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思想深刻、丰富又充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论语》里,孔子为我们描绘了他的理想社会,并提出了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具体主张。孔子思想的内核就是通过强调人人做到行"仁"、守"信"、遵"礼"、重"孝",来实现他快乐和谐的社会梦想。孔子的言语之中虽然没有"和谐社会"之名,但孔子所阐述的尽是"和谐社会"之实。  相似文献   

2.
孔子不但以其思想言论,而且同时以其生活方式,较为详尽地诠释了秩序和权利这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社会话题。在孔子的观念世界里,秩序和权利都与人的身份差别联系在一起,但他没有将身份差别以及权利差别绝对化,而是在肯定差别的前提下进行协调,以求得和谐的理想结果。对孔子的秩序思想和权利思想采取功利性批判和功利性借鉴的把握方法,都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3.
福科在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中设想了建立一种"新的权利形式"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一权利形式将克服传统的政治哲学概念的缺点,尤其是克服个人对"惩戒技术"(disciplinary technologies)的服从.福科的批判揭示了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法律约定与当代社会实际生活的异化之间的矛盾,但他本人没有提出这一"新的权利形式",而其他学者根据福科的批判所做的尝试也不成功.  相似文献   

4.
儒学在当代的首要任务是要确立基于"自觉伦理意识"之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2500年前创立儒学的孔子把"仁"视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他把"仁"解释为"爱人"。这也可理解为对他人的善意的关心和照顾。孔子以为,通过"恕"可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学的重要伦理德目"礼"与"义",也由含有"配虑"思想的"仁"派生。如同孔子,此后的孔门后学都以为人人皆具有关心和考虑他人的"配虑"之心,并试图以扩充此心来形成理想的社会共同体。但是,"配虑"他人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个体生命自身的"配虑"。韩国朝鲜时代的著名学者李滉特别重视"敬",主张个体生命应对生活抱有虔诚而真挚的心。  相似文献   

5.
孔子一生追求"学而优则仕",但他理解的政治与俗常政治迥异其趣。他辞官以表达对好利无德的为政者的不赞同,并从"道""德"出发去理解政治的本性。他认为政治不只意味着官职或行使权力,而是将"为政"理解为伦常道德实践,把政治与人的本性本原地联系在一起,使政治朝向"道"。孔子认为,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存在,因其不断践行伦常道德而成为真正的人,人的本性就是弘道。孔子指出政治的本性由人的本性决定,政治是人成为人的最根本方式,为政就是人的天命。在形而上层面,孔子确立人人拥有政治权利的全民政治;在形而下层面,孔子确立"学而优则仕"的精英政治。在孔子心中,人"知天命"而好学才能真正获得从事具体政治事务的资格与能力。  相似文献   

6.
必察     
正身边总有人成为众矢之的,提起他来人人厌恶。另有一些,人人都说好,愿意和他在一起。对于这种现象,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察,是个中性词。观察一下的意思。这句话可以如此理解:既然众人都厌恶他,就要分析分析他为何这么让人讨厌。众人都说他好,那就分析为什么都说他  相似文献   

7.
获取之正义乃是人类的千古困惑.获取正义之原则必须而且只能从社会主义社会理念中导出,该理念是: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贵族,没有特权,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公共职位向所有公民开放,人人有权选择并努力实现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在此理念之下,自由与平等之关系是:公民之间的平等是基于自由权利的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理念下的获取正义包括:每个公民都有从自然资源中获取收益的社会权利;合法的市场交易所得;其他合法途径,如遗产继承、馈赠等.任何一个认同社会主义社会理念的人均不赞成公共财政充当劫富济贫的"佐罗"角色,但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够从自然资源的收益中获得生存资料乃是政府之责任、公民之权利,税收资源的主要功能是创造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本民族的集体安全、满足公共事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人格     
孔子生活于社会转型期,他的人格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主观努力的结果。他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行为谨慎,日常生活一丝不苟,是孔子人格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平均主义的源头,而是"均平"思想的起点。"均"乃均衡、公平之意,其实质是人人"各得其分",而非人人"份额相等"。"均平"思想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适度的等差是社会有序且充满活力的必要保证,其缺陷在于以宗法血缘、政治强权而不是以素质能力为标准来区分等差。先秦儒家"均平"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可以为当下中国社会公平机制的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0.
孔子之"信"可从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两方面来理解.个人生活中的"信"的总的特点可概括为"直",它既是对于社会交往的一种基本要求,适用于非血缘的、身份大体平等的关系类型.也是一种个体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信"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言必信,行必果"、"忠信"和"信义"三个层次.政治生活中的"信", 既是要求政府应通过合理的政策以取信于民,也是要求为政者须具备"信"德.要将孔子的"信"沟通到当代的诚信研究,既要求变革学术界流行的源自西方启蒙哲学的阐释规范,也应分清孔子之"信"的适用领域与层次,并恰当理解经济活动者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