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语言学家说:“思想如果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话,那么语言也会反过来重塑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就像我们创造了上帝用他来解释一切神秘的存在,反过来,上帝又控制了创造者的灵魂,使我们对他充满敬畏。语言看似是由一些没有生命力的字词所组成,但她却是刮起心灵风暴的原动力。消极的语言会让人在这风暴中沉沦和毁灭,而积极的语言则让人产生内在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我小时候,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了许多年,母亲对我又疏于管教,使我养成了许多坏毛病,打架、逃学、欺负女孩子、破坏课堂秩序等,可以说算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的…  相似文献   

2.
人生活在世上,不可避免地进行人际交往。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通过语言来实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说违心话的时候,实际上您某些不自觉的动作或外在表现已暴露了您的真实内心。 眼睛常有“心灵的窗产”之美称,它在人际沟通中用途最广,也最神秘莫测。一般来讲,每个眼神都  相似文献   

3.
“悄悄地蒙上了你的眼睛”,是句意味特别深长的歌词。因为,能够悄悄地蒙上对方眼睛的日子,特别明亮!那明亮的日子叫童年!不是吗?你之所以敢于那么放心地蒙上一个小女孩的眼睛。是因为你坚信她善良无比!而对方之所以那么放心地接受  相似文献   

4.
眼睛的功能和重要性 眼睛是人体的五官之一,结构十分复杂、奇妙;视觉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超过所有其他感觉的总和;眼球是极其柔嫩宝贵的器官,易受伤害,大卫祈祷说:“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诗17:8)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家认为,目光接触是非语言沟通的主要信息来源,至少可以表明交谈双方对交谈的兴趣,亲密情侣之间比一般人之间有更多的对视行为。有时人们避免目光接触,是由于害羞、恐惧、矛盾的心理。在所有的体态语言中,目光的语言是最重要、最能传达微妙感情的。通过使用眼睛和眼睛所在面部,如看的时间(包括扫视和凝视),眼皮睁开的程度以及目光直视、斜视等动作,就能发出任何含义的信息。无论你想表达痛苦,欢乐、冷淡、敌视、嫉妒、亲热等一切情感,都可通过眼睛这个窗户准确无误地向对方发出。心理学家发现,在各种注视的情态中,相互对视的约占百分之…  相似文献   

6.
人体的每一部位都可用来传递信息,而其中眼睛又是最重要、最能传达微妙感情的体位。通过使用眼睛和眼睛所在的面部,如观看时间眼皮睁开的程度以及目光直视、扫视、凝视、斜视等动作,能够发出任何一种含义的信息。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说过,眼神是发自人的内心深处之物,像子弹一样准确无误地发射出去。他认为,眼睛加上眼皮、眼窝、虹膜和瞳孔,相当于“一个包括舞台和演员在内的整个剧场”。由此表明了眼睛传情达意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准确性。 瞳孔的魅力:眼睛之所以富有魅力,关键在于神秘的瞳孔。瑞士心理学家汉斯研究发现,当人们的心情愉快,或见到渴望想见的人,瞳孔就放大。反  相似文献   

7.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你长得很革命,”那是遥远的老话。很多时候,你的落伍与傻帽,往往就体现在语言上。当你走在街上,向一位姑娘问路时,如果还正儿八经地叫“同志……”她可能不会太热情地帮你的忙;要是换了个词“小姐……”她可能一下子变得温柔起来,详细地给你指明方向。●“策划人”’的词意,以前可能是“特务”、“反革命分子”、“搞阴谋诡计者”等。现在一般是指有创意的人、卖点子的人、做广告的人。当今表扬一个人很勤奋,他会将信将疑;说他聪明,他不反对;说他有“创意”,他会高兴地说“过奖”了!●“对不…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小故事,讲到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妇,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来没有从家人身上得到过任何感激。有一天,她问丈夫:“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买花向我哀悼?”她丈夫惊讶地说:“当然会啊!不过,你在胡说些什么呀?”妇人一本正经地说:“等到我死的时候,再多的鲜花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送我一朵花就够了!”有时候,一朵花就可以表达谢意,给对方喜悦及希望。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不愿意表达感恩,而是天性木讷、害羞,不好意思大声说:“谢谢!”,或是不懂得如何适当地向对方表示。也许,对方并不期待回馈或报答,但并不表示受惠的人就可以因…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几乎没有人能躲避他人的眼光,也没有人能完全掩住自己的目光。人际沟通中,人们常常相互用目光沟通思想感情。无论人类的语言文字多么丰富,眼神在人际沟通中所包孕的内容是无法用语言代替的。在谈话开始前,聆听者一般看着对方表示请对方发言,谈话快要结束时,说话者望着听者,表示请听者发表议论和评价。在演讲作报告时,演讲者停顿扫视全场,会使听众肃静。 人们常说:“低头不见抬头见”正是从一个特殊的侧面表明了目光沟通的普通性和它能独立的表达各种感情。深切的注视是崇高的表示,眉来眼去、含情脉脉,暗送秋波是情侣情感的默契交流;横眉冷眼是憎恨仇视  相似文献   

10.
懂得金矿知识的人明白,那些色彩斑斓、奇形怪状的石块并没有采炼价值,能够提炼出黄金的是那些颜色发暗,并不引人注目的矿石。社会复杂,人心难测。一些说“是”的人心里却想着“不是”,一些表面上过分谦恭的人心里却极为高傲。如果能够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了解其真正内心,不仅有助于我们同对方交往减少失误,而且还有益于包容对方,爱护对  相似文献   

11.
所谓无声语言,是指人的面部表情、坐立姿势、手足动作等,研究无声语言不仅有趣味性,而且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参(1993年5版)对《守财奴》中的“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作了如下解释(按:教参写作“……眼睛”,无妨): “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是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 这解释在学生的同步练习书里也是煞有介事地编了练习题的。 然而这解释犯了明显的逻辑错误。我们不妨将其变成两组三段论推理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3.
眼睛的注视行为与人的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常说“他的服睛闪闪发光”,“她有着稚气的眼睛”,“他眼露凶光”等等,这时我们所描绘的是指眼睛的瞳孔放大、缩小和注视的动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眼睛所发出的是人与人心理沟通中最明显、最准确的信号,因为它们是人身上的焦点,眼睛所表达的讯息就是人心理活动的反映,即一个人的态度和心情。所以,心理学界有这种说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相似文献   

14.
初涉入世的姑娘,遇到最难的事莫过于该怎样说“不”。她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朋友、同事、亲戚、上司都不时要求这样或那样有时迫使她们非说“不”不可。我们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但姑娘该怎样说“不”才不会令对方难堪或觉得她没有人情味呢?不妨采取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心理学谈到人际交往时,常常提到“第一印象”.什么是第一印象呢?简单地说:在社会知觉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即称为“第一印象”,它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以及谈吐等方面的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在对人的认识中发生一定的作用,它往往是日后是否继续交往和如何交往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无声的风度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指出:“我们用声带交谈,但是我们是用面部表情、声调乃至整个身体去表示和传递感情的。”因此,了解和掌握人的体态语言是现代社会交际的基本要求。美国教育家马尼林·梅普勒认为:“如果你能够有意识地‘读懂’别人无意识中表露出来的一些东西,那么,你就能够有效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态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与信息,所以体态语言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仅程度上必须有所控制,种类上也要有所选择1.服饰。服饰是一种静态无声的语言。参与劳动时,朴素的工作服,无形中缩短了自己与其他劳动者的心…  相似文献   

17.
有声有色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之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大活动。有展览,有演出,真可说是有声有色。尽管有声有色,我还是想从无声说起无声的展览四年前,佛研所在皇室举对办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事后,《佛教文化》发表了一篇文章──《无声的展览》。说的是那发展览无声无息地开始,悄没声息地结束,但佛研所对办情很有自信,对展览的意义十分肯定。去年,佛研所和《佛教文化》期刊社又举办了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仍然无声无意。没有领导、8人塾彩,没有记者采历报冒,电视台虽然拍了资料片,也并未播放。还是一次无声…  相似文献   

18.
一、文学想象力 这里根据一些文学作品来研究想象力. “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寂漠之中,独有照焉”,这是《淮南子·俶真训》中的名言.在昏暗中看见光亮,在无声中听到和谐之音,这时候,用来看的不是肉体的眼睛,而是“心眼”;用来听的不是肉体的耳朵,而是“心耳”.心眼和心耳,自然还有心鼻、心舌和心皮肤,这五者统称为“心的感官”.心的感官发挥作用,也就是想象力在发挥作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的名句.“天际”的意思是离我们极遥远的地方.能够看见“长江”在“天际流”的,自然不可能是我们的肉眼,而只能是我们的心眼,换言之,只能是我们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勇敢挺身而出:不论身处什么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  相似文献   

20.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这是被心理学界所公认的;透过眼神去窥视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方式。但若有意的、自觉的去从眼神中透视对方心态,就必须掌握有关的理论和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