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杨时(公元1053—1135年,号龟山先生)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理学家,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他以二程洛学为宗,会通北宋理学诸派之说,开创"道南"系理学,为两宋之际理学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杨时修订《伊川易传》,编辑二程语录,并继二程而推崇《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不遗余力地阐发儒家经典,著有《周易解义》、《论语义》、《孟子义》、《中庸义》和《三经义辨》等书,形成了独特的理学思想。本文着重论述杨时理学中颇有特色的中庸思想的主要特征,并从其思想渊源和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中庸义》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依平 《现代哲学》2012,(6):122-126
《大学》经典地位的抬升和确立是宋代理学发展的产物。北宋学者对《大学》的理学化诠释推动了《大学》由礼学研究范式转向理学研究范式,也使得《大学》由经典诠释的边缘迅速进入中心。南宋朱熹最终赋予了《大学》权威性、超越性、完整性、普适性、系统性和唯一性的经典属性,确立了《大学》"四书之首"和"群经之要"的经典地位。《大学》作为宋明理学发展的文献符号,蕴含了宋代理学的整个目标,也表征了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试论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方光华《易经》和《易传》在宋代以前被视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欧阳修怀疑《系辞》可能不是孔子所作,引起了人们对《易经》和《易传》的关系的思考。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已基本证实《易经》是周朝初年的作品,《易传》的成书年代则...  相似文献   

4.
梁韦弦著,齐鲁书社2 0 0 3年8月第一版。全文2 6万字,36 5页。本书为林忠军主编的“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之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本书包括整理和研究两部分。整理部分,在版本上以《四库全书》之《伊川易传》为底本,参校清康熙二十五年吕留良刻本、《四库全书》之《周易折中》的程传部分、清同治五年李鸿章题跋之《程氏易传》刻本,并吸取了1980年中华书局王孝鱼点校的《二程集》之《周易程氏传》的校勘成果。在标点上,该书参照同治五年李跋本的句读,中华书局王孝鱼点校本,个别处加以修正,以简体横排的…  相似文献   

5.
<正>程颐(1033-1107),世称伊川先生,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一生治学授徒,其中《程氏易传》是他倾毕生心血、唯一一部亲手写定的专门性著作。其弟子尹焞曾言道:"先生平生用意,惟在  相似文献   

6.
《易传》通过对《易经》进行诠释,表达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社会和个人人格三个层面,可将《易传》人文精神宏观地分为:"大德曰生"、"天下随时"的宇宙精神,"保合太和"、"容民畜众"的爱民精神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易传》中这些人文精神中"阴阳合德""刚柔有体"的原则、"损以远害""明罚敕法"的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对当代生态保护、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个人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给出了践行标准,也为人类文明的合理发展提供人文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程氏易传》是程颐理学的代表作,而其成书以及后来的流传情况,学界一直没有一个清楚的考释,本文专就此问题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8.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程颐以毕生精力研究易学,著《伊川易传》,创宋代易学之义理学派。其易学的特点是以新儒家的义理解释《周易》,认为《易》是载道之书,天地之道便包含在《易》中,《易》与天理相通,即事尽天理,便是“易”。程颐以天理说...  相似文献   

9.
《哲学动态》2012,(7):26
朱汉民著《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于201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玄学与理学的精神境界、人格理想、身心之学、性理之学、经典诠释方法,以及对《论语》、《周易》的义理诠释等方面的分析比  相似文献   

10.
《经义考》和《四库》皆认为,今本《子夏易传》非但不是唐以前流传的古本《子夏易传》,也不是唐代张弧所假托伪撰的《子夏易传》,而是宋以后伪撰的另一新伪本,而唐张弧伪本已亡佚。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本文通过详细考证,认为今本《子夏易传》即宋代流传的唐张弧伪本,易学史上并不存在张弧伪本之后的新伪本《子夏易传》。考证清楚此问题,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利用今本《子夏易传》,以及对古本《子夏易传》的辑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认为《易传》为孔子所整理,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否定,然而,仍有不少人坚持认为《易传》是儒家作品。通过对《易传》与稷下学之间关系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对《易传》基本内容所显示的特点及稷下学对《易传》之影响的探索,认为不仅《系辞传》是稷下之作,而且整个《易传》就是稷下黄老学派之作。 一、《易传》的功利性特点体现了齐文化的特点,其功利性与齐文化紧密相联,这表明《易传》应是齐学之作。  相似文献   

12.
<正>徐强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全书254页,22.8万字,大连市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出版。全书分为五章,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出发,以帛书《易传》如何诠释《易经》为主线,分别就帛书《易传》的成书年代及学术定位,由"占筮"到"德义"的诠释视野转换,阴阳、刚柔、文武及天地之义等概念对帛书《易传》解《易》的影响及其自身含义的变化,帛书《易传》诠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不仅较早地对《中庸》作过诠释,而且他的诠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安石的《中庸》诠释,不仅扩大了《中庸》的影响,而且在促使士人更加重视"性命之学"探讨的同时,还进一步促使士人形成和加固了内圣外王的价值观(或担当精神),这在较大程度上回应了佛老的挑战。在内圣外王、性情关系等方面,虽然王安石与二程对《中庸》的诠释有一致之处,但从整体上看,相对来说,王的诠释存在"支离"之弊,而二程的诠释则更为圆融,故王的《中庸》诠释被洛学所超越是宋代《中庸》学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14.
<正> 《易传》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易传》虽然不是一部美学专著,但它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思想、“《易》者象也”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理论思维,而且也影响了形象思维,从而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以及强调形象思维在艺术和审美中的重要意义,提供了哲学的依据。另外,《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以及《易》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作出解释时,使用了“阴阳”、“刚柔”、“乾坤”、“知几其神”、“通变成文”和“修辞立诚”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对这些范畴和命题的深入发挥,同样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美学史的角度讲,不了解《易传》,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中国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帛书易传初探》,廖名春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该书收录了廖名春1992年8月至1995年9月关于帛书《易传》的19篇论文和6篇释文,另附首次发表的帛书《易传》的16张照片。是迄今为止帛书《易传》研究最为重要的成果,因此获得了由东方国际易学研究基金委员会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联合设立的1999年度第一届国际易学龙马奖。 本书分为5编。第一编“帛书《易传》简说”由介绍帛书《易传》(除《系辞》以外)基本内容的4篇论文组成。它们发表于1993年8月,是研究帛书《二三子》、《衷》、《要》…  相似文献   

16.
帛书《易传》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思想痕迹。在帛书《易传》看来,文王的德行和智慧是《周易》政治思想的历史来源,而"尊天敬众"则是《周易》政治思想的终极理据。帛书《易传》将推行文德教化作为治道的核心,而以"君子在上"为治道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非常重视举贤任能的问题。就君道而言,帛书《易传》以谦卑自持为君王的重要品德,认为君臣之间实现"欢欣交通"的和谐关系是实现圣王之道的保障。从中可以发现,帛书《易传》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旨,而又杂有黄老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易传》与道家哲学的可通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和道家是先秦哲学中最具形上学思维能力的哲学流派.尽管<易传>的"尚刚"和道家的"贵柔"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方向,体现了儒道二家各自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然而,当<易传>和道家哲学在寻求终极性的形上学根源时,却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类似的思想方法,即在形而上的"道"论中走到了一起.本文从传统形上学的本原论、本体论和体用论等方面,试图阐释这两家哲学的可通约性.<易传>和道家的形上学之所以能够相互贯通,是因为<易传>和道家的哲学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以阐释其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也就是说,"性与天道"是道家的形上学,也是儒家的形上学,不是那一家的"专利".正因为这样,儒道二家才有可能在魏晋玄学和宋代理学中走向新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易传》阴阳思想的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易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阴阳的概念,特别是,作者还把阴阳看成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认为是“道”的基本内涵。《易传》这一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易传》这些阴阳概念和阴阳思想的来源。有人说,《易传》的阴阳思想来自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而不来自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这种说法对吗?另外,它是不是还有更古老的来源?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一)殷周出土文字中的阴阳思想从十九世纪末直到现在,殷周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勃勃生…  相似文献   

19.
《易传》义利观研究──兼论《易传》之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关系是《易传》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易传》作者系统总结并发展了先秦诸子的义利观,认为“义”乃人类行为最基本之道德规范,其职能是“理财、正辞、禁民为非”,其基本含义是“崇德向善”、“广业济世”、“和谐中正”、“崇刚抑柔”、“顺天应时”;“利”的基本含义则是指“天地之大义”,凡合于义者,皆视为利。因此,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易传》作者的基本思想是:(1)“义以为上,以义制利”;(2)义以生利,利在义中;(3)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之 间的关系。一是《乐记》对《易传》“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把握;二是《乐记》对《易传》 对立统一辩证观及其思维方式的承袭;三是《易传》的哲学和谐观与《乐记》的艺术和谐 观。总之,《易传》以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观照和影响了《乐记》的文艺理论 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