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学术文化交流,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承担国家对外宣传任务的中国外文出版社,曾于1989年至1993年间,陆续出版了穆斯林学者李华英先生的《中国的清真寺》、《中国的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的著名人物》三部阿拉伯文译著。这三部译  相似文献   

2.
帕林达 《中国穆斯林》2012,(2):18-21,32
明清以来,穆斯林学者卓有成效的汉文译著活动,成就了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和实践。在这一活动中,苏非主义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苏非来华传教、苏非作品传入中国并在经堂教育中作为课本使用,都对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译著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他们的译著作品带有苏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在我国明清时代涌现出来的伊斯兰教思想家中,是一位深受广大穆斯林敬仰,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的著名回族学者。他撰写了以《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为代表作的数百卷汉文译著外。  相似文献   

4.
<正>一明末清初,中国穆斯林从编译波斯苏非哲学作品起步,开创了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这一新文学种类。对于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通常将其体裁归为散文。因此,在对该类文献的研究中,学者多重视对散文部分的史料收集和义理阐释,及对穆斯林作者哲学思想的探讨,鲜有对诗歌体裁及其内容的关注和讨论。事实上,在明清中文伊斯兰文献中蕴藏着大量诗歌体裁作品。例如,在舍起灵译作《昭元秘诀》和《推原正逵》中,每部所载诗歌均多达百余首。其他的伊斯兰汉文译著,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记者马利强)王静斋大阿訇是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翻译家,与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阿訇"。他毕生潜心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翻译伊斯兰经典,译著极富,被誉为"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学通古今中外、品学兼优的伊玛目",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和高尚的人品对中国伊斯兰教事业和广大穆斯林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回族穆斯林有识之士,群起著书立说,引进“天方之学”,以儒诠经,互相发明,南京,镇江形成出版中心,汉文译著风行南北,其中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诸氏的作品影响深远,后人称誉为“四大经学家”。“四大经学家”当时已注意到穆斯林群众的文化层次,以及兴趣的多样化,不局限于千篇一律的议论文字说教。刘智的《天方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2022,(3):67-67
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学者用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和介绍伊斯兰学术文化的活动。明代以前,中国穆斯林经师的宣教和讲学方式,主要是根据原本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以特有的经堂语口译讲解。当时既没有汉文经籍可参考,又难以用汉语文通畅地表达,致使“教义不彰,教理不讲。”  相似文献   

8.
刘智(约1660——1730年)是清初我国著名的回族穆斯林宗教学者,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字介廉,自号一斋。作为一名“天才俊朗,逸思雕华”的伊斯兰学者,刘智一生译著颇丰,但实际刊行的只有50余卷。其中《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和《天方至圣实录》最能代表他的宗教思想。对刘智人性论问题的探讨,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迄今未见有专文论及。笔者不揣愚陋,拟从刘智汉文译著的角度,透视其对人性和灵魂问题的主张。一关于人性和灵魂问题的主张,是刘智不厌其烦地讨论话题。需要说明的是,他对此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以刘智为代表的穆斯林知识分子通过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儒会通的深度和广度,对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末民初,秀才出身的马启西通过研习汉文伊斯兰译著,深入开展伊儒会通实践,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在他创立的西道堂中继承和弘扬。本文结合定性和量化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实证考察,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产生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1350多年前,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过时间长河的磨砺,逐渐形成了与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广泛联系又别具风格的一种新文化景观——中国伊斯兰文化,其发展有三次高峰期: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先贤们创造了汉文译著  相似文献   

11.
<正>明清之际,在我国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穆斯林知识分子对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他们用汉文表达和阐发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律,使之与中国社会、文化及思想相适应,进而达到对话交流、调适融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汉文译著活动的目的在教内旨在改变以往伊斯兰教“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局面,宣传教义,维护信仰;在教外力求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教,做到“隔教不隔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马注的《清真指南》为切入点,全面论述了内涵丰富的伊斯兰教人道思想。文章提出,伊斯兰教是重视天道与人道的宗教,重视天道是为了坚定信仰(伊玛尼),重视人道是为了实践天道的思想和要求。在当今社会,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人道思想的实践,将更加促进穆斯林之间,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全面实现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为了加强与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交流、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外文出版社于1989-1993年间陆续出版了李华英先生的三部阿文译著:《中国的清真寺》、《中国的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的著名人物》。这些译著内容翔实、语言规范,既为一般阿文读者喜闻乐见,又不失为专家、学者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历史的阿文参考丛书。该套丛书曾在开罗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风靡一时,以至很快脱销。为了满足读者需要,值庆祝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香港蓝月出版社于2003年4月将这套丛书重新出版。新版丛书采用80克胶版纸印制而成,开本为国际流行大32开,款式新颖,装帧上乘。付梓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阿訇和阿拉伯历史学家纳忠教授欣然为丛书再版本作序,以表示祝贺。现将陈会长和纳教授的序言原文一并发表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刘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智,字介廉,清上元(今南京)人。他的父亲刘三杰校阅了马注《清真指南》的全书,三杰尝慨叹自己不能阐发伊斯兰的哲理。刘智正是继承父亲的遗志,译著了大量有关伊斯兰的书,成为穆斯林中最有名的宗教著作家。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具有宗教、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特点,伊斯兰教法不仅约束着穆斯林的内心世界,也约束这他们的外部行为。伊斯兰教法包括宗教功课、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三方面内容,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了伊斯兰教法律文化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明清时代回族学者汉文译著对这一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了汉文译著活动与教法的传布诸问题,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至今 ,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融合 ,进而适应中国社会实现生存、巩固和发展。其间 ,中国穆斯林的社会伦理观念曾发生两次大的变革 :一次是明清之际的“以儒诠经”即汉文译著活动时期 ,提出“二元忠诚”即“忠主忠君”思想 ,一次是近现代回族穆斯林新文化运动时期 ,提出“爱国爱教”的社会伦理观 ,掀起了轰轰烈的爱国运动 ,实现了中国穆斯林社会伦理观念的质的飞跃 ,在当今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一、“忠主忠君”思想适应了中国封建统治要求 ,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进程明代 ,伊斯兰教的中国逐渐…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六日,古老而著名的牛街礼拜寺里喜气洋洋,由在京的各界穆斯林代表人士共同发起组织的“穆斯林建设北京牛街基金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清真寺与穆斯林的习俗王锋自伊斯兰教传入台湾后,明、清两代即有穆斯林散居沿海各地,在嘉羲、彰化之鹿港,建有清真寺。日本侵占时期,限制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自由,致使他们迷失正信。1947年,我国著名伊斯兰学者王静斋、马松亭,以及常子萱、常子春、铁宝亭、...  相似文献   

20.
马安礼是清代后期的回族穆斯林学者,他具有扎实的古汉语基础,治学严谨,亦官亦民,视野开阔,一生中协助马德新(1794~1874)完成了大量的伊斯兰典籍译著,他翻译的《天方诗经》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积极倡导注重现实,认为圣人之行,都是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