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自传教士利玛窦向中国画界引进西画以来,以东西方美术交融为特征的新美术运动,结束了千年来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西画东渐到中西交融,使美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更加密切。从二高一陈到刘海粟、林风眠赴海外学习,中国传统美术逐步西化的倾向在近现代愈来愈严重。中西绘画正经历一个交流、融合与碰撞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习西方绘画,继承民族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绘画精髓。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一个流派林立的时代,人物画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上追晋唐,下师宋元,既继承了前代的风格样式,又基于自己的时代背景,形成了艳丽工致、细腻古雅、水墨淡彩等设色风格。同时随着"西画东渐"的影响,融入了西画用色技法,形成了"墨骨法"这一赋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基于明朝的建立、兴盛到衰亡三个阶段,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分析明代人物画设色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五、易佛补儒 如前所述,"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其焦点是两次中国本土自生学术系统与印、欧外来异质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会;但仔细考察晚明的"三教归一"思潮,它并不同于唐宋之际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4.
西画东渐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特别是明清之后,相较于旧时呈现出急速发展的趋势。明末清初,传教士携宗教画来华传教,民众第一次领略到西方绘画的神奇;清末民初,西洋绘画理论冲击了整个中国传统文人画坛,由此产生了"新"派与"旧"派的种种争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的"方黄之争"。同是西画东渐,"方黄之争"引发了中国画界对现状和未来的思考。由此可见,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不同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主动"与"非主动"反应对中国画改革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明朝末年,发生了近代史上东西方文化间大规模的交流和碰撞。圣画像、圣经插图等西方写实绘画以及西方绘画原理在中国的传播,使以具有明暗画法"绘画阴影"的写实样式为特征的、与中国本土的人物画呈现出巨大反差的宗教绘画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绘画的视觉经验,给中国人留下了体积感强、画得像、动态真的"望之如塑"的视觉经验,这种新的视觉经验也让当时的中国人开启了不同于原有状物造型方式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西画东渐"现象也由此发端。  相似文献   

6.
随着晚明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晚明士人通过"身-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审美感觉型塑着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晚明士人无论是饮食生活以个性化、联觉化、本色化为美的审美追求,还是服饰生活以艳丽化、复古化、新奇化为美的审美特征,抑或是家居生活既致力于营构一种极具文人品味的意境之美,又以其身体愉悦感为基础所形成的趣味时尚,皆是其精致的唯美文化的表征。士为风俗先的表率作用,导致此种唯美文化不断播散,进而掀起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其正可以与晚近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潮相互对话。在此意义上,探寻晚明中国唯美文化不仅意在展示晚明中国"人与文"觉醒的历程以及"何为美好生活"的实践可能、重视中国审美文化史;更是以"中国眼光,为人类目的",回应世界范围内因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兴起的生活审美化的主潮,以特殊性的中国审美文化资源来寻绎超克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7.
"自主性表达"是美术理论研究和发展中需要重点强调的问题。我国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存在显著问题,基于问题讨论构建"自主性表达"策略,对我国美术文化发展、推动美术理论探究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美术文化优势,分析我国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缺失原因,提出我国美术理论"自主性表达"策略,旨在真正重建本土文化家园,确立鲜明形象,构建中国本土的当代美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艺术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广大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正在受到挤压,生存环境也逐渐恶化并面临诸多困境。民众的思想不断开放,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被瓦解,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正日益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吞噬和同化,失去了原生性,它的活态传承势在必然,传承就必须创新,以创新促进文化生产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市场消费,以创新带动传统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成为当下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一、晚近"复古"思潮及其两种进路晚近十年,中国思想学术界,被一种复古思潮所包裹。本土的"国学"和西方的"古典思想",都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这股新千年以来的复古思潮并非凭空而降,它的迅猛兴  相似文献   

10.
中晚明学风日益弊陋,邹元标在晚明"救世"思潮语境中建构起富有实学精神和时代意识的心学功夫体系。它以心为体,以知行合一为致思维度,以修悟合一为实践向度,直指清谈务虚、不事践履的晚明学风,具有对治时弊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邹氏功夫论是对王学末流的拨乱反正和阳明学精神的回归,对于理解晚明心学衍化及后世对其不当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11.
西画东渐为当时自为发展的中国传统绘画打开了一扇窗户,对清康雍乾时期的院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以西方透视法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所谓"合中西二法"必然会被如陈枚这样的传统中国画家所抛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人画传统必将回归,以气韵、意境为旨趣的传统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依然会坚定地疏离、逃避西方"科学"的透视理论。  相似文献   

12.
救世与启蒙——晚明社会思潮析论马涛从16世纪到17世纪,即从明中叶到清初这一历史时期,随着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爆发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崛起,出现了一种批判现实、反省既往、立足救世改革的社会思潮。如何概括和评论这一社会思潮,学界已有不少观点。本文拟对这一思潮的定名、理论渊源和历史地位,再谈些不同意见。一对这一社会思潮,学术界有的主张叫做资产阶级的早期启蒙思潮;有的主张叫做地主阶级的自我批判总结思潮;也有的主张叫做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还有的主张叫做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等等。这些提法和…  相似文献   

13.
在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历史背景下,出于更加深广地发扬本土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需要,上海涌现了大量研究艺术的组织即美术社团。上海美专作为当时新美术教育的新兴之地,为许多美术社团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和人员基础,不仅上海美专的教学人员和社团人员是互动的,其学术思想和美术思潮也是互相影响的。民国时期影响力较大,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社团"天马会"正是由上海美专的教务人员成立的,所以文章以"天马会"美术社团为例,通过分析其成立背景和主要的美术活动等,来探讨上海美专与民国时期美术社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开篇以富有激情的笔调描述道:“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晚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嵇文甫,第1页)的确,晚明是中国文化的变革时代,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潮面临一次深刻的转型。伴随着专制政治危机的深化、商品市场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崛起,知识阶层的批判精…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一些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带着西学典籍进入中国,刺激了晚明中国会通中西学术思潮的产生和中西学者大量独撰、或合作的著、译作品的产生。汉语天主教文献的激增促使对其进行整理和编目的工作产生,直至今天,这些工作都还未停止。对汉语天主教文献目录编纂史的梳理和研究,将会有助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和宗教文化史的研究。本文以纵向的自晚明至今、横向的综合目录和专题目录两种类型的书目为立体纲目,考察了这些书目对天主教文献的著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编纂汉语天主教文献总目录面临的一些困难及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考辨"西学"原型、追寻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立说,运用概念辨析与历史重构相结合的哲学史方法,分析论证了晚明新起的学术思潮,及"预流"于其中的"少数创造者"士大夫与传教士群体之学术旨趣及其"近代"意义.认为:晚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输入的"西学"原型,是以"天学"为核心的亦宗教亦哲学、亦政治、亦科技的复合体;以李贽、焦竑为代表的"三教归一"论和以徐光启、王徵为代表的"中西会通"论,这两股学术思潮共同导致了晚明王朝的理论危机;利玛窦立足于"天学"的宗教立场,徐光启立足于"理学"之哲学立场,共同确立了"易佛补儒"的"中国式"传教总策略,利本想依此进入中国士大夫上层社会以传播福音,徐本想依此恢复"朱学正脉",以挽救王学末流丧失儒家经学支柱之危机,结果却因意想不到的宗教角色向学术角色的转换,造成了千载难逢的"中西会通"之历史机遇,出现了"会通中西"之大量科技成果.<畏天爱人极论>是泾阳王徵的哲学创作,它是以"理学"会通"天学"的神哲学范例,其价值不在科技著作之下.  相似文献   

17.
蒋宁 《中国宗教》2023,(1):78-79
<正>心学的流行助推晚明时期“三教汇通”的文化趋势走向高潮,并影响了园林艺术的创新和繁荣。无论是从造园背景、造园手法还是景观题名等方面来看,泰州日涉园都是晚明文人园林中受“三教汇通”思潮深刻影响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宋应星的科学思想的形成和晚明贬抑程朱道学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构成晚明贬抑程朱道学的社会思潮的四股力量的批判思想在宋应星的思想中都有反映。宋应星的科学思想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知识的基础。宋应星的科学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所固有的长处和局限。从这点看,可以将宋应星看作中国传统科学最后一个杰出代表。和徐光启相比较,他们两人代表了在社会对传统文化反思过程中,寻找社会文化新的出路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动向。  相似文献   

19.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是极具本土地域风格特色和民族民间风采神韵的藏族石刻文化的特殊形式.它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藏传佛教美术和民间民俗美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审美意义和神圣而独特的宗教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0.
晚明汉语西学文本《修身西学》的第十卷第四章《论义德功务》脱胎于17世纪耶稣会神学家莱修斯的《论正义》一书。中西融合之后的义德,一方面体现在契约双方应遵守自愿、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肯定并保障契约双方的合宜之利。而"义德"在儒学体系中,除道义之外,常被用于警惕和对抗"利"的存在。在晚明民间契约已形成常例的状况下,未见儒学之"义"对契约进行系统规范的阐释。儒学在以道德指导经济活动这一现实层面的缺席,为西方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同时,西方伦理学中的"正义"东渐也更新了儒学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