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的刺绣可以说是最具普及性及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既有生活的实用一面,又有艺术性和多种材料运用变化的一面,集细致、粗犷、单纯、复杂于一体。但是陕西刺绣既不属于"四大名绣",也没有发掘出它更多的魅力。当今它的市场价值如何?哪些方面有待开发?这都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刺绣与绘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直接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吴地刺绣历经朝代更替,在文人画风影响下不断推动着技艺针法、绣稿、题材的演进,形成了不同的刺绣风格。在宋代以来"崇文抑武"的社会大环境下,吴地富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文化土壤使得文人汇聚、画派纷呈,出现了"画绣"并开拓了欣赏品与日用品平行发展的状况,至明代时,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风格特征。可见,文人画风对吴地刺绣形成自身风格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4.
正苏绣为中国四大刺绣之一,而扬州刺绣作为苏绣的代表刺绣,从古至今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与苏州以假乱真的"乱针绣"相比,它们的技法本属同一门类,但由于扬州历史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的熏陶使得刺绣大师和扬州民众都对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甚为喜欢,进而导致了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差异。苏绣的题材常为金鱼、小猫等色彩鲜艳、外形可爱、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入绣,装饰性极强,这与苏州经济发达、人民追求一种富  相似文献   

5.
吴地刺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吴地浓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地在明清以后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一时文人咸集,文风斐然,这样的氛围和环境影响着吴地的生活方式。刺绣是吴地女子的必修课,文人书画对吴地刺绣风格的形成意义深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人画风刺激着吴地刺绣的题材及技法演进,推动着吴地刺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多年的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奢侈品市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证明,当今社会具有传统元素的奢侈品,很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尤其是"刺绣"服装、鞋帽和包包等实用产品。由此可见,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手工刺绣元素运用到现代时尚品牌产品的设计,创造高端产品进行品牌化推广是完全可行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宫廷杭绣的传承发展培养继承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效益。  相似文献   

7.
刺绣艺术是以针和线为媒介,把人们的装饰意念添加在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刺绣艺术是传统刺绣艺术的延续,具有更加丰富的造型形式,多种材料与刺绣工艺相结合,既有审美价值又不失实用价值。现代刺绣艺术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审美意识、表现形式、材料工艺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绣画由中国刺绣与中国文人书画相结合而产生,由此形成的绣画文化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韩希孟、沈寿两位刺绣大师的刺绣生涯探寻促使中国绣画文化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对研究中国刺绣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瑶族刺绣"是粤北乳源县过山瑶地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展现了瑶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生产的冲击,瑶族传统服饰逐步汉化,瑶族刺绣文化也处于濒危失传的边缘。以乳源过山瑶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为先导,挖掘瑶绣艺术遗产丰富的文化历史性传承特征,拓展民族艺术文化内涵的研究领域,寻找有效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促进连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鹍 《美与时代》2013,(8):33-35
刺绣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界的一大瑰宝。传统刺绣工艺在现代被发扬光大的同时,也得到了创新,上世纪20年代末发源于常州的"乱针绣"工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将西洋绘画和中国刺绣融为一体,打破常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法,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名为"乱",实则乱而不杂,密而不堆,将画理和绣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其针法活泼、线条  相似文献   

11.
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现代首饰设计借鉴学习。通过分析刺绣进入首饰设计中的可能性和优势,围绕刺绣与多材质混搭结合、用金属工艺模仿刺绣技法,以及刺绣理念的引入等方面,将刺绣运用于首饰设计中,结合这些设想加以实践,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陕西鄠邑农民画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备受瞩目和关注。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背景下,陕西鄠邑农民画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文章从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陕西鄠邑农民画的发展前景做了简要分析,并从乡村振兴、形象展现和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分析了鄠邑农民画的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界首刺绣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既兼具苏绣的精细雅洁和湘绣的豪放浓郁,又具有粤绣的繁而不乱和蜀绣的丰富变化,是江淮大地民间艺术的代表。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营造充满本土特色与人文性特征的室内空间,可谓目前设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梳理界首刺绣的艺术特色,分析其生存现状以及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室内设计中的空间界面设计、软装设计、家具及陈设用品设计三个方面展开,探究界首刺绣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为界首刺绣艺术的活态发展和丰富现代室内设计的语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天主教最早传入陕西境内是在明代末年,"泰西两教之播布关内,始自明末清初"。据史籍记载,比较确切的标志应是陕西泾阳县鲁桥镇尖担王家堡人王徵于1625年(天启五年)邀请法籍传教士金尼阁来陕开教,并于1628年(天启八年)建立陕西境内第一座天主堂——"崇一堂"。  相似文献   

15.
手工刺绣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注重其技艺的传承。电脑刺绣机的出现对于传统手工刺绣来说是创新,但也使手绣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与传统手绣相比,机器刺绣可以称得上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可替代多数人工刺绣。手工刺绣与电脑机绣在针法和最终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分析对比它们二者之间的差异,为两者并存与发展的可能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南京博物院藏刺绣《耶稣像》,高54.8厘米,宽39.4厘米,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巴拿马世博会)上曾荣获"卓绝大奖"。  相似文献   

17.
舅娘有一手绝活——刺绣。舅娘和大舅的结合就是从一只精美的绣球开始的。舅娘的刺绣手艺是她母亲传给她的。多年来,老家那一片只要提起旧州镇的韦刺绣,没有谁不竖起大拇指连连赞叹。  相似文献   

18.
刺绣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湘绣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今天看到的湘绣不外乎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原生态的民间刺绣,这主要是指仍以原生态的形式存留在偏远、落后的乡村民间生活中的那一类刺绣;二是市场形态的湘绣,从原生态的民间刺绣中孕育而生,以市场为目的的那一类刺绣.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湘绣艺术.原生态的民间刺绣是湘绣的母体,也是其蝉蜕变革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9.
乱针绣是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刺绣工艺美术界的一个创新品种。因其针法独特,视觉表现力强而赢得世人青睐。"画绣一体"和"乱针技法"是构成乱针绣的两个要素,也是识别乱针绣是艺术创作还是工艺制作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20.
许崇岫 《管子学刊》2007,(4):123-126
鲁绣,作为山东著名的传统刺绣,是我国刺绣工艺史上记载最早的品种之一。其演变过程历史悠久,遍布广泛。本文通过对鲁绣发展演变的研究,来进一步加强鲁绣作为传统的刺绣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一些对鲁绣艺术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