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绘画透视学的由来及其焦点透视、色彩透视、隐没透视和散点透视四个种类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引出中国传统绘画透视观和形成原因,并以《清明上河园》《富春山居图》作为案例加以分析论证,最终研究出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的特点及其应用:以多元性来塑造不同构图方式;以灵活性来运用不同绘画视点;以自由组合来创造绘画中的多维空间。  相似文献   

2.
绘画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西洋画通过形体、光线、色彩、透视等表现二维或者三维的画面,中国画则讲究意境,以"远"为核心,通过虚实变化来表现画面效果和心里境界。文章简单说明了"三远"的理论渊源,主要通过举例分析了郭熙"三远法"的美学理论思想,使我们对"三远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创作作品有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是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现实主义的表达技巧和人文主义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不断发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表达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又脱离不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以此高度强调人文主义的思想与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空间的征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对空间的探索与表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来看,画面的构图与遮挡、前后与虚实、透视、冷暖与明暗、象征与隐喻等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这一系列的探索和表现来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对空间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再现现实空间和超越现实空间,以达成画面叙事的目的,从而表达宗教的思想与人文主义的主题和内涵,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空间观念,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视觉节奏来表达画面空间.虚实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表现的一个主要特征,潘天寿说:"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相似文献   

5.
王旸 《美与时代》2023,(4):54-56
新工笔花鸟画是一种新的绘画现象,最先活跃于南京。新工笔花鸟画以传统工笔花鸟画为基础,又融入当代思维,并且在跟随时代的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新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领域的热度居高不下,不但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也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绘画理念“笔墨当随时代”。其有别于传统工笔画的点就在于画面中独特的空间构成与色彩,不再以常规空间中的物体出现,而是以传统表现手法为基础,在空间构成上不断进行突破,如多元空间、虚拟空间以及空间的解构重组,隐晦地表达出画家思想。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打破了现实世界中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源自于对社会实践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虽然没有对"空间"概念作出系统而详尽的说明,但是在诸多的理论著作和绘画作品中依然能够找到古人对于绘画空间的理解和表达。在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绘画理论的影响下,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和运用,借助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在绘画中体现出了"空间"的概念,并且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完美地完成了对绘画作品的主题情致的表达和意境的渲染。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文章就焦点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了中西传统绘画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空间是架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就画面中的空间呈现方式而言,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追求主体与客体在画面中的有机融合,使画面空间具有连续的节奏感;西方现代主义之前的绘画追求现实空间的逼真幻象,强调"再现性"。20世纪初,对于真实再现的摈弃与对形式的追求催生了内容完全内在于形式的"表现性空间"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黑白灰在绘画美术作品中至关重要,不仅仅是物体塑造形体的前提,更是组织好画面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一幅美术作品或者设计作品的骨架。在美术绘画构图中,黑白灰的分布对各画种都非常重要,其层次变化是深入刻画画面的重要因素,十分考量绘画者的基础能力,如体积构图能力、概括感知能力,以及对黑白灰层次及空间关系的理解和表现能力。美国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安德鲁·怀斯极其善于表现光影明暗,这种明暗所形成的强烈的黑白灰对比关系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因此,结合安德鲁·怀斯的一些作品,对其画面的黑白灰布局做一个粗浅探析,从他的作品中学习黑白灰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心物契合思想的影响下,打破时空观念,以散点透视的流动方式观照自然,以以大观小法发挥想象,表现了一种无限的宇宙观;西方传统绘画在二元对立、主客相分的哲学观影响下,遵守时空观念,以焦点透视的静止方式认识自然,以对空间的逼真描绘,再现了一种虚幻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西绘画在空间意识及表现形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绘画在画面的建构、时空意识的表述、视点的角度、画面留白的手法等方面,都是自由和开放的;西方绘画的构图则是以建筑原则为基础,呈现出封闭性。  相似文献   

12.
油画起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逐步演变过程中实现本土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油画中的形式美是绘画者在创作中综合造型、色彩、明暗、肌理、空间等因素创造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从而传达给观者一种美感。中国风景油画不同于西方表达的自然事物,其融合前人思想,在风格上表达出一种中国意境,甚至有些作品具有禅学、道学的味道。在绘画创作中,形式美大多在画面中通过对比统一体现出来,更突出一种协调感。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形式美在西方传统风景油画绘画语言的基础上,又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元素相融合,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多元美术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工笔画从传统中传承下来并汲取了外来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技法和材料上不断推陈出新,画面题材也不再受到局限。当代的观念、思想内涵和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融入了工笔绘画的画面当中,使工笔画呈现多样化生长趋势。在画面架构有所突破的当代工笔画中,画家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值得人深究并探索其所想表达的个人绘画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石的构图,影响最大的是它的空间透视法.空间透视即构图视点,无疑与人类对于空间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对汉画像石构图方式的研究可以从画面安排、空间结构两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其详尽地诠释了中国画所特有的透视方法并从绘画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由中西方绘画透视特点的不同为起点,延伸至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三远"透视,简要介绍其不同理解角度及后人对其的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线与形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具体探究,集中从吴剑珊老师绘画作品的三个系列进行赏析。通过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发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以线造型之外,还利用了当代对线的表现方法,学会用线性语言表达画面效果,使其画面更具艺术的魅力与感召力。这些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对笔者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笛卡尔式的透视主义对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一影响常常被忽视和贬低。他对透视在绘画中的存在样式的哲学反思,触及了从柏拉图直至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所意谓的绘画的本质。与梅洛-庞蒂及其含混倾向不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借助于"自然之光"使得绘画得到了清楚分明的表达。他和梅洛-庞蒂各自表达着绘画传统中的两个可以并行不悖的走向:"心看"与"眼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与西方科学、理性的焦点透视法不同。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意识有其艺术特征和具体表现,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奥迪隆·雷东是法国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一生都专注于对诡怪形象的描绘以及对非现实的梦幻景象的表达,通过绘画来表现画面中的冲突性并努力寻求一种均衡的状态。文章对雷东绘画中的一类构图方式进行分析,阐释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画面冲突性与均衡性的表达,并通过绘画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阐明艺术与社会之间统一、不可分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