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来信     
净慧法师: 我是一个《法音》期刊的忠实读者,见到贵刊92年12期中演翔写的一篇《古今寺院与搞活经济》(以后简称古今)文章中主张寺院应该搞活多创收入,认为僧人经商是符合佛所提倡的“五明兼学”,是在弘扬佛法,又以海内外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寺院经商办厂——作为成功经验向读者介绍。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我认为《法音》期刊是弘扬佛法的一个有力工具,它是指导广大佛教徒启迪智慧、净化人生,但《古今》  相似文献   

2.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3.
缘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讲“缘分”,我和“两社”就缘分很深,情有独钟。记得十年前“两社”创办之际,正是我正式调任湖南省宗教局局长、走上宗教工作岗位之时。从那时起,“两社”出版的书籍、杂志就成为我每天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伴随自己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宗教》从季刊、双月刊到  相似文献   

4.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第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更以如火如荼的热情,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添了几笔浓浓的暖色。然而,在这涌动的万丈红尘中,却有一股清泉在汩汩流动,给人们送去爽意。 7月18日晚8时,北京“首都宾馆”内的一场聚会别开生面。《佛教文化》期刊社的全体同仁和部分读者朋友,充满喜悦地等待着。不一会儿,台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编辑先生: 不久前,我到朋友家去玩,惊喜地发现一个“新世界”——《心理世界》。 原以为《心理世界》刊登的是令人生厌的大块理论文章,可是打开《心理世界》一看,却发现这“世界”是那样的生动活泼、精彩纷呈,文章易读易懂且妙趣横生,确实做到了“寓教于乐”,使读者愉快地接受“心理”上的指导,获得“心理学”上的各种知识。 如今报刊如林,《心理世界》为广大读者又开辟了一个魅力无穷的“新世界”,读者一定会爱上这个“世界”的。不过,我觉得  相似文献   

6.
说烦恼     
君冈 《佛教文化》2011,(1):126-127
甲:请问,你在这里转来转去,想去哪儿呀? 乙:我想去<佛教文化>期刊社,听说那里有一个部门,可以解人烦恼,扫人心地. 丙:噢!我们是一路,我也是为这个来的. 甲:这就是期刊社,我们是准备设一个栏目解答现代人群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用问答方式来为读者解烦清心. 乙:太好了,那快快让我们进去吧!  相似文献   

7.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1):36-37
《佛教文化》期刊社的社长吴立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常有人来向他求教。在众多的求教者中有一些人老是盘根究底,总觉得吴先生有什么修行妙法不肯开示,而对他指出的扎扎实实、勤修苦练的要求则摆出一付“这个我早知道”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1997年5月11日,星期天。在《佛教文化》期刊社加完班,我收拾好文稿,出门活动活动。我的桌上已放好这一期杂志的主编卷首语,题目叫《这飞来飞去的桃李花》,这是我早就酝酿好的——对“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进行一番试图了脱生死的观照。等到走上在近北海大桥,我见北海已是春末初夏时。虽没有南方飞的桃李花,这季节京城飞的是柳絮杨花,但在落花面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深深感唱,南北、今古并无二致,我这个题目做得正当令!“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寄语全盛红颜子,应传半死白头翁…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期刊社: 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两幅禅照,漫天红霞之下,一位慈祥可亲的老人如处定中,妙乐融融,法喜充满,溢于颜表。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我接触南老先生大作始于1991年。因为我在1988年以后,曾一度醉心于禅,在无师临炉指点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万古尘寰一刹那,方觉处处是家乡”,十年前,我在《佛教文化》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首七律,其中最后两句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万古尘寰尚且是一刹那,何况是十年的光阴。《佛教文化》在2002年的雨季,第二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主编还是十年前的那个主编,发行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发行。十年前因期刊而成就的读友,凭着期刊的殊胜因缘,今天又重新见面了。是十年前的《佛教文化》与您结下了法缘,十年法雨,《佛教文化》从坠地之婴儿变成了行将弱冠的少年,虽然十年间《佛教文化》之言行充满了稚气,但是您用您的慈悲,善待着期刊编辑的不成熟,我们深深地感谢您的宽容。我们非常怀念十年前数万的读者,我们相信会与老读者再续十年前之旧缘,并且,还将不断地与新读者结下新缘,与新、老读者在一个坛场中共饮法露。《佛教文化》的编辑思路会比十年前更宽;发行渠道会比十年前更广。  相似文献   

11.
通联片羽     
君冈 《佛教文化》1994,(2):38-39
主持寄语 时下有很多大众化期刊,都时兴在刊物中向读者透露一些自己这“编辑部的故事”,以期常与读者保持情感沟通。《佛教文化》当然也有自己丰富活泼的编辑部故事:一如您在电视片中已经眼熟的那样,在位于北京市区中心、闹中取静的这座典型四合院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杂志社、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度(第八届)通联会议暨全国性宗教团体期刊工作(首次)座谈会于今年9月23日在广西自治区桂林市召开。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兼“两社”社长王作安、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6个省(市、区)及其市、区、县宗教局的有关负责人和《法音》、《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天主教》、《天风》的有关负责人,共计40余人。  相似文献   

13.
这可真是巧合了,我们在报上看到的这一则报道, 与福音书上的一段记载,竞如此相似。2005年1月10日 《华商报》报道,一位捐款500万元的老人,这样对记者 说,“我在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大厅,看到一个拄着双拐 的老人捐上了200元,如果单从数额上看,他无法与我  相似文献   

14.
在《佛教文化》期刊社接到的读者来信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令编者们越来越注意,这就是读者自发地就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探讨,主动写文章发议论,对于佛法如何与现实人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探索精神。其中有两个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佛教是不是迷信?佛教与气功等“社会热点”有什么关系?这期发表的头一篇《佛教不是迷信》,就是山东省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专家的来稿,另外从第4期发表浙江李赓扬先生关于佛教与气功的文章后,读者有关这一话题的来稿就更多了,本期也选发了一篇。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论文”,不拿架子,少引经据典,但往往很有动人之处,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这些读者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反求诸己、现身说法,不是一听到别人批评就跳将起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不是讲些大道理而己,而是以亲身体会娓娓道来。以上这种良好态度我们往往习惯称之为“科学态度”,其实对真学佛的人们来说,勿宁说是“佛法态度”更贴切 。愿我们大家多多反求诸己、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5.
有声有色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之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大活动。有展览,有演出,真可说是有声有色。尽管有声有色,我还是想从无声说起无声的展览四年前,佛研所在皇室举对办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事后,《佛教文化》发表了一篇文章──《无声的展览》。说的是那发展览无声无息地开始,悄没声息地结束,但佛研所对办情很有自信,对展览的意义十分肯定。去年,佛研所和《佛教文化》期刊社又举办了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仍然无声无意。没有领导、8人塾彩,没有记者采历报冒,电视台虽然拍了资料片,也并未播放。还是一次无声…  相似文献   

16.
智慧信箱     
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一名师范生。去年订杂志时,我在很多种报刊中最后选订了《思维与智慧》。从99年第2期中,我看到了“智慧信箱”这个小栏目,觉得这个栏目加得非常好,帮助读者解决一些问题,增大了读者的受益性。在此,我代表《思维与智慧》的读者向...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创刊一年以来,得到来自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上自87岁高龄的朴老,下至心怀善念的十几岁的小读者,每一句鼓励、每一封来信都是对我们的鞭策,促使我们加倍努力、精进日新,进入更高境界。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本刊不断接到普通读者——素昧平生的读者寄来的助刊捐款。我不知  相似文献   

18.
新菜根谭     
前不久,期刊社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进修教师和北京内燃机总厂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座谈,对已出版发行的三期《佛教文化》评头品足。大家各抒己见,既给予热情鼓励,又提出中肯建议,气氛很热烈。不论是座谈会上,还是以往的读者来信中,都一致肯定了《新菜根谭》这个专栏,希望办得更活更好。我拟了这样一个方案:每期本栏的警语,都要由一个特定的人群来写。例如这一期便是由这次座谈会参加者每人写一份,从中编选而成。只要是本刊的读者,您去组织一次座谈,可以是出家人,也可以是在家人,大家畅所欲言之后,各写一份警语,连座谈纪录一道寄来,我一定认真编选,早日刊出。您是否愿意试一试呢?  相似文献   

19.
据《大众日报》1993年10月7日载:“阳信县夏家村的一个不幸家庭,受到省内外许多不知姓名者的关心照顾”。1990年初夏家村农家妇女赵秀芝的丈夫和公公因病先后去世,为此,赵秀芝欠下了2000元的外债。为帮她渡难关,村党支部发动全村为其捐款300元、小麦100公斤。当这件事在《农村大众》报和《法制日报》上发表后,赵  相似文献   

20.
胡征和 《思维与智慧》2011,(3):M0002-M0002
期刊市场琳琅满目,争奇斗艳,“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众里寻芳,我仍对《思维与智慧》情有独钟,你是我心中不败的芳香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