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7,30(3):737-740
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心理治疗领域中两种对立倾向。本质论坚持了经验实证主义的传统,代表着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现代主义取向;这一取向把病理心理作为行为问题的本质,从个体的内部寻找产生病理心理的原因。社会建构论挑战经验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病理心理并非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建构。它代表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取向。作者认为,两种取向的对立短时间内难以消解,在目前的条件下,应开放和宽容,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2.
实证论以及和它相联系的还原论观点,是资产阶级心理学深刻而紧张的方法论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还原论在哲学上有其一定的根源,这种哲学遵循“除……以外,什么也没有”的原则。这个原则在孔德那里得到最全面的研究,在人的认识中除了“实证经验”他什么也看不到,因此根据这一点,心理学被废除了。现在,逻辑实证论实现着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哲学尽管思潮更迭、派别众多、变化频繁,然而经过分化和合流、演变和发展则实际上形成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两元对立。这两大思潮的差异表现在:(1)实证主义以自然科学为对象,重经验事实,强调规律结构的森严;而人本主义则以人、人性和人的价值为对象,重人,重价值,强调意志的绝对自由;(2)实证主义恪守证实原则,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则是反理性主义,研究人的非理性的心理意识,强调哲学的认识方法只能是内心体验和直觉;(3)实证主义所讨论的是科学观和方法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六十年代资产阶级科学哲学演变的特点是同在此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坚决分道扬镳。“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中,主要倾向是反实证主义”——西方现代逻辑学-方法论的刊物上常常这样说。对这一现象进行历史和哲学的  相似文献   

5.
对技术化科学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经历了从逻辑经验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转向,并拓展至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及新技术社会学为代表的建构论的“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和“技术研究”(technology studies)。但在基础主义看来,它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活动的目标以及科学家的行为的解释充斥着对理性的解构和真理的消解,具有明显的相对主义意味,因而基础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科学大战”中对此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实际上,在科学大战前后,科学哲学等领域已经通过对真实的科学实践的关照进行了自我调整,其基本精神是超越“理论优位”…  相似文献   

6.
三、“历史学派”对鲍波尔认识论的批判所谓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图尔敏、费耶阿本德等等),批判了鲍波尔的划界论;从这方面来的批判,不应该看作是批判鲍波尔科学哲学的某些内部矛盾和不完善,甚至也不应该看作是批判标准实证主义的和鲍波尔的方法论不符合现实的科学史(就象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多次声明指出的那样),而是应该首先看作企图重新审查作为科学模式及其  相似文献   

7.
人们原以为,实证主义在不久以前已经被战胜了。那时人们曾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谬论和偏见似乎荡然无存了,而权威性的方法论观点则应运而生。逻辑实证主义似乎遭到了后实证主义者们的毁灭性批判。而后实证主义则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上述情况在50—60年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么今天的势态又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既没有形成重大的“方法论观点”,也没有在影响和声誉上能与鲍波尔、拉卡托斯、库恩和费  相似文献   

8.
逻辑实证主义是1931年布鲁姆伯格(A.E.BIumberg)和费格尔(H.Feigl)给维也纳学派提出来的一套哲学主张所取的名称。其同义语有:“一致的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科学经验主义”和“逻辑新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这个名称虽然比较常用,但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的使用范围较广,包括剑桥和牛津提出的“分析”哲学或“日常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9.
1.如果要对维也纳学派的两种实证主义的问题进行一次讨论,那就必须先把起码的术语搞清楚。因为,只要翻开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的著作,我们立刻就会发现,“实证主义”一词的含意远不是单一的。“实证主义”有时指的是一种学说,它否定物质的真实性,而只承认由感性经验提供的素材的真实性;有时(尤其在卡尔纳普的著作中),却几乎成了现象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哲学新书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系统地评介了现代西方最主要的和最新的哲学流派,如实证主义、唯意志论、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哲学”、反实证主义。该书对这些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流行情况,它们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人的思维领域究竟提出了那些哲学问题、解决得怎样,它们同以往哲学形态的联系和演变情况,它们与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戴劲 《世界哲学》2008,(1):39-43
洪谦在“康德的先天论与现代科学”一文中,对康德哲学因果律的效用性和“物自体”的“不可知”给予了质疑,但其批判是无力的。通过分析逻辑实证主义这种经验主义的知识论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它和康德的知识论在原则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以前,所谓后实证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已经大大“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方法论领域内的支配地位。他们著作中提出来的观念是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狭隘经验主义的理所当然的反应。后实证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把研究科学中的变化(科学进展的)条件,看作是科学哲学的基本目的,并广泛运用科学史料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理论负有确认观察的职能,并以此取代新实证主义所提出的标准科学观念。与此同时,他们也特别强调科学家的想象能力和聪明才智对科学探索的作用。他们的着眼点与其说是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意义检验理论与意义理论紧密相连的是意义检验理论。意义理论讨论“什么是意义”这个问题。意义检验理论则考察“什么是经验意义的标准”。有一部分分析哲学家(主要是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无论观念论者、指称论者或功用论者,都把意义理解为某种不可捉摸的东西,因此“什么是意义”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他们宁愿研究什么是经验意义的标准,即讨论语词或命题在什么条件下才有意义。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数十年的研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意义检验理论。在二、三十年代,他们提出经验意义的“可证实性原则”,认为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的“要素”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在七十年代末以前,主要是“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之争。七十年代末以后,由“要素论”之争进入到对“生产力系统”的探讨,这是对生产力概念研究的一个较大的进展。当前对生产力概念的研究,应该正确处理“要素论”和“系统论”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把研究工作停留在“要素论”的水平,又不可用“系统论”否定“要素论”,而应该把“系统论”和“要素论”  相似文献   

15.
科学哲学与形上学:科学传统的确认刘啸霆1现代科学哲学最初的主要旨趣之一,是拒斥形上学。这在逻辑经验主义的宣言《科学世界观:维也纳学派》中有明确表述:“我们已经根据两点规定基本上描述了科学世界概念的特点,第一,它是经验主义的和实证主义的,只有来自经验的...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理论的经验基础贾玉树经验中不仅包含着感性要素,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本质的东西。经验具有某种主客体的复合结构。要正确认识经验的构成,应当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主体和客体是“实践──认识”活动的两极,经验的两极复合结构为现象知识和观念知识提供了...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实证主义的科学序列本世纪前半期,一些科学哲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所谓科学的等级序列(参见Danto和Morgenbesser,1960)。科学在这个等级序列中的位置是由导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标准而决定的。在这个等级序列中,最讲究精确和严密的物理学被尊为“科学的王后”。接下来依次是化学和生物学。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先房女儿”,可以说是科学的“灰姑娘”,她们出生的合法性充其量来说是不确定的。因而,只有在私下低声交谈中她们的名称才能受到尊重地与其它科学相提并论。这些也在等级序列中的不幸的姊妹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还在大约属于这类科学的诸如经济学、政治学和语言学等科学。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科学实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转变到现象学存有论 ,这个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乃以现代科学革命为其深刻的背景和动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作为独立学问既在一般哲学的总架构和总背景之中发展 ,又回应科学发展和革命。随着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过渡到库恩的历史主义 ,科学哲学发生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从存有论层面而言 ,实在性和有效性问题仍是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关注焦点。问题是 ,尽管实在性仍是现代科学乃至未来科学的支柱 ,但是现代科学革命及科学的后来发展皆展示了科学实在性的新面貌或者说真实面貌。现象学存有论在很大…  相似文献   

19.
宋子明 《哲学动态》2023,(10):106-114
决策的形式模型只有通过适当的解释才能与实证或规范内容相连接。研究个体选择行为的微观经济学,需要采取实证的自然主义方法论来定位其科学性,同时免不了对理性选择进行规范考察。根据经济学家对决策论模型的主流解释“显现论”,对选择行为的说明和预测是基于对行为的经验观测和内在一致性条件的。在哲学上,显现论曾一度被认为是逻辑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宿醉”,近年来却得到颇有影响力的辩护,也使经济理论的实证地位得到支持。而对信念、偏好、意图等心理状态及相关规范内容的兴趣,使得决策论模型在哲学上的应用默认了一种心理主义解释。通过引证并回应近年来哲学领域里对显现论的辩护,可以看到,决策论模型允许心理主义解释。但通过论证理论反例的泛在化,澄清其实证预测功能面临先天困境,从而能更恰当地理解决策论的实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法兰克福学派——理性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霍克海默尔和马尔库塞30年代的著作以及阿多尔诺战后的著作,考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批判理论同阶级观点的关系的有关论述。批判理论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坚决否定现存制度并强烈地反对实证主义。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并表现出否定的辩证法的统一性。它根本不接受“无预先假设的”和“不受价值判断束缚的”或“价值哲学上折衷的”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学说。它认为这种学说仅仅局限于对纯粹的、经验的“事实”进行收集和分类。这种实证主义学说认为,对事实进行选择并进行理论上的综合似乎并不一定需要什么预先的假设和一定的方向。霍克海默尔认为,赞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