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汀阳的《哲学的元性质》(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以下简称“《哲》文”)一文,在一些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了作者的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较为突出的思想创造力。中国哲学要发展,就得拿出自己的理论。所谓“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其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应是对哲学问题做出当代知识背景下的解答。因此,《哲》文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十分有益的。我愿意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以期使《哲》文中做出的有价值的探索得到进一步的讨论。《哲》文的目的,简单说来就是寻求建立一种判定哲学观念的有效性的证明论。这…  相似文献   

2.
读了尹希成同志《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简称《尹文》)一文,笔者有些不同意见,也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希望通过讨论能够得到比较科学的共识,推动实际问题的合理解决。(1) 全球问题,“首先”不是“由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引起的”。因为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黄顺基等同志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一文中,就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论题作了探讨。笔者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扩大视野,就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的来龙去脉,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等问题进行探讨;而这样的探讨又必然要涉及到研究上的一些方法论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旧式分工范畴理解上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笔者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的《也论旧式分工及旧式分工的消灭》一文中,就秦庆武、郝振省等同志有关“旧式分工”及“旧式分工”消灭的某些观点,阐述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上,秦庆武同志大作《关于旧式分工和职业分工的几个问题》对他自己的观点又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答辩。应该说,经过答辩,秦庆  相似文献   

6.
读了于世诚同志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发表于今年《哲学研究》第3期),有许多意见。我们不同意世诚同志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这里,只就两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商讨。1960年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时争论的关键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即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时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见拙作《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3期),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周穗明同志在《也谈“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曾经论及同一问题时阐发的观点(参看拙文《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读后,觉得有必要对提出商榷的问题再作一番研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化劳动”周穗明同志在文章中说,我的失误的“关键”在于:“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刊登了毕志国同志对我们《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一文中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的文章《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以下简称“毕文”)。这一质疑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不同角度的反思,深感分歧不仅关系到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对唯物史观基本范畴、原理理解和运用的方法论,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怎样评价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建国以后曾经过几次讨论,到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束景南的《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11期),严北溟的《应对庄子重新评价》(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对庄子的阶级属性和哲学性质,提出了新的论断,从而把讨论引向了深入。《哲学研究》1980年第8期,特辟“庄子哲学研究”专栏,发表了四  相似文献   

10.
何中华先生在其《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中,对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给出如下的定义:“从哲学上说,所谓价值,既不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所构成的实体,也不是客观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而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为了证明这个哲学价值定义的成立,该文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因此,为了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哲学价值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一、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问题何文为了论证哲学的价值概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首先对什么是人进行…  相似文献   

11.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编辑部: 贵刊1978年1~2期合刊有吴江的《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在该期第45页上说杨献珍讲哲学根本问题时,“当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时候,多数话就不能听了,不仅不能听,还要批判。比如他讲,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又在同页上说我提出“综合基础论”认为五种经济成分是  相似文献   

13.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我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8期)一文中所坚持的观点。方昕同志发表了《“两重反映论”这种论点能成立吗?》(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0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向题并未明确表态,只对我所说的“两重反映”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感到  相似文献   

14.
奥伊则尔曼是我国哲学界非常熟悉的苏联哲学家 ,在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领域成果卓著。苏联解体以后 ,他虽已 80高龄 ,仍然充满活力 ,勇于探索 ,从 1991年起发表了一系列反思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在俄罗斯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文章主要有 :( 1)《马克思主义与 2 0世纪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科学》 1991年第 7期 ) ;( 2 )《哲学学说多元化的历史命运》 (《哲学问题》 1991年第 12期 ) ;( 3)《马克思主义自我批评的原则基础》 (《自由思想》 1993年第 7期、 1994年第 11期 ) ;( 4)《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  相似文献   

15.
荀子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颇富原创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正因为此,在中国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苟子曾屡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赵吉惠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重新提出了苟学思想的定位问题,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于苟学的认识(参见《哲学研究)1993年第5期《苟况是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代表》、《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论苟子“天人之分”的理论意越》两文)。本文拟从梳理、论述苟子的心性学说入手,对苟于思想的学派归属问题试作探讨,以就教于赵先生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师长与同道。由于中国哲学传统的一个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6.
近读《哲学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的数篇文章,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涉及到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超越等问题,颇有认识,获益甚多。但对其中某些问题,如丰子义同志在《关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丰文)一文中提出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来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下,借助各种力量则是可以实  相似文献   

17.
一 武步云同志在《也谈认识发展的阶段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将认识的全过程仅仅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或者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阶段,都没有完整准确地反映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不同意把人们称为“思维具体”的“理性”看  相似文献   

18.
李德顺同志在《关于“主体性”研究的一点看法》(见《哲学动态》1990年第1期)中指出了“主体性”研究中的两种片面性——盲目夸大和简单否定“主体性”,并进而指出,“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在我看来,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实质性的。理论意义姑且不论,弄清主体性的科学涵义,即弄清到底何谓主体性的问题确实是反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20.
景天魁同志的《论哲学思维》一文(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4期,以下简称“景文”)对于哲学的功能与特点、哲学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的见解。但对于景文所提出的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把握世界”,笔者则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来和景天魁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