予本来久有意思作一佛学通论,终以人事牵连不得安定,无法着手,只能将所有零碎意思分类为题,不拘时日,有空即谈。今日所谈,题为“佛学分科及其传承”。佛学之谓学,非如通常所言科学、哲学之学,亦非戒、定、慧三学之谓学。言佛学者,以佛说为本,有其性相、因缘、次第,自成其为学也。佛学原是完整,分科之事乃历史上变迁而然。在印度谈佛学,中世有寺学。寺学者,寺院之学也。若有高僧大德在寺讲学,自成一科,成为寺学。从此寺学起后,佛学乃分科也。那烂陀寺(460—540年建成)为印土最重要之寺学。后之谈那寺史者,推之极远,谓龙树、无著、世亲均曾在…  相似文献   

13.
读了贵刊今年第2期上竺云使同志的《东方哲学及其在我国的研究》,感到该文有些意见非常可贵。我已老衰,但对东方哲学中儒道及佛学原意还在不懈探索中,而中国最能汲取外来思想,使印度庞大系统的佛学为我所用。这段历史如予以仔细总结,实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与熊十力都通过改铸佛学唯识学而构建起"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相异的内涵。章太炎以庄学对唯识学进行世间法的还原,熊十力则以易学对唯识学进行哲学改造。章太炎承认一切存在皆自心现影,承认唯识学对主体之消解,却否认唯识学对出世间的追求,转识则成智,顺识则成俗,真妄一元,俗真同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将佛学的出世涅槃改造为庄学式的在世逍遥。熊十力否认唯识学之唯识无境、体用相分学说,承认体用不二、性相一如,重建传统儒家主体论哲学,重建世间真实性。章太炎与熊十力都用内圣外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哲学:章太炎按照唯识学和庄学对主体的消解性原则,以依他起自性而否定国家-政府之实在性,从而凸显公民个体性,构建起一个突显个体正义之齐物世界;熊十力则以儒学"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改造唯识学,以儒家的恕道、推恩等原则构建起一个突显社会正义之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16日至10月18日,“佛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及东湖碧波宾馆召开。这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发起主办,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承办,黄梅四祖寺友情赞助。本次大会有来自印度、日本、韩国、德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与中国、港台地区50多位佛学专家撰文参会。大会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与会学者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围绕着“佛学百年”这个主题各抒己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三自1945年徐梵澄先生赴印度讲学至2000年去世,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把印度的精神哲学、佛学经典介绍给中国,也把中国的经典介绍给世界”以及中西印三大思想体系的会通。先生对原典译介的重视贯穿到他对梵学的研究中。这中间对印度大经大典和阿罗频多精神哲学著作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其中,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佛教哲学的解读发挥了佛教文化启蒙的历史作用;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为“佛教是文化”的论断提供了学理支撑;而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作为佛教中国化研究的核心论述之一,迄今对学术界思考宗教中国化问题仍富有启发意义。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是当代东亚佛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构成东亚大乘佛教研究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价值的关注体现出一位佛教学者的学术洞见。  相似文献   

18.
正一、早期佛教的传入与"格义"佛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主要为小乘禅数之学,其虽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但却没有使佛教本身得到较好的传播。究其原因,一者汉末之前儒教这一处在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压倒性的优势排斥着外来的宗教,特别是一种与自身入世的价值取向相异的出世哲学;二者印度佛教小乘之学本身并非一种适  相似文献   

19.
宗密的禅学是一个融合的体系,是在批判基础上的融合。他对佛教和儒道都进行了批判总结,这一工作对后世佛学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宗密禅学在中国佛学发展史和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传统哲学和宋明理学之间,佛学和宋明理学之间,乃至隋唐佛学和宋明佛学之间,宗密禅学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2,(6)
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的印度佛学特征。印度佛学与中国化佛学有所不同,中国佛学来源印度而又不同于印度佛学,它是吸取了印度佛学学说而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