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化融合"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最大特色。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生动展现了从丝绸之路传入的古印度、中亚等不同文明的艺术元素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北魏太严五年(439),北魏灭北凉,迁3万多北凉国人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沙门佛事俱东"。来自凉州的僧人昙曜后来担任北魏最高的僧官——"沙门统",并于北魏和平元年至  相似文献   

2.
正从早期"昙曜五窟"的印度服饰为主,到中晚期的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式服饰,云冈石窟佛教造像服饰的演变,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反映了当时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一云冈石窟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从北魏文成帝(440-456)复兴佛教开始,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止,开凿时间历经近70年之久。云冈石窟艺术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饰精美,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代,地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其佛教艺术对我国石窟佛教造像有过直接影响,也影响到日本佛教的传入。石空寺石窟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是唐代以前开凿的石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皆备,西域、中亚、非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宁夏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4.
飞天艺术属于佛教造型艺术。由于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审美意识等诸方面的影响,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飞天形象呈现多样化特点。北魏是中国佛教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佛教造像成就最高的历史时期之一,其飞天艺术承前启后,在中国佛教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云冈石窟的主持者,北魏沙门统昙曜不仅将西来文化融于石窟之中,更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佛教的发展状况将其所倡导的佛经教义表现于石窟之中。由此可见,昙曜译经与石窟营造相得益彰,分别是北魏佛教文字与实物的记录。北魏和平元年(460),高僧昙曜秉承圣命,于距平城16公里处的武州山开凿石窟,石窟依山雕凿,现存大小窟龛254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作为皇家石窟的主持者,昙曜对云冈石窟的雕刻内容、造像风格以及石窟的开凿理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受朝代更迭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原风格的过渡,完成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并奠定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北朝是指从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快速发展。尽管时间跨度只有150多年,但是由于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雕像艺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云冈石窟造像是在汉代造像基础上吸收印度艺术各流派而产生的新艺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艺术,必须溯其渊源,了解古代印度、犍陀罗、秣菟罗、摩揭陀等佛教艺术。从佛教艺术入手,研究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北魏都城平城的研究,还可以了解皇权对云冈石窟雕刻的影响。云冈石窟中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精美绝伦的雕刻,正是体现了佛教艺术对石窟创作的影响,其中庄严宏伟的佛教造像、技艺精湛的石刻及其所传达的佛教故事,都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8.
谈我国佛教石窟迦叶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普遍关注,但因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我国石窟迦叶造像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按照历史的顺序对我国佛教石窟现存迦叶造像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梳理,扼要分析其在两千多年佛教造像中保持一定程式的同时逐渐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并合理得出佛教造像普遍遵循象征主义和圣事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起源于印度的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在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形式、造像题材呈现出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石窟造像由最初的单一题材发展为多种题材、多种类型的组合形式。石窟寺艺术在唐代达到顶峰,五代宋元开始减弱,明清至民国逐渐衰退乃至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敦煌造像是用心灵辉映民族情结;云冈造像是对生命、对理想以气势讴歌;龙门奉先寺造像则是对人格与真实性情的刻划。这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三大石窟造像艺术千古永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姜文 《美与时代》2014,(2):87-87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开凿都始与北魏时期,它们是中国四大石窟里的两个著名石窟,云冈石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13.
麦积山石窟在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初十六国的后秦、西秦时期,开始创建并有作品保存下来。它是佛教艺术从西域大举东进的产物,其雕塑造像与中国众多石窟佛教造像不同的是,以泥塑或石胎泥塑著称于世,各个石窟的造像艺术不仅因朝代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且有鲜明的地方艺术流派以及作者个人的风格特色,形成了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马渡乡摩崖造像历经千年风雨洗礼,造像、石刻损坏严重。其部分龛像造型饱满,人物服饰雕刻精美,多以线面结合为主,人物形象生动、丰富,手法细致洗练,主要采用浅浮雕和线刻的雕刻方式,有着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成就了石窟造像的丰富多彩,人性化的世俗观、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是唐时期石窟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些石窟艺术是研究巴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巴渝地区一千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对当代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崔峰 《中国宗教》2022,(11):76-77
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历代石窟承载着我国佛教发展的深厚历史,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的早期石窟,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在造像和壁画方面体现出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样式风格;隋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更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6.
石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秦汉之前它就产生。随着佛教的传入,它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佛教的造像、建寺和开凿的石窟等方面。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的石窟造像,就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石雕佛像。唐代是五台山石雕艺术的顶峰,著名的南禅寺的千佛石塔就是唐代五台山石雕艺术的代表作。现在五台山保存最多的是民国年间的石雕。其中,佑国寺、龙泉寺、尊胜寺和普化寺的石雕就相当可观。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象逼真,技术娴熟,有的满可与唐代石雕相媲美。现将普化寺的几幅石雕公诸于世,以引起人们对五台山石雕艺术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北魏时期,山西佛寺林立、僧众云集、石窟造像绝然超群,是当时佛教发展最兴盛的区域之一,在中国及山西佛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山西佛教文化圈中,最为引人注目者,恐怕莫过于五台山佛教建筑群和大同云冈石窟造像。这一对佛教艺术姐妹,不仅都诞生在山西北部,而且其建造年代都肇始于北魏王朝,二者共同构建了山西古老的人文景观。本文仅就云冈石窟文化作一简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云冈石窟位于“塞上名城”山西省大同市的西郊武州山(又作武州塞)南麓,武州川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佛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  相似文献   

20.
正昙曜五窟的开凿,始于和平元年(460),是北魏文成帝实施佛教复兴政策的产物,处在不同艺术风格相互交融的历史十字路口,造像具有较明显的犍陀罗风格,与此同时,呼之欲出的是佛教艺术中国化时代的到来。云冈石窟第16至20窟是最早被开凿的石窟,主尊都是十五米上下的雄浑巨像,在云冈石窟中最为雄伟。因由北魏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故而也常称其为"昙曜五窟"。昙曜五窟的开凿始于和平元年(460),是北魏文成帝实施佛教复兴政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