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这个有形的世界里,不管是城市景观还是置于其间的艺术形式,都不能忽视构成了公共领域本质及内核的无形的社会文化形态。目前,国内公共艺术家开始逐步关注艺术创作与公众文化的相互关系,显现了艺术的当代性和公共性。艺术迈向公共领域,对公众生活的整体关照,使其公共精神成为了建构城市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2016年11月21-23日,“自然灾难·宗教·人文关怀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所长委托,周冶副所长为本次会议致开幕辞.李刚教授、詹石窗教授、木村敏明教授、陈建明教授及高仓浩树教授依次作了主题演讲.会议围绕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议题及代表性观点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正>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2023年9月1日至4日,“烛光计划”发起人寇学臣教授带领专家团队走进新疆库尔勒市和乌鲁木齐市,开展“翰墨润疆”书法教培系列公益活动,以书育人,以美培元,受到当地广大师生和民众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正"塑·象——首届郑州二七万达雕塑作品邀请展",以"塑·象"为主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文化盛宴。展览由郑州二七万达百货、大河艺术网主办,展览时间为7月10日至8月10日。此次参展的17位雕塑家均是河南省雕塑界的佼佼者,他们运用具象、意象、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了当代雕塑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歌颂,用雕塑家的视角展现祖国的自然美、生活美和人文美,映衬现实的幸福生活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建筑·造型·自然”是建筑设计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关注点之一。现以“亘古”美术馆概念设计方案为研究对象,从“亘古”概念的来源、“亘古”美术馆概念设计、“亘古”美术馆对未来建筑的价值三个视角剖析设计师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的方式,从而探讨建筑、造型、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之际是古代中国人心灵眷注的焦点由“命”转向“道”的时代,这时代为此后演变中的中国哲学孕育了某种富于酵母效用的精神性状。探究这精神性状所以发生的原委可能有多种蹊径,本文拟选择的路向是由先秦人文意识所凝聚的几个枢纽性范畴指示的。一、“生”:从“帝”崇拜到“生生之谓易”如果说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终极性思考,毕竟在于从经验的“多”中去领会某种虚灵的“一”,那么,可以断言,这种“一”在中国先民那里很早就开始酝酿了。从甲骨卜辞可知,至少在殷商时期,中国人已经有了相当确定的“帝”崇拜意识。“帝”是当时人们信奉的至… 相似文献
8.
9.
《文子》的《自然》篇详论"道""无为""因循",而略于"自然",但篇名却为"自然",说明"自然"必以"道"之"无为"为前提,通过"因循"的方法,然后才能导出。实现了"自然","天下大治"便易如反掌。这种政治场景下的自然观是对《老子》类型自然观的传承与发挥。《自然》篇即便成书不在战国中晚期、秦汉之际,其主要内涵也是那个时期黄老思潮的生动写照。《自然》篇的内容还为"道法自然"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河上公的注释和王弼的注释其实包含着两种类型自然观,一种服务于"道性自然",一种服务于从"无为"到"自然"。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的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的本然,明白本来的生活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肯定美学",艾伦·卡尔松成功地将自然美学从艺术美学的束缚中独立出来,为自然美学找到了"客观性"标准和严密的理论逻辑。卡尔松在其前期"科学认知主义"研究阶段中,将审美与科学知识相联系,肯定了自然美学的客观性和可能性,并将"肯定美学"作理论化建构。在后期的"功能适用"研究阶段中,卡尔松缓和了"肯定美学"的极端态度,承认有机体的功能缺失会带来部分消极的审美判断,反映了卡尔松对"肯定美学"的调整和补充。通过将个体经验悬置,卡尔松"肯定"了自然的审美价值,推动了整个环境美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18.
《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发表了陈志良、杨耕两同志关于重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文章,该文首次消除了把“自然历史过程”与社会历史过程等同起来的历史性误解,力图还“自然历史过程”理论以本来面貌。在复原这一本来面貌时,作者认为,“自然历史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