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葬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殡葬习俗,是纳西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历史上,丽江纳西族普遍实行火葬,后因“改土归流”,受儒家文化影响,靠近城镇和坝区交通便利地区大都实行土葬,偏远山区至今仍保留着火葬习俗。纳西族传统火葬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明显的“生态”性质,尤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挖掘纳西族火葬习俗文化内涵及生态价值,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供重要历史资料,推动云南殡葬制度改革;有助于发挥示范作用,引领未来绿色殡葬改革。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民国时期的改土归流,在延续明清改土归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虽然最终没能的彻底清除云南的土司制度,但不可否认,它动摇、瓦解了这一制度,为解放初期滇西改土归流的彻底完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民族宗教,东巴教仪式种类繁多,如祭天、祭暑、祭胜利神、祭风等,在这些仪式中,都会用到面偶,它是东巴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纳西族族源、地缘的影响,东巴教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奇"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学创造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奇"与"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文学创作或批评领域中应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文学创作问题。刘勰将老子对于奇正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于创作文章中,就形成了《文心雕龙》中"意空翻奇""执正驭奇""望今制奇""练风结奇"四个方面的创作"奇文"的观念,反映了刘勰作文的创作标准和创作观念。根据创作观念的变化,不但能够灵活地使用"奇"与"正"来分析变化的因素,而且还能用"奇"与"正"相互转化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古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对文学创作论认识方面的自觉则是这个整体的文学观念自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中古士人融摄道教卫生学知识体系于文学理论之中,对于中古文学创作论的自觉有着建构性的意义。正是文学创作论开掘了这一相对于汉代经学的迥异的知识体系,才使他们拥有了崭新、有效的解剖工具,从而使中古的文学创作论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基本认识模式。此后,以“神思”为核心范畴的创作论与以“雅正”观为核心范畴的价值论在传统文论中获得了同等理论地位。在融摄道教卫生学剖析文学创作论的实践中,陆机肇其始,刘勰集其大成,同时的预流者还包括王羲之、颜之推等人,说明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性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仪式研究是纳西族东巴教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东巴教仪式繁多而复杂,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祭神与祭祖、超度、驱鬼.驱瘟疫鬼仪式是驱鬼仪式中较独特的一种,本文在实地调查及采访纳西族祭司--东巴的基础上,对驱瘟疫鬼仪式中的一些要素作初步的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生肖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古老形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洗礼与积淀后,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器具、剪纸、绘画、文学、宗教、信仰等领域。对生肖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此次"木刻十二生肖"研究与创作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智库建设项目(2015ZK06)研究成果,也是对我"民间美术与设计"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示。我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方式是通过高校教育。在此次研究中,我邀请了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艺术家阿东  相似文献   

8.
大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策略发展及其民族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萍  陶云  杨洪猛 《心理科学》2004,27(5):1080-1082
采用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问卷对云南省大学生,昆明汉族、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和彝族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大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策略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提高的趋势,从中学到大学是元认知策略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2)男女大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策略水平整体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中学阶段却呈现出女生略优于男生的趋势,到了大学,男女两性发展基本平衡;(3)汉族与纳西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策略水平整体上具有一致性,彝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策略水平呈现出优于汉族和纳西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化差异影响彝、白、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的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颜色相似性判断和颜色再认任务,考察了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对于黑色和白色的认知,意在探究不同民族的黑、白文化是否影响人们对黑、白颜色的认知。结果发现:⑴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的黑、白文化影响四个民族的大学生对于黑色和白色的认知;⑵语言和文化对于颜色认知的影响包括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整个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贬谪文学随贬谪文人的出现应运而生。自屈原以来,贬谪文学创作历久不衰,从而为我们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学式样。由于贬谪文学创作群体境遇的特殊和相似,使他们的创作从内容是都有很强的继承性。唐代的则禹锡,被贬时间达二十三年之久,贬期之长为史上之最。观其作品,从表现内容上,承继前人的同时对传统也有了多方面的突破,这一突破时贬谪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而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对Yi-Fu Tuan归纳的17对空间词进行了相似性分类,并用多维标度法和分层聚类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的空间认知围绕着4个主题:⑴三维方位;⑵边界;⑶空间饱和程度;⑷视觉距离。汉族大学生空间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⑴方位/状态;⑵以观察者为参照/以物为参照。纳西族大学生的空间认知围绕着5个主题:⑴垂直方位;⑵水平方位;⑶边界;⑷空间饱和度;⑸视觉距离。纳西族大学生空间词的概念结构也有两个维度:⑴水平/垂直;⑵状态/方位。汉族大学生和纳西族大学生空间认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平/垂直”维度上,这与汉族和纳西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相一致。整个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空间认知主题和空间概念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积家  和秀梅 《心理学报》2004,36(6):654-662
运用自然分类和多维标度方法,研究了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被试是63名纳西族大学生。结果表明,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由6个类别构成:(1)父母;(2)与父母同辈的长辈;(3)兄弟姐妹;(4)同辈的姻亲兄弟姐妹;(5)媳妇和女婿;(6)祖父母、子孙、旁系或姻亲子侄。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1)同辈/异辈;(2)照顾者/被照顾者。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与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具有明显差异,这与两个民族的家庭婚姻制度和文化有关,也与语言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简式)对985名成年汉族和207名纳西族被试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汉族的人格结构模型符合“大七人格结构模型”,而纳西族则不符合。纳西族在“外向活跃”、“严谨自制”、“温顺随和”、“淡泊诚信”等四个人格结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人类思想活动、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它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文学创作受多个维度影响,而创作维度引领创作实践,从根本上陶染着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文学创作应"以人为中心",秉承"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坚定"鲜明的文学立场",维护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作者通过实地对仪礼过程进行田野调查,探讨了纳西族和彝族传统宗教的意义,并比较了两个民族超度仪礼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廖玲 《宗教学研究》2007,(3):203-206
藏族与纳西族的历史关系长达一千多年。本文通过对藏族本教与纳西族东巴教的宗教祭司、祖师传说、以及所使用法器的比较分析,说明两个民族、宗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人类最初究竟怎样看宇宙,怎样看天地和人类自身?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研究各民族那些古老的神话。远古人的许多观念,都孕育在原始神话之中,并通过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本文试图运用纳西族的神话材料,探讨纳西族的原始宇宙观念。已经译成汉文的纳西族神话史诗《创世纪》(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是我们的主要根据。通过这部朴素的原始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民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问卷对汉族、纳西族和彝族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3种民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提高的趋势;(2)3种民族男女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整体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有些项目上却呈现出女生优于男生的趋势;(3)汉族与纳西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整体上具有一致性,彝族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意识水平呈现出优于汉族和纳西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摸箭头任务和动物排列任务等,考察纳西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习惯的空间术语是否不同,及其对空间参考框架的选择.结果表明,纳西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在判断物体空间位置时更多地使用绝对参考框架,云南的汉族大学生在判断物体空间位置时使用绝对和相对参考框架差异不显著,这与他们描述空间关系时习惯使用的术语一致.这一结果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20.
在民俗文化中,十二生肖是一种吉祥寓意的符号,表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马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七位,称午马。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文化。其中,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的"马"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因此,以东巴文字为元素,创作木刻装饰风格的生肖马,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创作中,可将内心对马的认识、理念、情感外化为流畅或刚性的木刻线条与鲜明对比的色彩;考虑对细节、材质、肌理、色彩相互关系的把握,追求刻刀的力度、深度、速度、角度;用刀木相击迸发的力之美来体现并传达马的奔放、忠诚、驰骋、雄浑、高昂精神,使其具有浓郁的装饰画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