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在道教圣地武当山,有600多年历史的遇真宫大殿,在一场大火之后化为灰烬;而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复真观里竟出现了一个由武当山文管所投资而将古建筑改建的三星级宾馆——“太子养生堂”。这两个事件在教内外、海内外均引起强烈反响,不少海外道友致电中国道协,对数百年著名道观未能落实政策交由道教界管理,并遇此浩劫感到痛心和惋惜。本刊特转发此文,藉此表达我们道教界之心迹。  相似文献   

2.
正元和观为武当山进玄岳门古神道上的第一座道观,距武当山镇约10公里,旧时这里是武当山处罚违反清规戒律道士的地方。元和观的存在及其运行,为研究古代道士惩戒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武当山元和观武当山自古便为道教名山,相传历代多有名士如阴长生、谢允、吕洞宾、陈抟、张三丰等在此修炼,隐居、修道者更是络绎不绝。宋《太平御览》引南朝郭仲产《南雍州记》载:"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1  相似文献   

3.
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虽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武当武术也将让更多的洋弟子实现他们对功夫的梦想。武当山不仅是道教玄帝信仰的祖庭,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故乡,太极张三丰的故事家喻户晓,"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有口皆碑。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传统道教文化的复  相似文献   

4.
明代武当山志既是研究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基本文献,也是研究明史和中国道教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根据明代武当山志的记载,明世宗朱厚熄不仅虔诚奉祀玄天上帝,尊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还大规模重修武当宫观,巩固并充实了明皇室对武当山的一系列制度化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武当道教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影响。解析明世宗崇奉武当山玄天上帝的内在原因及其外在表现,探讨明世宗对武当道教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措施,为明世宗崇道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和一个新案例。  相似文献   

5.
明代武当山提督内臣制度是明皇室管理武当道教的重要举措。明代宦官不仅长期提督武当山,而且全方位参与了武当山的各项管理工作,是明皇室与武当山之间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渠道,为明代武当道教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鼎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全面客观地评价明代武当山提督内臣的地位和作用,既有助于加强对明代武当山历史文化的解读,也有助于促进对明代宦官史和明代道教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著名的仙山福地,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武当山道教官观都藏有各种珍贵文物,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御制"武当山玄天上帝圣牌"。该牌采用官窑五彩极品瓷烧制,  相似文献   

7.
面临即将失传的武当山道教音乐,经过有关部门的收集、整理,取得丰硕成果。九月七日,参加全国第一次宗教音乐编辑工作会议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专程赴武当山对道教音乐进行考察,记者同与会者现场观看了武当道人们演奏的早、晚坛仪式音乐和其它曲调,并采访了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总编辑部副主任王民基,了解到武当山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全国宗教音乐收编工作中成效最高,为宗教音乐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音乐家吕骥欣然题词:“武当音乐美、清亮复悠扬。”  相似文献   

8.
刘晓 《中国道教》2002,(3):58-59
河南方城缺口北有一座群山环抱 ,地势险要 ,风景秀丽 ,怪石林立 ,树林茂密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道家升仙处———北武当山 ,俗称小顶山。与湖北武当山 (六顶山 )相对而言的小顶山是方城山主峰 ,因盛产中国黄石名砚又名黄石山 ,小顶山道观就依山而建。北武当山道观 ,现有二庵 ,三景 ,九宫十三殿。著名的张良三拾履之处遇仙桥和各种剧种所演绎的民间故事《桃花庵》就发生此山中。唐代名状元张九岑其父张才墓距桃花庵百余米。优美的自然风光与道教文化融为一体 ,山之西麓大关口即为中国最早的第一道古长城———楚长城所在地。《汉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9.
<正>武当山地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又名太和山,明永乐十年被成祖嘉封为"大岳太和山"。提到武当山,首先就会想到真武大帝、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岁月交替,日转星移,随着人文步履的崛起,武当山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当山道  相似文献   

10.
<正>11月9日至11日,"海峡两岸第二届武当文化论坛"在道教圣地湖北省武当山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十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十堰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道教  相似文献   

11.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均县南,《水经注·沔水条》曰:“沔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于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参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明时尊为太岳,复称元岳。武当山发源秦岭,为大巴山北脉,周环八百余里,长江南绕,汉水北回,层峰叠嶂,标奇孕秀,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称武当山为“气吞泰华银河近,势  相似文献   

12.
由武当山道教协会和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玄天上帝信仰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1日至23日在道教圣地湖北省武当山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3.
武当山道教文化杨立志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位居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据文献记载,汉魏六朝时,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唐末,道教称之为第九福地;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道正式形成;元代武当宫观教团日益发展;明成祖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明皇室长期...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武当山和武当道教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明代武当山志是武当道教的生动写照,也是道教宫观山志的杰出代表,但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却屡有疏误,即使是《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新编天一阁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权威目录学著作对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也多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加以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15.
<正>武当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宁咏在调研武当山宗教工作时指出,武当山道教界肩负着传承武当道教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武当山要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推进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示范基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交往基地“三个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和深度。武当山道教协会带领武当山道教界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打造“三个基地”,推进武当山道教健康传承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武当山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武当山政治地位的攀升和本山意识的强化、修志传统的影响和扶持政策的刺激、玄帝信仰的普及和旅游风气的兴起以及文化诉求的自觉和权力博弈的需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明代武当山修志事业的发展.探讨明代武当山修志兴盛的原因,既有助于揭示明代武当山修志的特殊性,还有助于加深对道教宫观山志编纂一般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武当山进香风俗的形成至迟不晚于宋代,到明代达鼎盛,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清代有衰减,但仍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长江下游民众自元代开始来武当朝斋,经明清两代,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这期间长江下游人朝武当山的原因除明代武当山地位的尊崇、武当宫观陈设的穷极富丽及武当山自然景观的丰富外,还与长江下游自南宋以来真武信仰的兴盛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规模之大,宗教特点之显著,布局之合理,设计构思之精巧,建筑技艺水平之高超,实属世之罕见,堪称"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研究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对于弘扬武当道教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王朝与武当道教唐大潮石衍丰武当道教是指以位于湖北均州(丹江口市)以南的武当山为本山的一个道教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尊奉玄武神(后改为真武神,尊为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等)分不开的。玄武神与武当山相联结的最早的神话传说是:“古有净乐王与普胜皇后梦吞日光...  相似文献   

20.
武当山属于秦岭山脉,在湖北省西北部,原为均州古城所辖。据《武当福地总集》载: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乃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显化去处,道成归根复位,显名亿劫,同天地悠久,日月齐并。武当旧名太和,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武当山。武当周围八百余里,突起七十二峰,三十六岩横亘于长江、汉江之间。进入武当山区,只见高峰栉比,谷间幽邃,潭泉相映景色秀丽,胜似“五岳”,素有天下名山之称。武当山供奉“真武神”(原称“玄武”,因宋代、清代避讳,改称“元武”、“真武”),始于唐、宋元时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犹盛于明。明永乐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