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卞敏所著《列宁〈哲学笔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一书,采取研究原著与研究哲学原理相结合的新途径,在通透深入地剖析原著思想的同时,对哲学原理也作了见解独到的探讨,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一 《哲学笔记》是列宁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是列宁研究哲学时各种读书笔记的汇集,其中包括三十二篇读书笔记和五篇读书批注。写作年代从1895年开始到1916年为止,但其主要部分写于1914—1916年。就内容看,《哲学笔记》中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的笔记外,列宁大量阅读了资产阶级哲学,哲学史、自然科学等著作。列宁最注意的是黑格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界,讲到辩证法的思想渊源,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列宁的《哲学笔记》,尤其是其中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倍受我国学者们重视,甚至我国大学的课堂上,讲《哲学笔记》重点是讲《摘要》部分。不过,回顾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哲学研究道路,我以为人们对《哲学笔记》的注释、讲解、评述虽然有一些,但是,对其系统深入的研究专著还不是很多。总览今天的哲学研究所面临的  相似文献   

4.
张一兵 《哲学动态》2007,5(10):11-14
以往苏联、前东欧学界和西方列宁学的学者在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将其视为一本书,但这个作为一本书的《哲学笔记》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个列宁在长达20年之久的时段中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不同摘录笔记、札记、心得和阅读批注的有明显理论性质级差的文献汇集。所以,列宁的“哲学笔记”并不是一部现成在手的哲学著作,它只是记录了列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达20余年的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各种不同性质、形式多样的亚文本和似文本群。它直接反映了列宁自己的哲学学习和研究过程是一个跨世纪的复杂思想认识过程。专门标识…  相似文献   

5.
乐志强副教授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三编:一、关于《形态》概况的几个问题;二、《形态》首创的唯物史观观点体系;三、有关《形态》争论的几个问题。《教程》的作者对《形态》原著的研究,力争跳出多年来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做诠释式“解说”的窠臼。这是读完全部书稿以后,留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其次,作者在对原著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教程》对原著的研究进行的新尝试首  相似文献   

6.
《哲学笔记》是列宁在一九一四——一九一六年深入地研究哲学,尤其深入地研究了黑格尔的著作时所写的读书摘要、札记、批注和短文的汇集。它在认识论、辩证法、逻辑的同一,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辩证过程等很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列宁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哲学遗产。是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读的书。但是,由于《哲学笔记》摘录了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的言论,特别是摘录了许多黑格尔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发起的首次全国《哲学笔记》研究与教学讨论会,于去年12月8日至1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应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六十余人。会议开得紧凑、集中、热烈。大家一致认为,《哲学笔记》是列宁继《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之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它既是列宁酝酿哲学新突破的思想实验室,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我们决不能因为它是以笔记的形式叙述的,就忽视和低估它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在此评价的基础上,与会代表集中对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死于一八三一年,他留下的著作和讲稿很多,除生前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等著作外,大部分著作和讲稿是他死后由他学生整理出版的。黑格尔死后第二年,即一八三二年,他的学生米希勒等人即开始印行《黑格尔全集》,历时五十五年,到一八八七年出齐,共十五卷。这是第一部《黑格尔全集》,通称米希勒本。这部《全集》尚未出齐时,在一八四○年又印行第二版,编者米希勒对黑格尔的讲稿作了文字加工,读起来比较顺畅,编排上也讲究些,但距黑格尔原著稍远,不无走样。  相似文献   

9.
列宁主义学说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以来,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在此,将近十年研究概况略作评述.首先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围绕列宁的《哲学笔记》而展开的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这方面,第一本研究性的著作是黄楠森著的《〈哲学笔记〉与辩证法》(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该著不仅对《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做了许多史料性的考证,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对辩证法体系所做的大胆探索,构架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六类范畴表(整体范畴、并存范畴、层次范畴、过程范畴、社会范畴、认识范畴),对以往通用的教材进行了突破,从而开创了列宁《哲学笔记》研究新路子、新局面.尽管他提出的体系并未被广泛采纳,但这一研究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曾说: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在这里,列宁提出了被人称为“三者同一”的思想。《哲学笔记》问世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哲学界对这一思想做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但  相似文献   

11.
黄楠森同志的新著《〈哲学笔记〉与辩证法》是我国关于《哲学笔记》的第一部研究性专著,在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列宁《哲学笔记》的公开发表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完整的汉译本发表也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可是无论从国际、国内来看,它至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这样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要以思想和概念的形式来把握自己的对象的,所以都可以说是应用逻辑。”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引了黑格尔这段话,并作了“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的批语。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说的逻辑,是指整个逻辑学,但本文将只讨论这个逻辑学中的一个部分,即近代意义下的“形式逻辑”,其中特别是指数学中所使用的逻辑。 在数学研究中,除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直接或间接地从现实世界中抽象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列出了一个“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图表(《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9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这个图表,实质上是列宁关于构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知识来源的研究纲要。在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期发表的列宁的三篇哲学笔记,是译自苏联最近出版的“列宁全集”第4版第38卷。除“阿·德波林‘辩征唯物主义’一书札记”的一部分曾在1956年出版的中译本列宁“哲学笔记”中发表过以外,其余的译文在我国均是第一次发表。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22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诞生一百一十周年。 列宁留给我们的哲学遗产是丰富的、宝贵的。他写作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和其他许多有关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文献。他在俄国的民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接续了"第五届《哲学分析》论坛: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对张一兵教授学术观点的讨论。孙正聿教授在《"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一文中强调,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灵魂"所在,并进一步提出文本解读有望达到的深层一致性,取决于我们对于文本的"靶子、灵魂和血肉"的把握。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17.
1982年7月,我国翻译出版了列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年)>提要》(以下简称《提要》)。遗憾的是出版两年以来,这部书似乎没有引起哲学界足够的重视,至今还没有见到专门介绍分析这部书的文章发表。人们似乎没有体会到列宁这部书的哲学性质,没有体会到这部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发展和学习列宁哲学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学习列宁这份重要思想遗产的意义,以期引起大家的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心理学史》这本供全国综合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出版之后,为了配合《中国心理学史》的学习以及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公室又委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燕国材教授(主编)、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杨鑫辉副教授(副主编)和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室朱永新副教授(副主编)编写了《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这套4卷本的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卷(先秦部分)和第二卷(汉至唐部分)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这套书的责任编辑,有幸最先通读了全书。觉得这套教学参考资料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19.
由黄楠森、曾盛林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传》,较详细地记述了列宁一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生涯。全书60万字。其中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叙述和研究,占据了相当突出的地位,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作了一件重要工作。《列宁传》评介了列宁的所有哲学著作,并把它们放在列宁的整个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中来考察。在介绍列宁主义其他内容时,也努力发掘贯穿其中的哲学思想,这对  相似文献   

20.
《禅宗大意》,是正果法师在鼓山涌泉寺僧伽培训班和中国佛学院授课时的讲稿,去年底编入《法音文库》第三辑出版流通,已和读者见面了。笔者以喜悦的心情,全神贯注地阅读了这本书,叹为希有!全书包括《自序》共十六篇,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禅宗历史和修习禅观的良师益友。谫陋如余,固不能仿佛其涯淡,然千虑一得,或可作引玉之砖。特拈出四端,以见一书之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