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玮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95-701
心理学家近年来开始重视人们对社会认知偏向的知觉的研究。文章回顾了心理学对偏向以及对偏向知觉的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偏向盲点”与“内省错觉”两种偏向知觉的实验,分析了偏向知觉的相关理论解释,并提出偏向知觉研究是社会知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张锋  刘金平索涛 《心理科学》2014,37(6):1341-1345
研究采用包含两种判断框架(判断刺激出现的先后次序)的时序判断任务探讨了决策偏向对时序知觉位置启动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时序知觉中存在着位置启动效应,而且在两个靶刺激出现时间间隔不同时,被试在“哪个靶刺激先出现”和“哪个靶刺激后出现”两种判断框架下的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两个靶刺激同时出现时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判断框架效应。因此,本研究推测时序知觉位置启动效应的作用机制不仅包括知觉增强加工过程,而且也与认知决策有关,这为反应偏向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3.
刘静远  李虹 《心理学报》2019,51(7):747-758
探讨状态焦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以及注意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招募大学生60人, 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 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 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 用时间再现任务测量时距知觉; 用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结果发现:(1)状态焦虑会导致对2000 ms时距的高估; (2)注意偏向在状态焦虑对2000 ms时距知觉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3)状态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时距知觉的中介过程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高时, 即个体认为焦虑对心理健康有害程度较高时, 状态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2000 ms时距知觉。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时距知觉的内部过程, 丰富了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时距知觉的解释视角, 为通过认知评价和注意偏向的调整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现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心境一致性认知偏向指的是抑郁病人的认知加工偏向负性情绪效价, 简称认知偏向。大量行为学、电生理学以及脑成像学的研究显示该认知偏向主要包括知觉偏向、注意偏向、记忆偏向以及解释偏向。该认知偏向以加工偏向负性、积极偏向缺失以及认知控制受损为特点, 且是杏仁核等边缘系统对负性信息过度激活、纹状体对正性信息激活不足以及额区激活模式异常三个相应脑机制协同作用的产物。目前此领域存在各认知偏向之间联系不清楚、认知偏向和抑郁症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以及各研究结果不一致等有待回答的问题, 这些重要问题值得引起该领域未来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张锋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10,42(11):1033-1039
先前研究采用两项反应任务发现了时序知觉重复启动效应, 这可能是反应选项导致的虚假效应, 本研究采用三项反应任务对此进行了检验。实验1运用三项判断任务以消除缺乏中间选项所致的反应偏向, 结果发现重复启动显著影响“哪个图形先出现”和“两个图形同时出现”的时序判断; 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对“同时出现”反应选项进行两种指导语操作, 实验结果不仅与实验1一致, 而且“有把握时判断为同时出现”和“有无把握都判断为同时出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被试能够识别时序加以判断, 不支持反应偏向的前提条件。因此, 时序知觉重复启动效应不是反应选项产生的反应偏向引发的虚假效应, 重复启动对“系列性”和“同时性”时序知觉都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the other-race effects)指人们对面孔做个体辨别任务时辨别本族面孔的绩效优于辨别他族面孔的绩效, 而做种族分类任务时分类他族面孔的绩效优于分类本族面孔的绩效。本研究通过知觉适应操纵被试对种族两歧(高加索和亚洲)融合面孔的种族知觉, 进而比较被试在两种条件下对同一张融合面孔进行种族分类和知觉辨别的绩效的差异。结果发现, 知觉适应能使被试产生将两歧融合面孔知觉为与原始面孔所属种族相反种族的知觉偏向, 并且, 伴随着这种知觉偏向, 两歧融合面孔的加工出现了他族分类优势和本族辨别优势, 提示社会认知因素对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 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个体由于容易知觉到外部的拒绝性信息, 也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知觉为拒绝, 因而存在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低自尊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点, 其次简单介绍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常用研究范式(Stroop范式、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惊吓探测范式、注意监测任务、注意转移任务), 随后列举了解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理论(社会计量理论、关系图式理论、注意成分说、注意控制说), 最后总结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自尊结构的复杂性, 注意偏向的信息加工阶段性及其脑机制, 注意训练的作用机制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本土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操控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通过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对知觉对象进行高、低负载两种水平的加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信息及其知觉负载对他人印象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作用会依据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而变化。具体而言,当知觉信息相容时,个体的印象控制策略仅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而产生效应,即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上而下的线索驱动性加工,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进行自下而上的探测驱动性加工; 当知觉信息冲突时,个体的知觉负载效应消失,即对冲突信息的印象控制策略受到知觉信息的类型(冲突vs.相容)与知觉负载双重调节:高知觉负载的个体易采取反应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反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低知觉负载的个体则易采取主动性控制策略而激活刻板印象,从而在印象加工中出现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仅当他人信息不存在冲突时,知觉负载对印象控制策略的调节才发挥单一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的双重影响。实验采用三条线段构成的C形为实验材料,操纵图形朝向和SOA水平(实验1和实验2)、图形颜色(实验3)以及反应限制(实验4),要求被试完成同时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在不同的SOA条件下,图形对向条件的同时判断频率均显著高于图形反向条件(实验1),即使在知觉组织线索弱化时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实验2和实验3),而且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的影响不是由于被试的反应偏向导致的(实验4)。结果说明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存在双重影响:当两个刺激同时出现时,知觉组织能够提高时序知觉表现; 而当两个刺激非同时出现时,知觉组织显著降低时序知觉表现。  相似文献   

11.
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指学生对教师指向他们的评价行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包括“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反馈改进”、“关注过程”、“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等六个维度,前三个方面属于操作要素,后三个方面属于基础要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74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学段、年级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激励期望”和“沟通理解”两个维度,小学生在其它维度上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优于初中生.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不存在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在操作要素方面的知觉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在基础要素方面优于初二学生.初二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的知觉出现明显的消极化倾向,在基础要素上初一和初三学生的知觉显现明显的反弹.本文对研究结果的教育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霖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滢 《心理科学》2005,28(5):1031-1035
2005年第四期“Visual Cognition”期刊专题讨论了拓扑知觉理沧,包括陈霖的主题文章、对这篇文章的评论以及陈霖对这些评论的答复。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陈霖的拓扑性质知觉理沦:拓扑性质的早期知觉、知觉物体的定义以及拓扑性质知觉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于地表斜坡的知觉是非常不准确的,通常表现为对坡度估计过高。但是,研究发现,在以行为的方式对坡度进行模拟时,所模拟的坡度值却与实际坡度基本一致。这种面对同一视觉线索出现的视知觉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即为坡度知觉中的“知觉-行为分离”。本文回顾了影响坡度知觉的各种因素,涉及视觉线索、认知判断、感觉通道、生理状态以及报告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坡度知觉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要求中国被试基于对中国面孔图片的第一印象对图片中人物进行人格判断,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平行分析的方法,探究面孔中的人格知觉维度。结果发现,中国被试知觉本族男性、女性面孔时存在“亲和性”和“能力”两个人格知觉维度。初步揭示了亲和性维度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并提出更广义的能力维度,其内容包含支配性特质和坚韧性特质。  相似文献   

15.
付翠  汪新建 《心理科学》2001,24(2):246-246,248
研究家们在运用信息加工观点对情绪障碍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知觉编码,解释意义和记忆。  相似文献   

16.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与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将他人信息(类别信息vs.个体信息)分成高、低知觉负载两种水平,考察了冲突视阈下认知控制策略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调控作用及知觉负载的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负载影响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2)当类别信息与个体信息存在知觉冲突且个体的知觉负载较高时,受到反应性控制的作用,他人印象形成易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当个体的知觉负载较低时,他人印象形成易受主动性控制的作用,从而产生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当个体形成他人印象时,其认知控制策略因受知觉负载影响而呈现分阶段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锋  黄希庭  郭秀艳 《心理学报》2008,40(7):766-773
在时序判断任务中,重复启动导致被试把启动的靶刺激知觉为先出现的。知觉加工增强观和决策反应偏向观都试图解释其机制,但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图形材料,通过三个实验系统考察了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启动和指导语都具有显著效应。这说明,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的影响涉及知觉加工和决策水平两个方面。实验还首次发现,在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发生了重复启动效应的反转。最后,研究提出了双加工表征匹配调节假说,用以综合解释目前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李恒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37-642
空间偏向意指人们在注意刺激物时普遍具有方向上的偏好.对其成因,目前主要存在“大脑说”和“文化说”两派观点.前者认为大脑的不对称性是决定因素,而后者则认为阅读和书写习惯等文化因素是主要成因.本文在综述空间偏向研究后指出,以上两派学说在解释力上各有得失,但并非完全对立,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大脑-文化说”才能更好地解释空间偏向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自尊与认知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的探讨上。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的探索为自尊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该文以认知加工过程为脉络,重点介绍自尊的注意、记忆、解释加工偏向研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认知偏向是焦虑障碍患者的重要认知特征, 是指患者或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或威胁性信息存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偏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近年来, 研究者致力于将认知偏向的矫正应用于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 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将认知偏向矫正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不同方式, 并从主观报告的疗效证据、行为及生理指标的疗效证据, 以及未发现疗效证据的研究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结果的高度不一致, 本文从期望效应、干预对象、因变量和其它参数等方面探讨了可能的原因, 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