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开祥  张铁忠 《心理科学》1997,20(5):466-467
1引言儿童自幼便用模糊概念,模糊概念是概括地反映事物模糊性的概念。模糊语词在儿童的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理解精确概念一样,儿童对模糊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从不确切到确切的发展过程。与大小有关的差别量词是典型的模糊词,没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儿童语言中出现损率较高,所以本实验想就这类差别量词作一初步研究.2目的探讨4-10岁儿童理解大小概念(差别量词)的年龄特点,及达到成熟水平的发展过程,为幼儿园或小学儿童的概念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3方法3.1被试把4-10岁儿童按年龄分成七个组,分别对应于小、中、大班,小…  相似文献   

2.
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执行功能密切相关,而共情则可能是二者产生联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学前期儿童执行功能(研究1)及其子成分(研究2)与其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学前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显著负相关,认知共情分别在攻击性行为与整体执行功能、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是其攻击性行为的限制器,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起主要作用;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通过促进认知共情从而抑制其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3.
本追踪研究旨在考察父母养育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方式是否存在差异。被试为364名。6个月时, 父母报告各自的养育压力;24个月时, 父母报告各自的养育方式;48个月时, 父母分别报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 母亲养育压力可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学前期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父亲的养育方式在其养育压力与学前期儿童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 母亲早期养育压力可直接影响学前期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而父亲养育压力完全通过其养育方式影响学前期儿童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 且严厉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相似文献   

5.
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再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研究分别以3×3类的两级层次水平类概念刺激物让4—6岁儿童作自由分类。结果表明,即使4岁儿童大部分也能按基本概念标准分类并能作词概括,能正确按上级类概念标准独立分类的被试人数随年龄而增多。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依存于主体抽象概括的思惟发展水平;对类概念标志词的掌握,其它概念组织的竞争,以及刺激物的数量和性质等也是影响分类作业成绩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数学中的部份与整体关系是儿童掌握数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儿童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水平反映出他的思维水平,同时也是他掌握数学概念的手段和途径。分数从其本身性质来看,就是一个部份与整体关系的问题。小学数学教科书在讲到分数的意义时,首先就开宗明义地说:“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我们在以前所做的四个有关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提出了儿童掌握部份和整体关系的十二项指标,并据以进一步探索儿童对数的部份与整体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本研究是从5—10岁儿童对分数概念的认识来进行实验,并期望能对小学分数的数学提供心理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幼儿期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人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期:(1)少年期至青年期;(2)学前期。这两个时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实际地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与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动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在这里”。西方的心理学家也很重视幼儿期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是在六岁前形成的,早期的经验对儿童以后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4.5-7.5岁儿童时间持续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以“龟兔赛跑”故事为背景,设置了含有时间、距离、速度等因素的四个情景(即课题),考察了4.5─7.5岁儿童时间持续认知的发生和发展状况。结果表明:5.5─7.5岁是儿童时间持续认知发展的飞跃期;6.5岁儿童初步掌握时间持续概念,其中有75%儿童处于中以上水平;4.5岁和5.5岁分别是儿童时间持续认知的发生和开始发展的年龄。从儿童的策略看,较大儿童更多使用时间因素策略,年幼儿童更多使用有关的因素策略,反映出儿童时间认知的发展遵循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考察汉语学龄前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情况。在某中等城市一所幼儿园随机选择4岁、5岁、6岁三个年龄段的儿童各31、37、34名。实验一使用汉字、韩文和日文(平假名)作为实验材料探查学龄前儿童的汉字特异性意识;实验二使用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真字、假字和非字考察学龄前儿童的部件位置意识。实验结果显示:(1)三组儿童都能区分日文和汉字,5岁左右儿童这种能力达到成熟。4岁儿童不能区分汉字和韩文,直到6岁,辨别汉字和韩文的能力也没有发展成熟。(2)三组儿童都能意识到假字符合正字法规则,但拒绝非字的能力在学前期尚未发展成熟,儿童在学前期不具备部件位置意识;6岁儿童更容易拒绝上下部件位置颠倒的非字。  相似文献   

10.
钱怡  赵婧  毕鸿燕 《心理学报》2013,45(1):60-69
本研究选择北京地区幼儿园3岁、4岁、5岁儿童各31、48、33名, 采用单部件意识测验和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系统探查了学龄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各个层面的发展状况。单部件意识测验包括部件替换、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三个部分;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分为假字和非字两个部分, 而非字又包括两形非字和形声非字。结果发现单部件意识测验中, 5岁组儿童在部件替换水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 而3岁组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水平上, 三个年龄段的儿童的得分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中, 假字得分在三个年龄段之间无显著差异; 非字得分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表明, 单部件意识在学前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其中对部件替换的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早,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晚;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在学前期已经开始发展, 3岁儿童已经具有假字符合正字法规则的认识, 但对非字违反部件位置合法性和功能完整性的认识直到4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5岁还未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