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的汪信砚同志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一文(以下简称“汪文”)提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已经破灭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非经典认识论的首要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它以主体为轴心”。笔者认为,这一立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为自然科学,不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实验的还是理论的,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问题正在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继《光明日报》去年2月3日发表了肖雪慧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后,《哲学研究》去年第8期发表了夏伟东与肖雪慧商榷的文章《略论道德的本质》。此外,上海《社会科学》在1986年第2期和第5期又分别发表了尹继佐、罗若山两同志有关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两篇文章。为了便于同志们研究探讨,特将上述几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该会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组和《人文杂志》编辑部联合发起,于1992年8月28—29日在京召开。30余位同志与会。会议讨论涉及到怎样规定主体性,怎样发挥主体性,以及怎样评价这些年来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等问题,并着重就主体性原则的有关问题展开了争论。主要有:主体性原则能否成立?它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若是,其依据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它的适用范围有无限制?  相似文献   

4.
1991年4月26日,《人文杂志》编辑部召集西安地区4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主体性问题。这次会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会议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和实质 有的同志在会上发言指出,目前,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界定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规定主体性,忽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强调主观性的方面,把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肯定主体性。其二,主体性等于主观性,由此否定主体性,不同意过多地强调主体性。其三,从实践的角度,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的掌握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来理解主体性,这是国内的主流。其四,在与主体性相关的问题上发生争论:a.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与“原则同格”是什么关系;b.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定理与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简讯     
东北地区外国哲学史讨论会在哈尔滨召开东北地区外国哲学史学会于8月7日至9日在哈尔滨举行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北京的外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七十余人。会议总结了学会四年来的王作和学术成果,交流了外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经验,讨论了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北京大学副教授朱德生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寿堪同志应邀分别做了《外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会议改选丁东北地区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会。一致推选高清海同志为名誉理事长,朱红星同志为顾问,陶银骠同志为理事长,  相似文献   

6.
李德顺同志在《关于“主体性”研究的一点看法》(见《哲学动态》1990年第1期)中指出了“主体性”研究中的两种片面性——盲目夸大和简单否定“主体性”,并进而指出,“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在我看来,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实质性的。理论意义姑且不论,弄清主体性的科学涵义,即弄清到底何谓主体性的问题确实是反  相似文献   

7.
略论道德的本质——兼与肖雪慧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客体向主体的转换。因而,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或许是受一般哲学研究对象重点转移的影响,道德哲学界即伦理学界,也有不少同志对道德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光明日报》今年2月3日刊载的肖雪慧同志关于《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8.
13年前,刚卸任的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校长朱国伟教授,对于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损失的伪技术“水变油”还在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现象,在投诉无门(他的《水不能变成油》的批评文章,投遍各曾经刊登宣传“水变油”的报刊,均置之不理,不予刊登)的无奈心情下,写信给当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信及《水不能变成油》的文章发出去,不到10日,宋健同志批示:请交送(连同朱国伟同志文章)《中国科学报》(现为《科学时报》)和《科技日报》编辑部。建议在科学大会前后公开发表朱文,对某些浅浮的部长、校长们是一起警钟。朱文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百…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原则曾被人们长期曲解为主观性原则和精神自我表现、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原则,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特别在德国古典哲学,主体只是被解说为精神主体,主体性原则当然也只能是精神的自我实现的原则。但是,这决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理由。相反,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人类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导原则,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和创造性发展的原则。那么,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座谈会于1989年12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北京市哲学会和北京市高教学会哲学教学研究会联合发起的。应邀与会的有在京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何祚庥、肖前、黄楠森、朱德生、赵光武、谢龙、陈志尚、黄顺基、柳树滋、孙小礼、高达声等十余人。大家着重就以下问题开展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微观领域的物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的有些同志用量子力学、相对论和信息论的现代科学成果,来论证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金观涛则胡说“那种独立于我们意识和意识之外的客体或性质只是一个古老的幻梦!”那么,上述观点能否站得住脚?量子力学的“测不准”,是微观粒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还是由于测量仪器的干扰?狭义相对论的“尺缩短、钟变慢”现象  相似文献   

11.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2.
康德目的论思想的精神原则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目的论思想的精神原则及其时代意义刘钢目的论是一个长期为康德所思考的问题。早在《判断力批判》发表之前,康德在《对优美和崇高的感性的观察》(1764年)一文中就结合对美和崇高的分析首次探究了目的论问题。1788年,康德发表了《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一文,进一步对目的论问题做了研究。然而,多少有些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康德的目的论思想并未受到大多数康德思想的批评家的重视。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批评家们对康德目的论思想中所包含的改造传统目的论和建构先验主体性原则的理论意图缺乏足够的认识,恐怕是主要…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朱焕滇同志在1983年第5期《国內哲学动态》上发表了《试论感性认识的非直接性》一文;对感性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问题作了探讨;读了很受启发。但我们觉得该文对认识主体的概念和中间环节的理解有欠妥之处,对感性认识直接性完全否认也失之偏颇,因此,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与朱焕滇同志商榷。一、关于认识的主体朱文得出感性认识非直接性的结论,首先同他对主体概念的理解有直接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所刊夏伟东同志《略论道德的本质》一文(简称夏文)针对我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一文(刊于1986年2月3日《光明日报》)提出不同意见。对此我表示欢迎。但是夏文没有根据地指责我在把主体性问题引入道德领域时“以占领‘空场’为理由”,“把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置之度外”,采用了一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曲解原意,强加于人的讨论方法令人遗憾。因篇幅所限,我不想就夏文对我的指责进行辩护,只想就一些原则分歧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术界对主体、主体性以及主客体关系问题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缺乏对研究原则的研究,迄今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因此,有必要对研究的基本原则进行一番研究。我认为,主体、主体性研究必须确立下列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具有实践性、客观性、历史性三者相互统一的特征,其基本内容是:实践性是基础,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支柱。主体性原则的哲学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实现了哲学特性和哲学的职能、使命的革命变革,为弘扬和实现人民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再释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原则。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只是客体、客观世界的客观性。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客观性,则是包含对象世界的、主体的和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作为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似乎早为哲学史界所接受。但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原则,至今尚有争议。最近,肖萐父同志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争议》一文中,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尤其突出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他说:“哲学史方法论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就哲学史这个特殊领域来说,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这是由于哲学史这门科学既属史学又属哲学这种特殊的性质所决定的”。他抓住了哲学史这门边缘学科的本质,指明了哲学史研究的特殊方法,正确地揭示出“以唯物史观为前提的历史和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功能和本质——兼评肖雪慧、夏伟东等同志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初,肖雪慧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的文章;半年后,夏伟东同志在《哲学研究》刊文与肖进行商榷;次年,肖亦在《哲学研究》载文作答。自此以来,我国伦理学界在一系列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学术会议中,也将肖、夏所争论的问题作为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先后写了不少文章。至今,这场争论仍在继续之中。肖、夏之争主要是围绕着道德的功能与本质问题展开的,其他同志的有关文章或会议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