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叙事学理论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之一。虽然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为小说,但是佛教经典和道教《灵宝经》也属于叙事文的范畴。所以,本文希望借助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围绕人称、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叙述者的作用、视点等问题,对比研究佛经与道教《灵宝经》中叙述者的不同,揭示《灵宝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98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余国藩教授来华中师大中文系讲学,谈及宗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问题,并惠赠新作《宗教与中国文学——论<西游记>的玄道》(见台湾大学出版《中外文学》第15卷第6期)。其中讲到,有一些西方学者观察中国文学的结果,认为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发展最显著的不同点,是缺乏:“宗教启发性”而富于世俗性,由此表现出儒家思想的广阔影响,余国藩先生不以为然,便以《西游记》这部“喜剧性的宗教寓言”为例加以论析。本文不拟涉及整个中国文学中的宗教影响问题,仅就道教这种中国所固有的宗教同民间叙事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3.
朱璐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36-136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重想象、重灵感,将深邃的思想融汇于一套独特的、充满象征与神话的传说中,常常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作为英国前浪漫主史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布莱克的诗以其独创精神,内在活力,深刻的寓意,古朴率真与温柔亲切的特点而著称。他主张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谴责社会生活中的非正义,在写作技巧方面运用自由体诗,这些都促进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诗歌《羔羊》(The Lamb)出自布莱克的代表作《天真之歌》,诗歌提出了关于上帝造物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所持的态度。本文从布莱克的宗教信仰及婚姻生活来分析《羔羊》诗歌的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4.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继承了《左传》优良的叙事传统,开启了后代以人物为中心,“以类相从”的写人文学的不二法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这一叙事写人的创作传统。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方面对《水浒传》中为英雄立传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熹首倡并躬行的“以《诗》言《诗》”说是对《诗序》“以史证《诗》”以及后儒“以《序》解《诗》” 的否定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对《诗经》文学本质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以《诗》言《诗》”的原则,实现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赋予宋代学者的重大使命;而文学名家与经学大师的一身兼任,历代文学与历代经学的双轨集成,是朱熹实现《诗经》学变革的主体条件与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6.
《短诗精读》一书,要选用我原发于《福建文学》的一首禅诗《对面一墙迎春花》,并要我“随便说说创作的背景和思路”。我想了很久,才记起来这首诗是书赠一位青年诗人的。  相似文献   

7.
庞德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诗人中的诗人"的称号,他花了50多年时间创作的《诗章》堪称英美现代派诗歌的一座丰碑。特别是其中的《比萨诗章》部分,因融入很多的中国元素,尤其是大量引用儒家四书经典,颇受中国读者青睐。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文本详尽阐述庞德与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这对正确评价庞德其人其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书中展现了作者刘勰在宗经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观念与主张。《通变》篇以"有方之体"与"无方之数"为探讨中心,展开对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刘勰肯定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同时又对所处时代翻浅讹新的不良文风表示不满。为了矫正文坛风气,刘勰主张在创作中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有内容、有力量的创作风格对抗柔靡无物的创作倾向,使文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9.
绘画是一项独立的学科,正如所有的艺术科目一样,渗透着艺术家的创作精神,但是在它的发展中也存在矛盾:创作者与创作内容的矛盾;创作者与社会的矛盾;创作内容与社会的矛盾,另外还有艺术学科间的交叉矛盾;艺术创作本身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证明了艺术并不总是独立存在。《职贡图》展现了中国古代王国外交的繁荣恢弘,也直观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0.
赵敬鹏 《学海》2022,(6):210-216
“自说自画”堪称中国当代小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例如范小青在创作《赤脚医生万泉和》的过程中,绘制了“表述时间变化”的空间示意插图,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文学形式。这些插图绝非装饰或者附属品,而是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我家院子”的空间记忆激发小说创作,记忆的空间属性决定作家采用“立铺讲唱”的传统,并将医疗站的面积、位移线索与小说主旨结合起来。但作家个人记忆的介入,导致赤脚医生历史的文学书写存在诸多叙事矛盾与间性。这些间性遗留在小说与插图之间、特别是小说内部,一方面澄明万泉和无法自为地认识赤脚医生,另一方面又展现出后窑的集体力量,挟裹着万泉和不得不做赤脚医生的“非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1.
罗兵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42-142
《红楼梦》是我国叙事文学的经典著作。通过对贾宝玉诗文的研究,能够从侧面了解整部《红楼梦》的叙事风格,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红楼梦高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正沈约是南朝时期名动天下的学霸。史学方面,他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等一系列作品。文学方面,他在南朝"永明体"诗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的"四声八病"音韵学说,为后世近体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与沈约对书的迷恋是分不开的。沈约出生没多久,父亲因迎接孝武帝迟缓被杀,家道因此中落。沈约懂事后,母亲常常跟他提起父亲在世时家中的辉煌,说到动情处,常常眼角含泪。小沈约悄悄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  相似文献   

13.
《论语》作为从诘屈聱牙的《尚书》到平浅流畅的战国散体文学之间的一部代表作品,在散文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传承意义。诚然,《论语》编撰者的初衷并不是要把它作为文学作品来进行创作,其对后世的影响也主要不在文学方面,但不可否认,客观上《论语》具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文章从孔子的文艺美学观念、思想学识修养、授课教育需要、《论语》成书特点以及受众阅读心态等五方面对《论语》文学性的生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为浙东学者刘宗周与黄式三研究《论语》的力作。在《论语后案》中,黄式三采用了刘宗周、万斯大、全祖望的学术观点,展现了对浙东学派的继承和反思。比较《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在诠释经义方面,展示了从意义的理解到文本的还原之异趣。在学术思想方面,从《论语学案》的重心演变为《论语后案》之崇礼。在文学气象方面,则由《论语学案》的崇气象嬗变为《论语后案》的重考据。从《论语学案》到《论语后案》,一方面展现了《论语》研究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为研究浙东学派思想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维吾尔族古典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是继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瑰宝《十二木卡姆》搜集整理之后创作的首部歌剧,该剧的成功很重要原因在于剧中融入了大量的《十二木卡姆》达斯坦部分的音乐。在《艾里甫与赛乃姆》这部歌剧中,共有19个唱段直接来自《十二木卡姆》中的八套木卡姆。本文选取《乌孜哈勒木卡姆》为研究个案,从其旋律、音阶、节奏节拍、旋法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音乐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的创作特征,从而为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尤其是《十二木卡姆》以多种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伴随经世实学与朴学的发展,儒家诗学在清代得以重振,并成为清代诗学话语的重要一脉。沈德潜是清代儒家诗学的代表人物,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并以《诗经》为核心来建构其诗学体系。在诗歌溯源方面,将诗歌源头推溯至《诗经》;在诗歌体式方面,不仅就《诗经》体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将诸诗的文体渊源归于《诗经》;在诗歌技法方面,对比兴多有阐发,且要求诗人创作不仅要重视技法,更要重视温柔敦厚之诗教。  相似文献   

17.
郭昭第教授《中国抒情美学论要》立足非二非不二思维基础,围绕中国文学抒情之创作、文本和阅读传统,系统阐述和彰显了中国文学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阐释与反阐释平等不二的智慧美学精神,从艺术视域尤其是抒情视域建构了中国智慧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围绕《黄帝阴符经》进行注疏、诠解而形成的阴符学在南宋、金、元时期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道士群体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就《黄帝阴符经》的重要概念、命题和思想主旨进行了各方面诠释,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强调《黄帝阴符经》在涵化和整合传统道家哲学方面的作用,注重阴符学与丹道学的贯通,留心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理论的碰撞与融合,是当时道教阴符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图像学主要用于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画面中图像的意义、绘画作品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等。唐朝韩滉《五牛图》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备受世人关注。运用图像学的方法,从《五牛图》的画面中探寻韩滉的创作心境,分析韩滉《五牛图》反映的时代风貌、人文风俗及审美意境等,理解画面中更深层次的内容,体会作品中传达的时代思想。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奇"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学创造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中"奇"与"正"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文学创作或批评领域中应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文学创作问题。刘勰将老子对于奇正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于创作文章中,就形成了《文心雕龙》中"意空翻奇""执正驭奇""望今制奇""练风结奇"四个方面的创作"奇文"的观念,反映了刘勰作文的创作标准和创作观念。根据创作观念的变化,不但能够灵活地使用"奇"与"正"来分析变化的因素,而且还能用"奇"与"正"相互转化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