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明清私家园林设计风格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品质特点分析"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的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所具有的设计风格就像设计者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当游走于其间,就像品味自身品质特点。私家园林所具有的设计内涵,就是要学习的典范,待人细细揣摩。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建造的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拙政园中的多处景名都与天气有关,比如听雨轩、兰雪堂、待霜亭等,可见天气的变化是古人在园林造景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天气的观察与思考从上古神话时期便开始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淮南子》《齐民要术》《相雨书》等详细观察并记录季节与气象的著作。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密的关系,才使得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成了文人墨客笔下个人情感的诉说:月是相思月,云是故乡云。拙政园中许多景名就源于古代文人的经典名句,园中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和植物配置更是紧紧围绕着天气的变化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代入仕途失利却怀诗意的“士”阶层,从相地、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等角度分析苏州名园拙政园的造园魅力,分析这样一个理想居住环境背后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3.
豫园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山水意象与意境体现了力求顺乎自然之势的造园思想,舒展的空间形态,幽邃的山水景色,诗情画意的意境为其赢得了"东南名园冠"的美名。  相似文献   

4.
禄梦洋 《美与时代》2014,(12):17-17
白居易(772-864)营造的宅院为唐代文人私家园林的代表,白居易的园林营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重视选址,在置石、理水、植物方面有着独特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5.
正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可以说是当时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外在体现。这些清真寺建筑遗存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当前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运河流经区域在经济、文化上迅速发展。当时的大运河沿线城市成为穆斯林商人分布的重要区域,在运河沿岸修建了很多清真寺。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与唐宋时期创建的广州怀圣寺和泉州清净寺等有所不同,基本上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体现了中国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中国私家园林的大规模出现始于六朝(主要在东晋、南朝时期)。这一园林现象的勃兴是多利,原因造成的。而其中佛教信仰则与私家园林兴盛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佛教的盛行促使了私家园林的勃兴;另一方面,私家园林又促进了佛事活动更人规模的开展。这种佛教与私家园林的密切关联,还对六朝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导致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以佛对山水"的园林山水涛的形成。 一、佛教的盛行与私家园林的勃兴 佛教之所以能对私家园林的兴盛发生影响,主要在于佛学在义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阶段园林景观的发展,深受西方规整式园林以及现代景观理念的影响。众多的园林景观作品风格千篇一律,严重缺乏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面对当前严峻的时代背景,以拙政园为例,试图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之私家园林进行分析研究,剖析诗词和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在传统私家园林中的应用,探讨和归纳其造园的方法和理念,使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得到传承和创新,对提高现代景观文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州四大名园可谓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典范,其造园技艺巧夺天工,造园手法十分精湛,虽都是古典园林中的翘楚,却又各具特色,留园的空间关系处理得变幻莫测,沧浪亭借景巧妙,拙政园不同于传统私人宅院,更加深远旷达,而狮子林在置山处理上则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涵盖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园林,而在四大名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对四大名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的分析,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松、太、沪地区明清园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园墅营造的选址、规模、景象及造园观念进行相似性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退隐官宦多选择"市隐",而文人多隐居在村庄郊野;造园规模以大中型园为主;园墅的景色以水景与山水景园为主;营造园墅的主要目的是隐逸、自娱以及社交。  相似文献   

10.
正明清时期建筑的清真寺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又具有某些伊斯兰建筑的元素;既与中国的文庙、佛寺、道观等建筑不同,同时又有别于国外的清真寺,形成了独特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清真寺是清真寺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范式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也是中国穆斯林对世界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个贡献。根据现今所存的许多清真寺寺志和碑拓来看,我国大部分清真寺都始建于明代,清代则是发展的高峰期。明清时期的清真寺,在建筑形制、布局、装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主要框架,自商周文字记载至今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多以文人士大夫所居,三家思想对苏州园林的造园法则、设计理念的构成和完善有着必要性的作用。本文就以儒、道、佛思想为出发点,从苏州的私家园林入手,探讨传统文化礼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探寻隐于苏州园林造园法则中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2.
明清园林是我国古代园林的代表,明清园林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归田园居记》《山园记》两篇文章从选址相地、叠山理水、风格面貌、植物配置、作者地位及文人本身的差别等方面显示园主人造园的诸多不同,对进一步理解明代园林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13.
宁波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中心之一.宁式家具集雕刻、镶嵌、漆作、书画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极具地方特色.明清宁式床的选材、加工、成形到日常使用的一系列过程中都渗透了艺术与科技造物的融合.宁式床中美的实用性和科学的和谐性的结合是明清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古塔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多系明清时期所建。塔作为黔地重要的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长期以来未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对贵州现存古塔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整理,并分类分析,尝试对塔的类型、建筑形制及性质进行初步探讨。文章认为,贵州境内古塔主要以佛教塔林和文笔塔为主,尤以塔林数量最多。塔林的建造与明清时期贵州佛教兴盛、高僧的大量涌入有关,文笔塔则反映了明清时期造塔赞助者寄予此塔能够兴科举、文运佳、调风水的美好期望。  相似文献   

15.
泰国位于东南亚,泰国的园林艺术显示出典型的东南亚地区的特色。泰国的园林主要可分为人文风情园林景观和自然风情园林景观。人文风情的园林景观主要指城市园林和郊野园林;而自然风情园林景观主要指以度假村和酒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景观。这类私家园林景观主要是指对东南亚地区的自然景观加以改造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的场所。本文探讨的是泰国这一类以度假村为代表的私家园林景观的美学特征,以便为景观设计师们在此领域的实践提供一些灵感启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层次丰富、布局巧妙且造园手法多样,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关于明清园林的研究虽然已数不胜数,但大多数是对园林的整体布局、造景手法或植物、建筑的研究,鲜有关于明清北京园林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研究成果。对颐和园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布局进行提取和抽象,绘制代表性图式,探寻空间特点,总结设计规律,能够进一步明确明清北京园林如何从空间语汇、空间词法、空间句法三个层面构建明清北京园林空间的图式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吴海涛  金光 《学海》2002,3(3):143-145
明清时期 ,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 ,并不断得到发展。这些集市镇在商品流通中显示出各具特色的市场结构。本文主要从其市期、集期特色、集市镇上交易商品的种类特色和集市镇的规模特色三方面分析其结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建筑的清真寺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又具有某些伊斯兰建筑的元素;既与中国的文庙、佛寺、道观等建筑不同,同时又有别于国外的清真寺,形成了独特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清真寺是清真寺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范式相结合而发展出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也是中国穆斯林对世界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个贡献。根据现今所存的许多清真寺寺志和碑拓来看,我国大部分清真寺都始建于明代,清代则是发展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园冶》是我国造园史上最重要的园林专著。因其诞生年代较晚,又是唯一的一部造园技术专著,常被认为是中国明清园林的技术总结。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园冶》中许多观点具有前瞻性,对今天的设计仍具有指导作用。《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全文气韵贯通,辞藻华丽,不仅在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欣赏性。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规模宏大。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万法皆空”的哲学观念和追求“出世”的人生态度对园林形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园林形式出现了两次鲜明的变化。其一是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规模小巧的佛寺园林的出现;其二是唐、宋时期“摹仿自然”的、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的创建与盛行,并成为中国园林的主流形式。其审美特征是:小巧精致,自然而然,不对称、不规则,蕴含多种象征意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