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道"的涵义和升华等问题,并分之为演化道与创造道、实证道与规范道、入世道与出世道。基于新儒家主张,把"无极而太极"作为"道"的理论起点,认为全真道和佛教的出世道可升华为大乘入世道,"儒释道实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9)
正圣经作为被写下的上帝之道,是基督教会所接纳的正典,也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最高规范。一直以来,教会对上帝之道的宣讲,并不是仅仅关注在过去的历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更关注圣经对于当下应有怎样的信息,能够给人的生命和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就如前坎  相似文献   

3.
"德"与"道"都是道家的重要哲学概念。老子大量地谈到了道德问题,并追问道德的根基。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德"要跟从、效法"道","道"是"德"的根基,这个根基不依赖于天命和鬼神。相对于具体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而言,"道"不是经验性、情感性、功利性的,而是具有超验性、形式性、包容性、非强制性、普适性、实践性等特征。"唯道是从"作为一条形式性原则,它发挥作用的方式不是规定具体的德目,而是防止任何具体的规范僭越其有限度的有效性,从而避免善的暴政。  相似文献   

4.
"礼"作为最具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是全面而深入的。它不仅从外在的礼仪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即起到我们所谓的"修身"的作用;而且通过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从而实现内在化的"养性"的作用。经过修身养性的作用之后,"礼"最终落脚于个体的道德实践上。  相似文献   

5.
在揭示“道德”有“道”(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与“德”(人们循“道”而行的表现和品行、品性)之分的基础上,认为“道”和社会经济关系相辅相成,进步的方式是“转型”,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出现新的历史类型。改善“德”即社会道德风貌的基本途径是:在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等以“育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和以此培育“四有”新人,在今天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论价值规范     
价值规范既是社会生活意义与秩序的表现形式,又是社会资源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约束条件。当它从古代习俗走向现代国家意识形态时,它自身不仅成为了公共利益的抽象符号,而且还成为了个体自我认识的知识形式。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公共实践话语,它日益同国家权力和技术系统相结合,并渗透在系统整合的诸多方面,由此便引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了空前的批判和重估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论战。这是当时政治上反对复辟倒退、思想上追求新的人生价值观而反思传统的必然结果。陈独秀作为论战的主将,发表了多篇批判和评价孔子之道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动和反响,也引起了反对,反对者攻击他全盘否定孔子。我们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生价值观需要更新,也面临如何对待传统人生价值观和孔子人生哲学问题,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会有有益的启示,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陈独秀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作用。近年…  相似文献   

8.
当代知识论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知识是实践推理的认知规范。实践推理的前提可以被看作行动的理由,于是霍索恩和斯坦利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知识规范RKP:在行动者S的选择是P-依赖的条件下,S把命题p作为其行动的理由是合适的,当且仅当S知道p。这个规范面临着信念反驳、语境反驳和非认知反驳,反驳者们甚至给出了各种替代性规范。为了弥补RKP的缺陷,我们给出了一个新的知识规范KNR,它更能体现行动理由在认知上的约束。KNR不是行动本身的规范,也不是行动理由的构成性规范,只有在实践推理的前提和行动理由等价的意义上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论医生的双重角色及其激励相容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充当着双重角色,不仅作为患者的代理人或顾问为患者利益着想,同时也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在这种双重角色下极易发生供者诱导需求,并进而导致过度医疗与医疗费用的上升。因此,有必要在支付机制、成本费用约束和外在监督等方面实现对医生的激励相容,以规范医疗行为,切实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战争样式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冲突,深入分析这些冲突,是我们正确面对伦理挑战的前提。本文首先揭示了武器装备伦理的特征,即约束对象的特定性、约束规范的累积递进性和约束效力的软弱性,进而剖析了武器装备伦理的限制、调节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充当着双重角色,不仅作为患者的代理人或顾问为患者利益着想,同时也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在这种双重角色下极易发生供者诱导需求,并进而导致过度医疗与医疗费用的上升.因此,有必要在支付机制、成本费用约束和外在监督等方面实现对医生的激励相容,以规范医疗行为,切实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道教现状和弘扬道教问题的思考张继禹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2,(1):94-94
僧制,亦称"清规""僧禁",佛教僧团制度。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中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僧制或清规。据《高僧传》卷五,东晋道安首次制定的规式有:行香定座讲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法等。  相似文献   

14.
僧制,亦称"清规""僧禁",佛教僧团制度。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中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僧制或清规。据《高僧传》卷五,东晋道安首次制定的规式有:行香定座讲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法等。  相似文献   

15.
道家学说中,"无"观念的抽象化有两条线索:一是在黄老思潮中呈现的内面化抽象,是以"无"表征某种精神状态,也即"虚无",来说明"道"如何被内化为统治者的执政品质("德");另一是在《齐物论》与魏晋道家的叙述中呈现的对象化抽象,是以"无"表征某种外在对象,也即"有[无]"或"有"一个"无",来说明"道"为什么是规定万物的最高秩序("理")。这两种抽象呈现的都是"道"作为规范根源的意义,内面化的"无"用于说明统治者以"道"治国即"道生法"的统治正当性;对象化的"无"则用于说明万物受"道"规定即以一治众的秩序合理性。因此观察"无"观念的抽象化,将看到中国古人的抽象思维作为规范性思维的特征,并能避免对道家之"道"产生过度的形上学想象。  相似文献   

16.
道德如何由“要你做”的不得不为之的客观责任变成主体乐意为之的“我要做”的主观爱好,如何由他律变成自律,如何由规范约束变成精神鼓励也即如何更好地发挥道德作为人们“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的能动作用是时下人们热衷  相似文献   

17.
玄学笔谈     
什么是玄学,自来有太多不同的说法①,这也许是背景的差异,作为历史工作者,我在王十七年前,曾就“玄”的字面,对玄学的内涵,提出一个新的解释②。我们依据的,是扬雄的《太宝》,《太玄图》云:“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而张担的《广雅》也说:“玄,道也。”《韩非子·解老篇》说得好:“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老,万物之所以成也。放日:“道,理之者也。”当我们理解到“玄”的意义时,才能够认清这门学问到底是讲的什么。它追求万物之所然,追求万理之所稽。它所讲求的,只是天之…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时,总会把约束看成是可怕的敌人。其实,约束并不总是令人生厌的字眼, 约束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自由的泯灭。诚然,自由与约束具有对立的一面,同时也会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面。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也没有毫无自由的约束。事实上,必要的约束是人们进入自由王国的阶梯,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生伊始,当他从母体中挣脱出来,展开歌喉为获得自由而欢畅时,接踵而至就是一个更高级的约束环境:无论是幼小还是年老,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从事了某种职业,有谁能摆脱约束呢?追求绝…  相似文献   

19.
释加牟尼成道以后,四方游行,弘扬佛法,弟子日渐增多,形成庞大的僧团。为了和合僧团,约束僧众,便有了制定戒律的必要。不过释加牟尼住世时的戒律仅仅是因种种机缘,随境点化,约束弟子的各种规约,也是在随犯随止中产生的。可是到佛灭度以  相似文献   

20.
学者们早已对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但到目前为止,决议中所讲的下面两句话却很少有人论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句是:“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另一句是:“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笔者认为,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道德同法律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道德建设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法制化,把法制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