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与世俗工艺都有所发展的汉代不但是殉葬人俑工艺的繁盛期,还是现存最早的传统戏偶雏形的诞生期,常被认为是人俑与戏偶分化的关键节点,是探寻中国制偶工艺源流时不可忽略的时代。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具有内在联系:在精神内涵方面,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都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死者魂魄的重视和对神灵偶像的敬仰,是古代偶像崇拜的典例;在题材选择方面,早期的戏偶继承了汉代人俑题材上生活化、民众化的发展趋势;在艺术特点方面,戏偶具有汉代人俑粗简生动的表情刻画以及富有律动感的形体。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人俑与戏偶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4.
汉兴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较为活跃,武帝之际,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确立了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在社会各层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汉代服饰审美文化。汉代女性服饰作为汉代服饰体系中的一大分支,其丰富的服饰类型承载了汉代深厚的文化哲理,是研究汉代服饰审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汉代女性服饰审美的形成、标准与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汉代服饰的认识,以汉代女性服饰为研究点,探索汉代女性服饰审美取向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汉代女性服饰的审美标准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道教典籍《太平经》中的汉代字例和字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教典籍《太平经》中的汉代字例和字义俞理明本文从汉语史角度,从三个方面考释研究了《太平经》反映的汉代的时代特征的文献用字问题:一是反映汉代民间俗语的用字,二是保留了一些可以佐证前人训释的用法,三是反映了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定的时代特色。从而肯定了《...  相似文献   

6.
长沙金盆岭出土的永宁二年对坐书写俑长期以来被定名为"校书俑",象征墓主生前属吏。本文从宗教学、图像学视角对对书俑的身份和功能进行再考证,认为该墓葬中34件俑实为模拟死者升仙程序中冥界与仙界官典构成的仪仗队,而对书俑的真实身份是冥界掌管生死簿的司命、司录二神君:司命抱持玉历,为墓主定天命和宿命;司录执笔书写,为墓主定死后去向。对书俑眉间俱生白毫,应是该地区在佛教传入之初,民间不明佛教真义,而借"外来神仙"行本土升仙仪轨之故。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璀璨文明的瑰宝,为我们了解汉代历史提供了史料,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观察全国各地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发现其中不同阶级的人,所穿的服饰也不相同。正所谓"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其中,人物造型中关于服饰的塑造,更是惟妙惟肖,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服饰装扮以及图案装饰也不尽相同。其中关于图案的意义,以及装饰手法和装饰理念的渗透,值得现代人研究琢磨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石上有翼仙兽和无翼仙兽的形象意义基本一致,翅膀并非仙兽必需的特征。尽管有翼无翼的造型没有明确规律,但能带翅膀的神兽往往是被挑选过的。除了少量的他种翼兽造型之外,有翼造型基本限于本来就是先秦文化中地位等级最高的神兽:龙和虎。因为老虎属于保护天界西域的神兽,与牠接触后死者才能升天,故在汉墓画像上带翼老虎的资格比龙更高,构图数量远多于翼龙。且之后从翼虎、翼龙、翼狮等形象衍生出新的艺术主题——辟邪,并从汉代风靡至唐代。  相似文献   

9.
汉墓壁画在题材以及总体风格上,都具有浓重的多元文化历史传承性。汉代墓葬壁画在内容和装饰题材上,既推崇天堂和鬼神之说,同时也十分注重对现实功利与人文道德的描述。在装饰手法与风格上,东汉时期的壁画既能够突显出有序、朴厚、写实以及叙事的一面,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其自由浪漫与超越现实的一面。内蒙古的和林格尔汉墓室壁画,绘画内容极具艺术表现力,绘画造型手法干练写意,形式语言形神合一,其将东汉时期的绘画、服饰、人文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集中体现了我国汉代劳动人民对神话的信仰,所崇尚的天人观念以及现实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0.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彩绘男俳优佣,此俑赤裸上身,歪头鼓肚,十分可笑,表现的应是俳优。此俑虽是小件,但以小见大,神气内含,气势恢宏。形式简洁又有古拙之势,既厚重、稳固,又恣意、张扬,有股贯穿的生命力在涌动。整个形态可以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完美程度。  相似文献   

11.
瑶族的服饰多姿多彩,支系庞大,纷繁复杂。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服饰的造型结构根据人体美的基本造型,借鉴以字母为外形的模式来研究瑶族服饰,探索瑶族不同支系在流淌着相同血脉的族群中所蕴含的服饰造型的共性,以及各支系因历史、文化、环境、地理的差异所具有的服饰造型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是我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先后两种形态不同的地主阶级官方哲学,在中世纪历史舞台上统治人民思想长达五、六个世纪之久,并且长期地影响了后来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探索一下我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官方哲学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演变,对于了  相似文献   

13.
《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流行地域,学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异说甚多。本文根据考古出土铭刻材料,提出《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应为东晋中期,唐以前基本上只在江南地区流行,对丧葬制度的影响主要局限在南方地区。唐宋元明时期,其流行地域和影响仍主要在南方地区而不是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4.
女穿男服在中国封建社会并非常见,《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女穿男服被看做不守妇道,但在唐天宝年间女性穿男服很普遍,说明女性意识有一定程度的觉醒,儒家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同时表明唐代女性活泼、奔放,崇尚自由,在服饰造型上热衷创新与个性,并大胆充分表达自我,这是唐朝国力昌盛、繁荣,国度自由、文明、开放、包容的必然显现。  相似文献   

15.
南沟剪纸题材丰富,造型独特,风格特征多变。南沟剪纸艺术有比较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南沟剪纸在造型上夸张写神、简练精细,善用比喻、吉祥美好的寓意。另外,南沟剪纸技艺还传男不传女、剪纸颜色尚黑色、家家户户忙剪纸、边剪纸来边唱歌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人面鱼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中,多绘在翻唇浅腹盆内壁,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人面鱼纹有十几种,它们随出土的地域不同形象也各略有变化,但总体色泽质朴、造型优美独特,极具原始宗教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马蹄袖是满族的服饰特色,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清朝服饰中应用广泛。马蹄袖的装饰性和功能性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形成了一种流行趋势,但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还不成熟,需要继续从民族服饰文化中汲取灵感。设计师们不仅可以从马蹄袖的纹饰图案进行研究设计,还可以根据其实用性造型,设计出符合人体工学的户外服装,使服装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物化表征,是区分各少数民族的显性依据。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造就了羌族服饰的独特风格。羌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与生存环境、游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古时中原地区对西部地区出现的游牧民族的一种泛称,是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从汉代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中的"禹兴西羌"到晋代500  相似文献   

19.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归纳了汉代造型艺术的创造法则与审美取向。我们可以通过对汉代造型规律的认识来把握中国艺术的造型规律,探索当下中国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