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民国时期新华影业公司发行的刊物,《新华画报》具有明显的商业诉求、明星消费、民族立场与现代启蒙等特点。因此,透过《新华画报》这个载体,管窥孤岛时期的电影作品及其相关论述,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特殊年代的新华影业与当时上海影人的理论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关紫兰被认为是中国闺秀油画家的代表,在其留存的绘画作品与个人写真照片中都多次出现音乐相关的题材和元素,音乐题材绘画作品也几乎成为关紫兰绘画创作的一大特色。《良友》画报第45期封面曾刊登关紫兰手持曼陀铃的照片,《良友》第57期"关紫兰女士个人展览会"专版中选取并刊登《曼陀铃》作为其静物画的代表,另外,画家1930年个展现场也特意与音乐题材作品合影留念,由此可见,关紫兰对音乐题材的重视与偏爱。关紫兰音乐题材绘画作品的产生与日本留学经历密不可分,是留日背景下对西方现代艺术题材内容与风格特点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画家的生活记录与丰富女性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电影《父后七日》[1]借由一场近乎荒诞的葬礼,描绘了台湾乡村传统丧葬文化的现实图景。电影在讽刺了台湾乡村迷信荒诞的葬礼文化的同时,又对葬礼前后体现出的都市稀缺的温情、善良和美好给予无限肯定。电影中的五个人物——阿梅、大志、小庄、阿义、阿琴,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传统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对照则是影片除了对传统丧葬文化的记录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叙事主题。该片不再像以往电影一样对传统乡村文明和现代都市文明予以简  相似文献   

5.
不二法门     
马明博 《佛教文化》2018,(3):103-105
如果把《楞严经》拍成一部电影,阿难、摩登伽及文殊菩萨,只是在序幕中出现的配角。如果把《维摩诘经》拍成一部电影,释迦佛则甘愿作配角,让维摩诘与文殊菩萨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男一号”与“男二号”。  相似文献   

6.
林晓军 《美与时代》2008,2(5):39-41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如何"看"城市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变迁与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和发展所透露出来的各种关系的变化.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都市,再到后现代都市,速度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看"的转变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却使人同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最终使"为什么而看"成为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7.
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的《斐多》篇中,人的身体在追求智慧的时候是一种阻碍,因为它具有分心、干扰、扭曲事实等坏的影响。而现代社会的媒介,似乎也具有类似的弊端。现代媒介的双重性对人类的发展起着既阻滞又促进的作用,正确使用现代媒介才可以避免其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媒介在今天已越来越成为学术界不可回避的话题。特别是数码媒介出现后,给现代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样,数码媒介也给艺术带来了久违的惊喜。数码艺术在艺术传播、创作方式和艺术发展方面具有创新意义,并发展了艺术作为人类自由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感觉派的先行者,刘呐鸥以独特的笔触表现了三十年代上海的都市生活。独立的都市风貌、摩登的都市女郎和多变的都市爱情都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他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当今都市复杂现实下的生存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都市聚集了诸多不同的群体而形成了复杂多元的文化,却也常常导致群体冲突甚至是群体对立,继而引发各种都市问题。电影《追龙》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为背景,再现了都市发展过程中殖民群体与华人群体、本地群体与外来群体之间的系列冲突,折射出不同群体在融入都市过程中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以及区分"自我"与"他者"的符号边界。群体的都市生活与生存状态一直是都市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以都市人类学为视角,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这部反映过去社会现实的电影,旨在解读当时都市中不同群体的社会情绪与文化心理,反思香港城市发展中不同群体的身份危机与群体间的符号边界问题,提出平等的"都市人"身份建构是化解群体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影视的合流合作,已经成均近年来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文学改编于中国电影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同样改编自严肃文学文本的电影作品《天狗》与《罗生门》因其相似的剧情结构与叙事手法,成为值得比较一二的典型佳作。  相似文献   

12.
影片《寻龙诀》由畅销盗墓类小说《鬼吹灯》的后四部改编而来,作为天下霸唱的成名之作,其小说于2006年在网上一经连载便迅速集结了一批专业"灯丝",开启了"虚拟盗墓时代"。在电影工业时代,小说的生命力得到了增殖和延续,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使《鬼吹灯》很快进入市场开始了它的商业化之旅。一方面,在这种"极致的商业化"的包裹之下是电影文学艺术性的缺失;另一方面,电影《寻龙诀》成功的背后反映的正是2015年大行其道的影视IP热潮。作为电影制作的一种方法,IP改编是加快电影工业化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电影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多元现代性的内在张力当现代性作为一种同质性、整一性的理念作用于现代世界的历史叙事时,一元论的价值体系的生成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进步、变革、求新是现代性理念所拟设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诚如本雅明指出的那样:“这些趋势越是经久不变,它们的过程所涉及的一切标志着‘全新’的东西便越发显得陈腐过时”(本雅明,第110页)。作为现代性的这一悖论,求新与变革因此成为一把双刃剑,它总会反过来刺伤自己,使得“现代性的知识体系最终显现出理论的深刻矛盾、范式危机和自我解构的因素”(汪晖,第13页),其结果必然是导向现代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电影是通过影像媒介讲故事的,而隐喻、换喻是电影修辞中的常用手法,因此,对电影中的隐喻、换喻分析实际上就是影像媒介修辞的分析。影片《触不可及》讲述了白人菲利普与黑人德瑞克的友情故事,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从影像媒介修辞的角度看,《触不可及》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换喻,这些修辞与人物弧线和电影主题息息相关。对这些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对影片修辞艺术性的认识,深化对影片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我们的聚集地经历了由聚落到城邑、墟市、镇市最后发展到现代的都市。城市作为当代人类最重要的聚集地,其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形成的城市美学将城市慢慢分解成满足人类所需的方方面面,城市建筑是城市美学的重要承载介质也是城市精神的密集载体。《城市画报》中建筑影像所传递给我们的城市美学理念对当代城市发展有着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城市主体才是城市特色的根源,不仅彰显城市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美国电影《雨人》历年来备受观众喜爱,但对它的相关解读基本只聚焦在演员的演技、主角间的亲情关系、导演拍摄的画面等浅层效果的分析上,缺少从创意写作视野下的故事修辞、叙事等专业的媒介分析。电影《雨人》能成为经典影片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奇谲的情感隐喻、节制的视觉符号以及隐含作者的主题表达,而这些重要的影像媒介文化案例构成了《雨人》的情感方程式。  相似文献   

17.
媒体与媒介近年来成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中最前沿且最活跃的话题。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新媒介对于旧媒介的激烈革新,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艺术媒介的盛行。新的艺术媒介的产生必然引发新的观念艺术以及非实体艺术等新形式的现代艺术。新旧媒介的交叉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驱动视觉文化的变化:是技术还是认知主体?是物本位还是人本位?抑或是两者都有。通过对视觉与媒介的现代性解读,探讨在多元化文明共生的现代环境下媒介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观赏者的主体对于媒介变化的回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最后给出如何应对这种文化视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申雪莉 《美与时代》2013,(2):116-118
连环漫画《西游漫记》共分10回,每一回由6幅图画表达其思想内容,通过画面剪辑和合成来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反映,也是对电影艺术的热爱。《西游漫记》中的摩登形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需要而出现的新鲜事物。张光宇在结合了中西方的艺术思想后,把适合《西游漫记》文本需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19.
画作《格尔尼卡》不仅深刻揭露批判了法西斯的暴行,而且对消除现代性危机具有深刻启示。从现代性批判维度重新审视《格尔尼卡》,人的碎片化和精神失落等表现都已深刻折射出现代性危机。充满象征意义的《格尔尼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敏锐、超前的现代意识观念,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分裂之痛以及复归完整的内在渴求。  相似文献   

20.
好莱坞音乐喜剧今天继续被视为作为电影体裁的音乐喜剧的最佳表现形式。法国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不仅对白与唱词交替,而且唱词成为叙事的组成部分的影片,作者将其称之为歌唱片。本文将分析《大家相爱》、《摩登爱情》和《你,我,其他人》这三部法国浪漫喜剧。这三部片子的名称表明了法国当代民间电影的倾向,也就是将本国的某些类型的形式与属于好莱坞的类型程式化结构混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影片的文化杂交使得电影体裁固有的杂交成倍增多。本文旨在沿着突出电影体裁与性体裁之间关系的进路,试着研究这三部歌唱浪漫喜剧影片处理与性体裁相关的种种问题的方式。分析这三部影片各自将所讲故事搬上银幕和叙述的方式。作者论证了在这些影片中,浪漫喜剧的电影体裁法则是与"性体裁法则"为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