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易传·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讲义歌,其卦序的排列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主要是按照“一爻变”连成法,结合“中爻变”自然得到的各组错综卦之间的卦象义相互比较而串连成序的。在今传七种易卦序中,《杂卦》卦序是较为原始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吴斌斌 《周易研究》2024,(1):61-70+79
《杂卦》之名已经揭示了其相对于《序卦》会含有更复杂的编卦体例。以往诸家承袭解读《序卦》的思路,单一化地理解《杂卦》的编次规律,这是不正确的。《杂卦》的体例,是以卦体、卦义为元素,次第展示“体义皆对”“体对义不对”“体不对义对”三种类型的组合。唯大过、夬二卦例外,这种“为例不纯”的现象同《序卦》的咸、未济一样,皆是为了表示某种框架、大义。大过训颠,为颠倒之始;次姤,为阴长阳消之初;末夬,为阴尽阳复之几。夬决则纯乾,拨乱反正,以示天道之常、乾坤不息之理。变而能济,济而复全,构成了《杂卦》义理的辩证性。过去学界对于《杂卦》卦次规律性的理解多有不确,根本原因在于对文本的关注不够,大多仅据卦次展开论述,而忽略了文本的文字部分。  相似文献   

3.
我在《“杂卦”不杂说》一文中曾说,《三坟易》卦序“属早期八组连体”卦序,因内容所限,没有详细论述。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专门谈谈这一问题。《易》卦序包括三《易》的八卦次序和六十四卦的组合排列次序。它关系到《易》的象义和哲学思想。前者如《系辞下》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有了八卦之列,才有八卦之象,有了象才有义;后者如《序卦》阐述宇宙发生发展的思想和《杂卦》的对立之义都以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为依据。而排列组合本身在数学上又有重要意义。卦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历来不被重视,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三坟》卦序的探索,抛砖引玉,引起《易》学界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序卦》卦序中的“参伍”“错综”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即《序卦》卦序,是根据一定象数原则有规律地排列出来的,而这种象数原则又体现了当时人的宇宙观及《易》的基本精神。三才、五行及错综变化思想是古人宇宙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易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在《序卦》卦序建构所运用的诸多象数原则中,就有"参伍"错综"原则。  相似文献   

5.
<正> 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有下列文字:“《序卦传》认为,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孔颖达《周易正义》)相反的卦,常在一起,两卦双双对立……《序卦》提出了对立物向它的反面转化的思想。”(第一册第200页) 案“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并非《序卦》之思想,因此《序卦传》认为,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句欠确。《易经》虽各卦分立,但卦与卦之间有  相似文献   

6.
《杂卦》不以通行本的正常卦序来解说卦义,而是打乱卦序,将卦形相反或相对的两卦重新加以对举,用极其精要的语言来说明卦义。由于《杂卦》以说明卦义为主,排列体例较为统一,故其主要通过两两相对的关系来揭示卦义。这种揭示,既符合客观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基本规律,又显现了卦义的实质内涵。同时由于作者主要依据儒家伦理思想来解说卦义,它的解说往往以两卦或四卦为一组进行,组合方式单一而视角独特,加之每组之间没有必然的承继关系,致使它的思想内容具备了多方面的伦理价值,而这些伦理价值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乾坤并建"说是王夫之易学之纲宗。"乾坤并建"即阴阳并建,阴阳不相胜、不相离,乾坤两卦合撰为阴阳之全体。十二位阴阳虽同时并存,但有隐显之分,并不能全体呈现,而是表现为一屈一伸、一隐一显的交互运动,当下所呈现之六位阴阳亦有上下往来之变化,这即是阴阳错综变化。乾坤两卦为阴阳之至足,是错综变化之体;六十二卦皆由十二位阴阳错综变化而成,是乾坤两卦的具体展开。立足于"乾坤并建"与"错综合一",王夫之对《序卦传》相因、相成、相反三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非圣人所作,而《杂卦传》之文以错综相比为序,方是《周易》之本然次第。  相似文献   

8.
"乾坤并建"说是王夫之易学之纲宗。"乾坤并建"即阴阳并建,阴阳不相胜、不相离,乾坤两卦合撰为阴阳之全体。十二位阴阳虽同时并存,但有隐显之分,并不能全体呈现,而是表现为一屈一伸、一隐一显的交互运动,当下所呈现之六位阴阳亦有上下往来之变化,这即是阴阳错综变化。乾坤两卦为阴阳之至足,是错综变化之体;六十二卦皆由十二位阴阳错综变化而成,是乾坤两卦的具体展开。立足于"乾坤并建"与"错综合一",王夫之对《序卦传》相因、相成、相反三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其非圣人所作,而《杂卦传》之文以错综相比为序,方是《周易》之本然次第。  相似文献   

9.
“卦变”说辨析常秉义一《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变”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人殊。所谓卦变,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变说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  相似文献   

10.
季磊 《周易研究》2022,(6):53-61
“卦主说”是王弼在《明彖》中提出的一条重要解《易》体例。学者或以“卦主说”包含“二体说”,或以一卦有二主,皆是不明“卦主”内涵。“卦主说”的基本原理为从“卦体”中确定“卦主爻”,再由该爻统摄卦义,进而在此时境中理解各爻之义;其确立原则为找一卦之“中爻”或“少爻”,并以前者为主。“二体说”是以上下体之义明卦体,不属于“卦主说”,而是处理特殊情况“卦体不由乎爻”,且各体之义也以一爻为主。虽然王弼注文并未全尽各卦卦主,但很多卦的卦主其实可以根据此原理推断出来。孔颖达为调停讼卦注文中疑似存在的矛盾而提出的“一卦二主”说是错误的,讼卦卦主只有九五。  相似文献   

11.
江氏在其《后天为杂卦之根说》云:“谨按:画卦至四画,始有十六互卦之象。此则就三画卦去一画生一画,反复推之而十六卦已定于此,是又为互卦搜寻根源,古今所未发者也”。又引“《启蒙附论》曰:合而观之凡阳卦相变者,《震》变《坎》、《艮》也,《坎》变《震》、《艮》也,《艮》又变《震》、《坎》也;凡阴卦相变者,《巽》  相似文献   

12.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程颢为邵雍作《墓志铭》说: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李、穆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而先生淳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自得者多矣。既然邵雍之学得自其师李挺之,当从李挺之之说中...  相似文献   

14.
《杂卦》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卦》为孝宣皇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先秦著作不题篇名,西汉《易经》博士大抵以该篇不合通行本《易经》六十四卦次第,系以为孔夫子杂纂陈说而成,故以“杂卦”命之。晋韩康伯注《杂卦》,仍沿习此意,认为《杂卦》是“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16.
坤卦卦名说     
细考《说卦传》、帛书《缪和》与《说文段注》之相关内容及"川"字形体演变之历史,可知帛书将卦名"键川"之川写作"川"并非误抄问题,坤卦之"坤"亦确系由"申"得声而非土申会义,无论其于古文献中书写形式有何不同,其名为"坤卦"且取名于地义是可以确定的。坤卦之"坤"的"土在申位"说出自许慎,又只能与《京房易占》的说法相吻合,故其说显系出于汉人的知识。改动传本《周易》坤卦卦辞的语序,以适应与传本经文卦序不同的八卦方位说,再增入汉易卦气说中才有的十二支,用这种方法论证《周易》本经中已有卦气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7.
将《周易》古经的三十二对非覆即变之卦按照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填入纵横各有八格的方阵中,要求非覆即变的两卦必须上下相邻。然后将奇数行中的三十二卦按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编号1-32,偶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右至左、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编号33-64。接下来,把按如上编号的六十四卦排入纵横皆八的方阵中,构建一个八阶幻方。之后采用迭代的方法给幻方中的各卦重新编号,奇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编号1-32,偶数行的三十二卦按从右到左、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编号33-64,即可得到一幅迭代图。取此迭代图中的六十四卦编号构造新的幻方,然后采用相同的迭代规则又可以导出一幅迭代图。重复上述步骤,总共可以得到十五个幻方和十五幅相应的迭代图,之后便进入循环。最后,令幻方八中的各卦上下体互换,再按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横向展开,即是《杂卦》卦序。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杂卦》卦序最为详尽的解说,也应当是《杂卦》卦序的真实来源。  相似文献   

18.
今本《周易》卦序排列数学规律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是依据什么道理排列出来的,迄今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答。本文尝试把卦序问题作为一个数学问题去考虑,探讨卦序的制作者所依据的数学思想与技巧。《六十四卦错综图》是我们研究序卦最重要的参考图,并指出十对三明三阳卦在序卦排列中起着骨架作用.无论是十对三明三阳卦,还是围绕这十对卦左右的其它卦,其排列在序数配置、卦区划分和爻画布排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充分反映了序卦的制作者运用数学技巧的娴熟技艺和精妙构想。  相似文献   

19.
自东汉以来,多数易学家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存在错简.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这八个卦不依"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方式排列;二是这八个卦的<杂卦传>传文也不叶(协)韵.然而,虞翻、干宝等则以为,此八卦不依"非覆即变"方式而成杂乱排列,体现了某种深义;另有一些通音韵的易学家也考证出相反结论,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是叶韵的.所以,简单地以是否按"非覆即变"排列和是否叶韵来考察<杂卦传>的错简问题,是靠不住的.当代学者对<杂卦传>错简说做出了进一步的证明与推测,但理由同样不能成立.前贤对于<杂卦传>错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杂卦传>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杂卦传>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杂三篇,表明<杂卦传>的传承是完整无缺的,"错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杂卦传>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卦变说是揭示卦之所自来的有着独特理论内涵和功用的象数义例,与变卦说不同。朱熹认为,卦变说非画卦作《易》之本旨,属于后天之学。但细究其《卦变图》则不难发现,他是以先天卦序作为其卦变图建构原则的。这是朱熹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思想的一种运用和落实。考诸《周易本义》注文,朱熹卦变有其突出的特点。据此,不少学者指出朱熹《卦变图》与《周易本义》注文不合。然详考其实,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理论冲突,朱熹《卦变图》是一个纵横互通的系统,其施用原则非常灵活。朱熹卦变说是对程颐卦变说的批评,也是对李之才卦变说的发展,无论是在卦变理论特性的根本定位问题上,还是在具体卦变系统的建构和施用问题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同时也失去了或者说舍弃了卦变说中一些原有的理论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