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繁仁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学研究,视角遍及美学领域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美学基础理论、西方美学史、审美教育、文艺美学和生态美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繁仁先生在国内美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讲,曾繁仁是中国文艺美学的开创者;对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则是其力求使中国美学走出困境、求得突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新体系的有益尝试。曾繁仁先生的学术研究体现了深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诗性魅力,他致力于在审美批判中实现审美救赎,以人审美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作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达到了极高的治学境界。在多年的美学探索中,曾繁仁先生形成了严谨不苟与纵横捭阖、哲学思索与现实关怀、学理探究与实践追求、历史反思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治学风格。曾繁仁先生成一家之言,在中国美学界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王世德先生的三卷本《王世德美学研究精选》是他治学60余年,主事美学,笔耕不辍的结晶,共收录了王世德先生的美学文章100余篇,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发现了诸多新材料,运用了诸多新方法。其中,既有对文艺与生活的感性领悟,又有美学理论的深度挖掘与话语重构。在这些文章中,《我现在的新美学观》《论诗意与新的美学》《论休闲与诗意的审美境界》《审美感“五度”论》等,集中反映了他在美学研究上的独到思考,新见迭出,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学者在文艺理论研究领域里的独特贡献,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则深深根植于整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中。这门学科充分反映了新时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趋势,揭示了文学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日益为学界所接受。对文艺美学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论析,对文艺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程相占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国诗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与生态批评等。近年来,他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是生态美学研究。综观他多年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不论他从事哪个领域,都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即强烈的学科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话语创造。也正是由此,程相占教授在从事生态美学研究时,才不断突出生态美学的学科特性,并且在深入阐述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环境美学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程相占教授为生态美学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概念,比如,生态审美、生生本体、文弊、生态智慧C和生态实在论等。在程相占教授的努力下,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其中,他的3份相关论著已被写入美国《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环境美学"辞条。  相似文献   

5.
童庆炳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在美学本质论研究方面,他刷新了"美在关系"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赋予新的内涵;在心理美学研究方面,他更新了理论视野和方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审美心理机制为基本框架,开辟了中国心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审美体验论、审美知觉论、心理美学与古典文学的互动阐释、矛盾分析与中介思维的方法论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他以他的美学研究确立了一种质朴晓畅的诗性文风。"美学的童庆炳"以其诗性的美学、诗性的体验、诗性的文风、诗性的人格为我们的时代昭示了一个诗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唐代道教重玄学派的重要代表成玄英、李荣以重玄思想注解老、庄,其论著中包含大量的文艺美学思想片断。本文从审美心态、言意之辨和文质观三个方面对二者散见的文艺美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重玄美学借助"空"观,发展了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推进了言意问题,丰富和补充了儒家的"善-美"文质观,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9.
邓承奇先生是一位勤奋的学者,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文艺美学方面的探索,已有数种著作问世。出于对孔子的敬慕之情,更出于对儒家美学的深刻理解,几经寒暑,又完成了专著《孔子与中国美学》(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这是孔子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孔子是一位文化巨人,他的思想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重要方面。他对中国文化既深、且远、又广的影响,有目共睹。在世界范围内,孔子思想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民族认识,接受;可以预测,在未来,他的思想将随时代的推移而日渐发扬光大,继承这一笔丰厚的财富,将不仅仅是某一民族、某一…  相似文献   

10.
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2 0 0 1年 5月 1 0日 - 1 2日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济南联合举办了“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与会代表畅所欲言 ,积极争鸣 ,展现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与会代表们回顾了 2 0年来文艺美学的发展道路。王杰认为 ,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实现了两个转折 ,一是从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折 ,二是从本质主义美学向非本质主义美学的转折。与会代表主要对以下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一、关于文艺美学的学科性…  相似文献   

11.
彭立勋教授是我国新时期审美经验研究领域代表性美学家之一,他提出更新审美经验研究思维方式、创新审美经验研究理论框架、建构审美学完整学科体系、推动中西审美学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等学术观点,对审美学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审美经验特殊心理结构方式和发生机制、西方审美学发展演变和评价、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特点和创造性转化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独特见解,为审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构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艺美学的两个教条,即"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的自主性",是导致当代艺术衰落的理论根源。其中的审美经验论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艺术的自主性则导致了艺术品拜物教,这两点都通向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当代资本主义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动力,把艺术的要素引入生产领域,将艺术的魅力灌注于工业品的生产中,使工业资本主义变成了"审美资本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艺术的衰落宣告了近代文艺美学的失败,同时也预示了美学获得新生的理论契机,这就是:艺术之原初本质的先验重建如何可能?这一课题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美学的新平台上展开。  相似文献   

13.
近日拜读邓绍秋先生的新著《道神生态美学智慧》(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深受启迪。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审美关系及人自身动态平衡的美学学科。邓先生将生态美学与道神美学思想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见邓先生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具有探索创新精  相似文献   

14.
广告美学是广告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对于广告美学的研究,国内方面将美纳入实践活动领域予以考察,抓住广告及广告审美的行为性、行为关联性和互动性;在国外,则将广告美学当成商品美学或营销美学来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商品、人与商品的关系,尤其是人对商品的审美关系,提高广告的美学功能,使广告在沟通产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美学的一般特征,包括"程式性""线的审美""留白""以形写神""意境"等传统美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张光宇先生所说的"在其中质之"表现的是民族艺术的内在规律。"中国学派"动画和其他艺术领域对民族风格进行了实践探索,而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可以分为从表层的造型语言到深层的美学思想等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7.
岳友熙 《管子学刊》2006,(4):104-108
“刚美”是张玉能先生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气”的历史渊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自从“气”取得美学上的主体意义之始,就已经显示出一种标举阳刚之美的审美倾向,或者说,阳刚就成为“气”范畴的美学特征;从而证明了“气”范畴充满了刚美的特质,具有丰富的刚美意蕴,因此它属于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19.
1986年5月上旬,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在莆田召开第五次年会,着重讨论了中西美学史上的文艺美学问题。与会同志普遍感到,文艺美学既可作理论上的探讨,也可作历史上的研究。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家,或就文艺某个门类为研究对象上升到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或干脆称美学应为“艺术哲学”(黑格尔)。把西方美学传入中国的王国维,也用美学观点研究《红楼梦》、古典诗词和戏曲;朱光潜在这方面的力作是《诗论》。总结研究中西美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20.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03,854(4):31-34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心之虚矣,纯白自生”表现了对虚静的审美心境的重视,“乐饵非久”的文艺观也反映出道教尚恬淡的美学趣味、而从其神仙传记中体现出的道教生-美观与善-美观的结合,不仅具有鲜明的宗教伦理美学的特点,同时也是十分值得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