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性否定”的哲学观念出发 ,对审美者与审美“者”、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审美体验与庄禅体验的区别 ,做了深入阐释 ,并对认识论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批判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学界将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和庄禅体验相混淆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音乐审美体验,是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对音乐美的品味和体验。而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审美活动,其基本意义就在于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因此,不断更深刻地获得较高层次的音乐审美体验,应是我们在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中,为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美,增进我们的现实生活美,去努力实现的一个方面。首先,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即它是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自身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审美体验只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获得发展,通过审美想像得以深化。在这之中,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  相似文献   

3.
量是否具有层次性呢?在现行的哲学理论中,量是作为与质相对立的范畴来认识和定义的,它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例如,新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是这样定义的:“量是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是事物可以由数和形来表示的规定性。”可是在现代数学研究对象的概括中,却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本文尝试从理论和数学实践方面,论述量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生命美学必然面对一个美将如何实现的问题。审美体验是实现美的中介。在生命美学中审美体验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弄清楚体验(审美体验)在生命美学中的地位、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设计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引发了关于设计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层面的探讨,但设计的审美维度未曾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传统美学中,在观察者模式基础上的艺术体验代表了美学体验的范式,即美学是与艺术相关的,而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是缺失的;另一方面,设计与艺术的区别似乎在于设计更多具有功能性,这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设计的审美维度的显现。对设计的审美维度的挖掘凸显了日常审美的意义: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和熟悉之物的价值;二是扩展了美学的类型与理解,即审美要在对象与行动的结合中才能实现;三是对与人的生活相疏离的传统美学范式进行了批判。日常审美开启了审美体验的新方向,以身体为视角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揭示审美认知、身体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促进对设计、美学等相关问题的原初性理解。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常谈到的所谓体验的东西是在回忆中建立起来的,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体验过程。审美体验是指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构成一种已经形成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艺术审美体验是有一个意义上或观念上的统一体,是一种带有界限的审美对象。在自然的艺术体验中观察者没有使用操纵或设计如何操纵自然,他有审美性,但不同于艺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层次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主体层次性划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道德层次性研究的内在呼唤。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应针对不同的道德主体各有侧重,并针对不同的道德主体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论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道德是近年来颇受佛教学界和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佛教道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层次性。佛教道德涵盖了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等多个层面 ,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境遇下人们的需求。第一 ,佛教道德的功利论建立在善恶报应论基础上 ,为民间大众所乐意遵循。第二 ,佛教道德的义务论以佛教道德规范和戒律为核心 ,分为肯定性规则与否定性规则两种。第三 ,佛教道德的德性论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上 ,以改善人的道德本性、提高人生境界为目的 ,是解脱成佛的根本出路。科学把握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佛教道德的独特品格 ,而且对当代的道德建设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产品设计领域的消费者审美体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消费者从产品设计上获得的审美体验会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感知和购买.审美体验的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科学研究、信息处理模型和情感反应过程三部分.具体图形与结构元素、一般化的设计要素、个体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设计的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会进一步通过溢出效应、感染效应和对比效应等方式影响产品性能感知、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未来研究应解决已有研究结果间的矛盾并继续探索美学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论医学目的的层次性与吗啡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医学目的的层次性与吗啡的使用浙江医科大学(杭州310031)郭永松胡斯隆张国芳一临床医务人员对吗啡常常有着复杂的心态,一方面,面对患有剧烈疼痛的病人(如癌症晚期的剧痛),使用吗啡可能是最好的办法;另一方面,又要担心由于使用吗啡,可能给病人带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12.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关键决定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这两者之间一旦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就显得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都对音乐与人的情感内在联系性进行了关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客观性,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体现出对“道”的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虽然极力主张礼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对乐的论述中,也肯定了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审美,即美感的产生与体验。音乐的美与人类的健康到底有何关系?患者在音乐治疗中体验到美的感受又是如何影响音乐治疗的进程呢?音乐与人类的生存有没有关系?作为音乐治疗师,如何透过案例来理解这些问题,又如何通过与其他音乐应用类学科的结合来共同探讨?本文将尝试通过两个音乐治疗的案例,从以下两个角度浅析心得。  相似文献   

15.
审美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之一,它在实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经过巫术礼仪的洗礼,伴随着人化的进程,逐渐剥离为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精神需求。在批判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审美需要是一种情感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对形式自由观照、获得审美愉悦的需要。因而审美价值必然摒除了实用功利的直接目的,具有无私观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探讨的唯一问题是:美的欣赏是否遵循了普遍的类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些类型有着怎样的内涵。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审美的前文化根基与深层的跨文化维度,不仅说明了,为何同样的审美偏好模式可以在迥然各异的文化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指出,某个文化的成员如何能欣赏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美学成就。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应当摒弃自身的文化主义偏见并正视普遍的审美维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可分为生理层面、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面各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意识.人的审美境界不断地从低级的生理快感提升为情感层面的愉悦.天人合一式的精神层面的大美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一般的虚无主义,审美虚无主义(又称诗性虚无主义)不仅渴望虚无,还渴望创造性的存在。审美虚无主义发端于中世纪末期的唯名论,经由笛卡尔、康德、萨德、费希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和黑格尔等,完成于施蒂纳。施蒂纳没有意识到审美虚无主义的消极后果,即无意义感的泛滥,而尼采的艺术家哲学虽然意识到这种消极后果,却无法有效避免。审美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渴望抽象而虚幻的自由,最终陷入自由与意义的两难。从现实的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是走出审美虚无主义困境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抽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审美抽象”的立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有没有抽象的思维形式如果有,它是一种什么样态它与逻辑思维的抽象有什么不同它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又是如何的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我看来,审美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抽象的思维方式的,但它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抽象,而是一种有着特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情感     
一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它虽然是主观的形态,但不是主观自生的,有其特定的主客体关系及因果制约性质。情感是主体自我因受对象刺激而触发产生的生理唤醒状态和感受—评价性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