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们在交往中吟诗作对,妙用修辞,往往能收到特别好的效果,尤其是处在窘境中,奇诗妙联更是解围的绝招。明朝万历年间,晋江有一位才女叫邱应仪,她的丈夫黄志清在翰林院任编修。一次,当地某富翁新落成一座高楼,请黄志清去为他写匾牌。黄根据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拟取名“听雨楼”,并当众挥毫。也许是多喝了  相似文献   

2.
回到老家的当天晚上,就听大哥说M住监了。“M住监了?”我心里一惊。大哥说:“都一个多月了。”  相似文献   

3.
做好自己     
有一个人早餐喜欢去喝豆浆。在台湾,豆浆有加蛋和不加蛋两种,他喝豆浆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叫老板说:“老板,来一碗豆浆,不加蛋的。”老板就会给他端来满满的一碗豆浆,然后他猛喝一口,再对老板说:“加个蛋。”这样一来,加一个蛋后的豆浆,又涨满了一个碗,如此花了同样的钱,却多喝到一口豆浆。  相似文献   

4.
旅途闲话     
去年,主编让我为《人生旅途》栏目撰稿,我答应了,并考虑了一个题目“慢慢人生路。”这样就写了六期《漫漫人生路》。这期间我一直为这个题目感到不安。因为“漫漫人生路”与栏目名称“人生旅途’”差别不大,每一篇的内容都要在具体细目中反映出来,完全不必在“人生旅途”栏目的标题下再加一个多余的“漫漫人生路。”今年我一定要改掉它。听君冈先生说他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一些人生道路中的问题与想法,苦于琐事烦忙无法回复,为此常常内疚。我翻看了几封来信,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对他说:“我在‘人生旅途’栏目中代你回答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前人小品有一则笑话,说一位年轻和尚与两位儒生同船赶路,两位儒生大小都是有点功名在身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流文化中人,自然一路意气风发、高谈阔论。小船不宽敞,那年轻和尚自觉地蜷缩起来,在一旁洗耳恭听。听着听着,他觉诧异,脱口请教:“听二位说,那尧舜竟是一人还是两人?”儒生答曰:“当然是一个人!”“那么──”,和尚又举出一位复姓(四字名)的历史人物,问道:“这是一个人吗?”儒生不屑一顾:“这都不明白?当然是两个人的名字啦!”年轻和尚笑起来,把脚舒舒服服伸展开来,道:“如此说来,且容小僧伸伸脚…  相似文献   

6.
一分的价值     
儿子喜欢读书,可是他对写作没有兴趣。我为此十分头痛。有一次,几位文友在恭维我发表的一篇杂文。没想儿子在旁边插嘴说:“我也能写出那样的作文来。”我一听,立即鼓励他说:“我知道,你是很优秀的。只要你坚持每天练笔,你写得会比这更好!”晚上儿子还真的写了一篇记叙文。尽管作文存在着很多  相似文献   

7.
宋朝王安石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他擅长作谜语,有年春节他就出了一个字谜让王吉甫猜。谜日:“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听了这个谜语,稍稍一想,并不马上回答,他接着也作了一个谜语:“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罢,欣然一  相似文献   

8.
我在部队时,听说过一个“杯酒升官”的故事。有一年春节,一位领导到下属的一个修理所看望慰问官兵。车进修理所大门时,领导注意到门口贴了一副春联,字写得龙飞凤舞,潇洒漂亮。慰问结束时,领导问:“门口那副春联是谁写的?”修理所所长回答说,  相似文献   

9.
爱的划分     
有一位单身汉过腻了独身生活,决定娶一个老婆。于是来到婚姻介绍所,想选择一位如意伴侣。介绍所位于市中心。一位穿戴雅致的女士在门口迎接了他,并深深鞠了一躬,说:“请您到隔壁房间去,那里有许多门,每扇门上都写着您所需要的对象的资料,供您选择。亲爱的先生,您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谢过了姑娘,单身汉向隔壁房间走去。房间里有两个门,第一个门上写着“终生的伴侣”,另一个写的是“至死不变心”。他忌讳那个“死”字,便迈进了第一个门。接着,又看见两个门,右侧写的是“淡黄的头发”,左侧写的是“乌黑的头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主教》2001,(2):1-1
耶稣自己背着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名叫“髑髅”的地方,希伯来话叫“哥耳哥达”,他们就在那里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同他一起另有两个人: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耶稣在中间。比拉多写了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写的是:“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这牌子有许多犹太人念了,因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离城很近,字是用希伯来、罗马和希腊文写的。于是,犹太的司祭长就对比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君王,该写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君王。”比拉多答复说:“我写了,就写了。”兵士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后,拿了他的衣服,分成四份,…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二十几岁的商鞅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当时他还在魏国,任国相公叔痤的管家,里里外外都料理得非常妥贴,很受国相的器重。后来国相病危,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向魏王推荐了商鞅,并再三叮嘱说:“大王如果不用他,就应立即杀掉他,以免跑到别国被他人重用。”可是魏王听了,并不怎么在意,国相见自己的一片忠心不被理解.顿生怜才之心,事后就劝商鞅另逃出路。哪知商鞅听了也不在乎,国相忙问他为什么。只见商鞅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当然也就不会听你的话杀掉我。我又何必急于逃走呢!”国相见商鞅分析得如…  相似文献   

12.
雪鸿 《佛教文化》1996,(3):41-41
我喜欢让一个老人理发,老人在道旁露天营业,收费低廉,人又健谈。初次见面,他习惯地问:“你是干啥的?”我说:“当小官儿的。”他又问:“一个月挣多少钱?”我说:“运气好时能挣万儿八千的。”当他知我尚未成家时,问我老家在啥地方,一听“甘肃”,他眼一瞪,“五百里不见一根草,别去了,到这儿成个家”。接着为我出谋划策,最好“进门”,找有女无儿的人家,房子,老婆现成,他保证愿为我找个“好主地”。第二次他依然问我是“干啥的?”我说:“打工的。”他很关心,“打工苦不苦?老板好不好?”我说:“的确很苦.老板有时好,…  相似文献   

13.
我不想用四海驰名的云岗石窟、万众赞叹的山西彩塑、气魄宏伟的佛光寺大殿、内容丰富的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古寺云集的清凉圣地、庄严动人的五台山佛乐来说山西的佛教艺术,实在是因为往深里说自叹无能,往浅里讲,没人要听。我想通过两件小事谈谈我对山西这个佛教艺术圣地的感想。一件是关于梁思成先生的。我曾听赵朴老讲梁先生保存着一双佛脚,他曾风趣地对朴老说:“到关键时刻,我还能抱抱佛脚。”前些日子看到林诛女士写的一段文章,她说:梁先生有一双踏在直径仅二十公分的莲花上的佛脚,是他在佛光寺后山抬来的。梁先生说:“这是唐代…  相似文献   

14.
无处不在     
某中学邀请我做一场文学讲座。快结束时,安排了一个互动环节。一位女同学问:“清心老师,您发表了那么多文章,灵感都从哪里来?”正欲回答,只听前排一个男同学低声说:“经历呗。”我莞尔一笑,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这样过了一分钟,我问:“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  相似文献   

15.
语词的舞蹈思考是一个节日,人类由此通过其思考力体验其思考的社交结构。人们在思考、宣讲和聆听之时,边听边讲并有他人为伴。柏拉图,这位善于交际者,正是这样滔滔不绝,让人洗耳恭听:“你对思考的看法是否与我相同?”这一问题是柏拉图在一篇以泰阿泰德命名的对话中借蒙格拉底之口提出的。当时苏格拉底正与泰阿泰德对话,泰阿泰德反问道:“你如何阐述?”苏格拉底回答说:“阐述为心在考虑任何话题时所发之言……但是我认为,心在思考时只不过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立自破。””’我们在思考时并不孤独;因为我们在思考时我们听着…  相似文献   

16.
陈丰盛 《天风》2014,(9):31-31
在婚姻辅导的时候,辅导员与一对新婚仅一个多月的伉俪谈到吵架。由于夫妻两人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在生活中难免发生冲突。辅导员问:“你们在吵架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过:‘我真是瞎了眼,怎么嫁给/娶了他/她!’”两位都很诚实地回答说:“有!”姊妹回应说:“其实,我不只想过,还说过。”说完,她面红耳赤,尴尬与羞愧全写在脸上。  相似文献   

17.
书桌上展开着一封读者的来信,几分娟秀的字迹中却有一个痛苦的故事——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30多岁的职业女性,有一个非常痛苦的心病向您求救。五年前,有一次同事说我的字“怎么写的这样差”。当时听了心里很难过,有  相似文献   

18.
传说,阿凡提经常捉弄欺压穷人的人,就连国王也不例外。这使国王非常生气,于是国王想借机除掉他。他找了一个理由,把阿凡提抓到宫里。在处死阿凡提前,国王让人分别在两个纸片上各写上一个“死”字,团成纸团,放到匣子中。然后国王惺惺惺地对阿凡提说:“尊敬的阿凡提,看在真主的面上,让你碰碰生死的运气。匣子里有写着‘生’或者‘死’两个阄,你可以任意摸出一个。摸出‘生’就放掉你,摸出‘死’就绞死你。清你动手吧!”国王“嘿”“嘿”奸笑着,觉得既表现了自己的仁慈,又达到了置阿凡提于死地的目的,不由洋洋自得。阿凡提敏锐…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同志:“你们写的完全正确(指支部委员会致斯大林同志的信),只是没有说全。在批判部分可以说得更多一些。你们的评价是正确的,只是太软,不够劲。”斯大林同志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力量吗?能对付得了吗?”,他就此回答说:“如果你们有力量,那就应该进攻。当人们力量不足的时候,那就作准备。”斯大林同志:“他们(即德波林派)在哲学、自然科学和某些微妙的政治问题上占据统治地位。应该善于理解这一点。在自然科学问题上,鬼知道他们搞了些什么,写些关于魏斯曼主义之类的东西,而这一切又冒充为马克思主义。应当把哲…  相似文献   

20.
《棠阴比事》中载有这样一个案例:从前,陵州仁寿县有一个叫洪作仁的里前,很想得到邻居的田产。就骗邻居说:“你把田契交给我,我免征你的官差。”邻居听了很高兴,就把所有的田契交给了他。过了两年,里冒为了把邻居的田地变为己有,他伪造了一张田契。田契写好后,放人茶水里浸泡,然后捞出、凉干,再看那份田契已变成了发黄色,真象年代很久似的。于是他拿着伪造的田契去找邻居,硬说那田是他的。邻居一气之下,拉起了洪作仁到县衙打官司。县令江平川分别对他们作了一番询问后,便打开田契仔细观看,上面写得都很清楚,没有发现什么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