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以智(1611—1671)处于明末清初“山崩地解”、“破块启蒙”的历史大变动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资本主义的破土萌芽,自然科学研究的逐渐兴起,方以智一方面“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另一方面又“借泰西为剡子”,取其所长,以“且劈古今薪,冷灶自烧煮”(方以智:《语录》卷一)的科学精神,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哲学与各门科学,“烧煮”出他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其贡献涉及哲学、经学、地理、音韵、医药、博物、中西文化会通等方面,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由于方以智坚持"反清复明"的政治立场,故在清代殃及其著作以致难以问世,导致其学说在当世不能流传。为了公正客观地审视明清之际思想史以及中国哲学思  相似文献   

3.
《仁树楼别录》是一篇对话体短文,对于我们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关重要。由此文我们可以知道,方以智对知识的关注并没有因为逃禅而丢弃,青原山住持的身份并没有使他忘掉儒者的关怀,提倡三教会通也并不意味着学无宗主,"统征于易"才是他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4.
"公因""反因"是桐城方氏易学的一对核心范畴。这对范畴并不像学界通常认为的那样,源于方学渐和方大镇父子。有充分的文献材料可以证明,它的发明权理当属于方孔炤。方以智在方孔炤的基础上,对这对范畴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发挥和推广,从而使它们成了统摄一切学问的基础。因此,"公因反因"说既是方以智自己理解天道人事、学术变迁甚至个人际遇的工具,也是我们进入他的思想世界的一条便利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阳明后学"蹈虚"和西学东渐"重实"的思想背景下,明清之际儒家学者对传统"格物"说进行了重新诠释,试图以此会通中学与西学。其代表性人物方以智折中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说,以"格"为能格之物和所格之物的心物交格,以"理"为物理、宰理和至理三者而一的天理,将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均纳入到格物穷理的范围。方氏的这一格物观,使其一方面注重吸纳西学中合理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又以"质测"与"通几"互藏观扬弃西学,特别是批判天主教神学,从而保有儒家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方以智通过对先秦儒家典籍中有关道器关系的创造性诠释,提出了"道寓于艺"的全新道器观。"道寓于艺"突出地强调了利民厚生之实学(包括"质测"学)对于"道"的必要性,它突破了宋明理学家视性命为精、形迹为粗的思想倾向。在"道寓于艺"的语境中,各种求利的职业劳动并非无关伦理的纯粹事功,其中蕴涵着求道(仁)的精神信念。此于当前社会的职业伦理建设和中西文化的会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处世事多变之秋,早年有"经世"的抱负,但后来人生历经坎坷,思想也为之一变。方以智仿庄子之藏身别路而逃禅,会通儒、释、道,编撰《药地炮庄》,对道家经典《庄子》进行阐释、利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哲学特质。方以智对道家经典《庄子》展开评述,一面以儒炮《庄》,一面归《庄》于《易》,认为释、道、儒三教可以合一。  相似文献   

8.
晚明僧人觉浪道盛之解庄,因"托孤"说闻名于后世。他认为庄子虽假托于老子无为之言,实乃儒家"天人一贯"之宗。学者据此认为道盛是"以儒解庄",且往往只从"以儒解庄"的角度解读道盛的解庄作品,而忽视了道盛的禅宗思想视域。结合道盛的其他佛学著作,分析道盛的佛学思想及其"三教"会通思想,认为道盛是以禅宗思想统摄佛教诸宗,并以"身心性命"融摄"三教"为一体,从而建构起一套"集大成"思想。在此基础上,道盛从世间法层面摄庄归儒,认为作为世间法的儒学与作为出世间法的佛教相辅相成,应相互配合以安顿众生的身心性命。当然,从生死根本问题上来看,作为世间法的儒学不如佛教更为究竟。从究竟义上说,道盛解庄是基于禅宗心性论,以"身心性命"会通"三教",进而在世间法层面摄庄归儒,在出世间法层面摄儒归佛。  相似文献   

9.
受明代理学思潮影响,桐城学者大都终生恪守宋明理学,形成了理学兴乡的局面。其初始阶段代表人物方学渐的"性至善"说和"黜虚求实"的心学思想揭开了桐城理学的序幕。其勃兴阶段主要人物方大镇、吴应宾、王宣等人开始兼收并蓄,三教会通,崇尚实学,为桐城理学的辉煌打下了基础。其成熟阶段主要人物方孔炤、方以智等创立了一套哲学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学说,形成了桐城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皆以遗民身份自居,绝意仕进,隐居乡里,对明代桐城理学作了一个很好的收结。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在"吾"的追问中寻找哲学主体的原点,以天地交之ㄨ、二ㄨ交之爻为基础,由因声起义的音韵学内在关联,从悟与觉(密冒)、孝与效(显冒)、学与教(统冒)三方面诠释主体、展开主体;进而以"藏悟于学"纠正阳明后学左派的荡肆流弊,由此呈现出哲学主体蕴涵的丰富内容以及方以智对于阳明学发展出路的指引。  相似文献   

11.
方以智的《性故》哲理深邃,卫道心切,集中体现了他对于中国哲学心性思想的探究及评判。方以智的心性思想传承自方学渐、方大镇、方孔炤三代家学的积淀,同时融合了吴应宾的思想,经过觉浪道盛的点化,由真切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而得,心性根源的探究鲜活而切实。通过则故、知由、穷所以,探究心性之源,即道体即功夫,展现心性的活力。方以智晚年驻锡青原,以"穷知其故"、"藏悟于学"等为学术理想,为国树人。  相似文献   

12.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哲学研究》2012,(10):35-42,128
<正>最近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如何认识、评价儒家伦理的讨论,涉及到如何看待血缘亲情,以及孔孟等儒者是如何处理血缘亲情与仁义普遍原则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参见郭齐勇主编,2004年;2011年)对此,学者已发表了不少高见,澄清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看,该次讨论更多的是一场"立场之争"而非"学术之争"。其实对于"亲亲相隐"这一复杂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的《性故》哲理深邃,卫道心切,集中体现了他对于中国哲学心性思想的探究及评判。方以智的心性思想传承自方学渐、方大镇、方孔炤三代家学的积淀,同时融合了吴应宾的思想,经过觉浪道盛的点化,由真切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而得,心性根源的探究鲜活而切实。通过则故、知由、穷所以,探究心性之源,即道体即功夫,展现心性的活力。方以智晚年驻锡青原,以"穷知其故"、"藏悟于学"等为学术理想,为国树人。  相似文献   

14.
民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自觉地引入西方科学精神,改造道教内丹学而创建"仙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他的探索活动中彰显出鲜明的科学精神,其主要包括: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道"与"力"乃宇宙之真宰;去伪存真的实证精神;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陈氏还力图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彰显出会通中西古今的特征。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道教的改革与现代转型,而且超越了宗教改革的范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文化建设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其研究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方法,钱穆所谓的"思想线索"是奠基在学术思想史的演变历程之上,通过考证《庄子》《老子》与其它古籍关于一些专门术语的用法,最终判断《庄子》与《老子》前后关系以及二者在思想上的差异。在解读《老子》《庄子》的过程中,钱穆的"思想线索"推崇博综会通、考据与义理并重的治学路径,但其结论却并未跳出儒家的旧说。  相似文献   

16.
正"伊儒会通"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通行概念,不少学者就此发表了意见,可谓百花齐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用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来论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至此,我国伊斯兰教学术界对于"伊儒会通"的探讨更加热烈。  相似文献   

17.
在荀子看来,"道"是人发动行为时应依据的准则。但为何要依"道"来行动,而不应依"非道"来行动,其背后必有一根据,即有一原则,这一原则也就是决定道之所以为道的原则。由于"礼义"是作为"权"、"衡"之"道"的实质,这一原则也即是"礼"之所以为道的原则。这一原则在荀子那里只能是"合理性原则"。但荀子对"礼"的合理性进行的正面阐发只是其效用性,这就带来了两个理论上的问题:一是某些基于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这一视角而来的具体的"礼",必然会在某些情况下与个人当下的乃至长远的利益相冲突,导致其从效用性而言的礼的合理性原则无法落实为个人"心应可道(礼)"的决定原则;二是只从效用性上言"礼"的合理性,使得"礼"的道德涵义处于悬空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礼"与"法"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方以智多次提到“一在二中”,这也是其处理超越者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基本思路。在讨论“一”和“二”的关系时,方以智一反宋儒强调有本到末,由体达用的思维模式,转而把重心放在“二”上,甚至主张“止有后天,并无先天”,有以现实世界为先、为本的倾向。以此为基础,方以智对于理学所讨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予以了回应,也体现出了重视思辨和强调智识的一面。不过,方以智的回应颇有深受庄学和佛学影响的痕迹,与理学的主流观点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王正 《道德与文明》2020,(2):136-141
"哪吒"和"敖丙"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中呈现出古今的流变,这种流变背后正是善恶观念的古今之变。如果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和敖丙之争体现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这一观念,《哪吒闹海》中的两者之争是对群众利益作为善标准这一价值判准的体现,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体现了一种个体性的复杂善恶观念。这其中的古今之变,对我们当下如何过"道德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蒋信是明代颇具影响的一位儒者,他在会通湛若水、王阳明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思想。蒋信把"万物一体"说视为儒学的"立根处",并将此说确立为自身的学术宗旨。"万物一体"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万物应相融为一体,也指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和谐共处。为了获得"万物一体"的境界,蒋信倡导"默识涵养""主静无欲""戒慎恐惧"的修养方法,在物我、内外,认识论与工夫论,境界与方法上均有所突破。"万物一体"的理念是儒学中的珍贵资源,对于当代人重新认识天人关系以及促进自然万物与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