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Hearland宽恕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出现显著差异。(2)大学生宽恕心理略高于中等水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呈正相关,女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相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99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性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探讨其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其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时间管理倾向不同因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感平衡,同时也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其消极情感。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及情绪觉察能力的关系,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情绪调查问卷以及大五人格问卷,对南京市五所高校的277名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1)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高于全国常模;(2)女生的情绪觉察能力显著高于男生;(3)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外倾性、宜人性、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4)人格五因子中的开放性与觉察他人及觉察总分存在正相关;(5)神经质、宜人性、严谨性、年级、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效果。因此,我们要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以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初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内在联系。采用了Rosenberg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简称SES),付丽丽(2010)编制的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问卷和龚艺华(2002)参考父母教养方式结构的理论构想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济南市历下区某所中学的165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调查数据用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初中生总体的自尊处于中上等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初一和初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年级差异。(2)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都不显著(3)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专制型、信任鼓励型、忽视型、溺爱型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在年级上,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在专制型与忽视型维度都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在专制型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4)学习主观幸福感、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型父母教养方式、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维度间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尊水平与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维度间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5)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对学习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6)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主观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过程中,自尊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大学生自我同情量表对普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206名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2)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不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但通过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自我同情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采用量表法以 3 1 4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评估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检验表明 ,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而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 ,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 ;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 ,不同的社会支持指标的预测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武汉七所高校319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400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他们的依恋回避维度、消极情感高于一般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大学生;2)依恋、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依恋焦虑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社会支持后下降。结论:社会支持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依恋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男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估,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效应值为-0.083,95%置信区间为-0.183-0.018,总体而言男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样本量、地域、文章发表的年代、研究采用的量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应值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手机依赖量表、社交焦虑量表(IAS)和Campbell幸福感量表对江苏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98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交焦虑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社交焦虑在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由此可见,手机依赖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而且也能够通过导致社交焦虑进一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了生活事件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生活事件(校区搬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一般焦虑心理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2)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现实性焦虑和轻度焦虑之间差异显著;焦虑心理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之间呈现显著差异,而在民族、家庭所在地之间差异不显著。(3)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性方面普遍在中等水平以上,而且差异不显著;心理适应性得分在性别、年级、民族、家庭所在地和专业之间差异是不显著的。(4)民族院校大学生焦虑心理和心理适应性具有负相关,且这一相关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大五人格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SPSS16.0中采用积差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大五人格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多数相关达到显著。②神经质和宜人性能有效预测积极情感,其它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果不明显。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使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3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对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结果表明:(1)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信、效度较好;(2)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差异,男大学生环境疏离感高于女大学生;(3)科大学生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显高于理科大学生;(4)主观幸福感与疏离感各维度均呈显负相关;(5)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可以作为有效预防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顽强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心理顽强性量表和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①初中生心理顽强性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②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整体不显著,但女生的情绪体验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同时还存在在年级差异。③初中生的责任感和自控感越高,就有越正向的自我感知和情绪体验。结论:心理顽强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杭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和特点,探讨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生活造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杭州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分析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和大学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手机依赖对于学业拖延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要有效的干预方案,及时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经济信心问卷、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贝克焦虑和抑郁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经济信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生涯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经济信心与生涯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生涯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抑郁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经济信心对其主观幸福感和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在经济信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在经济信心和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此外,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传递了经济信心对焦虑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文化效应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标宾  郑雪 《心理科学》2007,30(6):1337-1341
采用《国际大学调查》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1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文章考察了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分析了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国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般和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水平均存在差异;(2)大学生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和一般生活满意度在个体水平上的相关比在国家水平上的相关低;(3)在个体和国家水平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不同。结论:文化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选取石家庄市两所大学24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处于健康水平;大学生大五人格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不显著。3.农村被试的和善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城市被试的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与大五人格的除和善性以外的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总体上来说外向性、和善性和严谨自律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和善性、外向性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主要而稳定的预测因素,其中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外向性和和善性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性别差异;(2)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多血质者主观幸福感最高,抑郁质者最低;(3)四种人格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有随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神经质、外向性和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力;但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以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为中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3587名初中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测量法,考察了初中生偶像崇拜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及其与生活目标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究了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女生的偶像崇拜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且偶像崇拜高水平组中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偶像崇拜低水平组中则相反;初一与初二年级间偶像崇拜的水平及在不同水平上的人数分布均无显著差异。(2)外在生活目标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偶像崇拜水平,其中性别起调节作用,外在生活目标对女生偶像崇拜水平的影响大于男生。(3)性别对偶像崇拜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上也具有调节作用,即偶像崇拜水平负向预测初中女生的主观幸福感,对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107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技术冲突、疲惫感及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技术冲突、疲惫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三者与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相关;(2)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3)技术冲突和疲惫感分别在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单独中介作用,并且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还能通过技术冲突-疲惫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问题性社交媒介使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对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媒介、对其进行心理社会适应服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