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中国山东高密进入到了世界人的视线中,而一提到“英国南部维塞克斯”就能与托马斯·哈代小说联系起来。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与莫言《红高粱家族》这两部作品分别以英国南部维塞克斯和山东高密为写作背景,充满了浓重的地方色彩主义。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人物语言、民俗歌舞和小说的民间故事结构等四个方面,本文旨在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地方色彩的运用来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在文学创作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青春家园     
青春实力派小作家张悦然是山东大学的学生,她初中阶段的作品《诺言角落》就发表《青年思想家》上;高中阶段的《残食》在《青年思想家》上发表后,引起了文坛广泛关注;她大学阶段由中国作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获得了著名作家莫言的好评。这里我们编发了一组评论张悦然小说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12)
<正>张秀亚(1919-2001),生于河北沧县(今黄骅县),民国时期著名天主教作家。1935年起以笔名"陈蓝"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被誉为"北方最年轻作家"。创作风格新颖清丽,意境深远,作品以散文著称。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天主教作家。18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赢得了"北方最年轻作家"美誉;一生创作八十多部作品,八百余万字,其中包括诗、散文、小说、翻译和艺术史,文  相似文献   

4.
龙其林 《美与时代》2005,(11):73-75
优秀的作家总能在其作品中为我们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空间:荷马与爱琴海文明,屈原与南方巫鬼文化,塞万提斯与风车之乡,福克纳、波特、韦尔蒂、奥康纳与美国南方文学,莫言与高密东北乡等,无一不在说明一个独创性的小说世界对于作品而言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5.
黄幸平 《天风》2012,(11):56-57
曾经,知道莫言这个名字的人并不是很多。但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他的作品将很快被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而崛起,作品文本叙述天马行空,行文不羁极富张力,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6.
程爽  孙冬 《学海》2004,(4):141-144
从 1 90 4年在报刊发表首篇文章开始 ,到 1 941年小说《幕间》(BetweentheActs)完成第一稿为止 ,在短暂的三十八年创作生涯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随笔、散文和文艺理论方面建树频仍 ,开创现代小说之先河。她拓展意识流之手法 ,奠定其女权领袖的地位 ,并笔耕不辍 ,创作了  相似文献   

7.
徐小斌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自1981年登上文坛以来,先后发表了《海火》《敦煌遗梦》《羽蛇》《德龄公主》《炼狱之花》五部长篇小说和近五十篇中短篇小说。她笔下的神秘色彩让她得到了"女巫"的称号,她自己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就其作品的文化构成来说,融合了巫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把她的作品视为某一种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是错误的。从巫、道、佛三位一体的文化缘起、精神内涵以及艺术内质三个角度来分析徐小斌小说的文化构成,能够挖掘徐小斌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徐小斌小说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分别于1915年和1920年创作的两部伟大的作品.如劳伦斯本人所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恋爱中的女人》是《虹》的续篇.因此,两部小说不可避免地存在互文性关系.具体而言,两部小说在人物、环境对圣经文本结构的运用以及两性关系探索等方面存在互文关系.从互文性角度对小说《虹》与《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可以为小说的理解和诠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以社会人生为根底的《聊斋志异》,有相当多的描写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作品都涉及了伦理道德的问题。 从爱情和婚姻方面看,《聊斋志异》的确没有象以在小说有更多的陈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因为蒲松龄创作小说时,产生于市民阶层中的新的思想如重“人欲”而轻“天理”的思想,正逐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知识分子反思题材的小说,深受苏联文学和"五四"文学传统的影响,但却没有把握其精髓。张贤亮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有22年的劳动改造经历,小说多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重述他们在政治风暴前后的变化。作家在确认知识分子身份的同时,却失去了对历史的真实反思。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从他的两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创作的话语环境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相似文献   

12.
乡土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90年的发展过程中,乡土小说在其题材和主题方面经历了一些变化。然而时至新世纪,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冲击,日益匮乏,人们的乡土意识逐渐淡薄;同时乡土作家的青黄不接使乡土小说随之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面对危机如何谋求发展成为了乡土小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沈从文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他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丈夫》,以湘西某河畔的妓船为写作背景,讲述了妻子在船上"做生意",丈夫逢年过节偶尔来探望的故事。小说《丈夫》典型地体现了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浪漫主义,一方面是城乡二元对立的创作模式,另一方面是"回归自然"的创作倾向。这也是沈从文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4.
哈金以"中国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中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即从以"文革"前后的中国大陆为背景,变化到以在美国的华人移民生活为背景。除了这一明显的时空上的流变之外,故事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等待》和《自由生活》两部小说为例,可以看到哈金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探讨了更具普遍性的精神困境问题,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创作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7-188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以小说形态出现的自传,小说里的情节几乎都有张爱玲本人经历作为创作基础,包括人物也多以张爱玲生前所结识的人作为原型。如宋淇就在给张爱玲的信中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只要对你的作品比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闻的人都会看出来。”  相似文献   

16.
赵曼,字吟泽,200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专业画家、北京渊林画院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委员、郑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华情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等。画画之余,从画散文创作和美学研究,多幅作品及论文发表于《画刊》、《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报纸杂志。2009年《尘露微吟——赵曼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7.
施军 《学海》2015,(4):211-216
《蛇为什么会飞》以象征叙事为策略,通过蛇、火车站、世纪钟等意象的营造,表达了作者关于人性的欲望化、社会进程中人与城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尴尬性境遇等多重意蕴的思考。《蛇为什么会飞》承续了苏童一贯的创作路向,小说虽将作者擅长的历史内容叙说转向现实题材的书写,但小说题旨的隐喻性、多义性与普适性特点依然是苏童创作的真正追求,这也是《蛇为什么会飞》超越一般现实题材作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莫言在他的短篇小说《球状闪电》中进行了一次叙事视角的实验。他以叙事视角的转换为小说构造出了一个新的叙事秩序,并且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也展示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本文试着从叙事视角的多变、叙述角色的特异以及优美的叙事画面与叙事节奏的反差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牛璐 《美与时代》2023,(3):66-68
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人物画以“高古奇骇”著称,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人物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参与绘制的木版画《水浒叶子》以《水浒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为蓝本,在与刻工的合作下塑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世研究陈氏人物画艺术特征的典型作品。从人物造型特点、平面装饰意趣、线条笔墨、文人画因素、形神观五个方面分析论述了陈洪绶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其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7年)前后。所作杂剧14种,现存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3种,残存《贩茶船》、《芙蓉亭》2种,另有少量散曲作品。 《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渊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一篇文言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它特别是在金代作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即《董西厢》)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突破了元代杂剧一般为一本四折的格式,在杂剧中属大型作品。故事写唐德宗贞元年间,张生和崔莺莺在普救寺巧遇,相互产生爱慕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