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的诗以它富有情味,雅俗共赏赢得了读者。他的诗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与元九书》)。他的诗歌所以家喻户晓,生命不衰,不只是艺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力量,道德的力量。纵览白居易诗歌,不难看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伦理道德的特点,是爱民与忠君、讽谕与闲适错综交织、融于一体,又相矛盾,又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李白道教活动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浓的诗人。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魏颢《金陵酬李翰林滴仙子》一诗,诗题远以“滴仙子’称之,诗中又有“滴仙游梁园”之句。杜甫《钦中八仙歌泻其“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又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滴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亦云:“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以上称李白为“诗仙“、“酒仙”、“谪仙人”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起来。李白对他人给予自己的美誉深以为然,其《留别西河刘少…  相似文献   

3.
画论两则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我为中国画所提出之八字箴言。于此,“诗”非以直指古风近体也,乃指诗之意蕴境界也。是则《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庄子》芴漠之《诗经》,非无由矣。“诗”之涵义既扩大如此,由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离郑趋雅,或无多虑。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  相似文献   

4.
人生艺术化思想是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美学思想。白居易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女性诗、饮酒诗和闲适诗中。白居易通过诗歌创作和审美来获得人格的完满和人生境界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5.
《杂卦》是《易大传》的最后一篇,从来不被人们重视,注解者皆以“杂”字说之。如虞翻说: 《杂卦》者杂六十四卦以为义,其于《序卦》之外别言也。……于时王道踳驳,圣人之意或欲错综以济之,故此序卦以其杂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引)韩康伯说: 《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周易正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与儒学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与儒学的关系,长期以来众说纷法。本文主要根据柳集资料,从儒学的历史演变中,试作一说明。一生信奉儒学一有些人认为柳宗元“反儒”,实际上并非如此。先看他40岁前后在永州说的三段话:仆尝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求之不已。(们民崔黯论为文书》)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书》)仆尝学于儒,时之不得,以陷于是。(《送娄图南游淮南序》)这些话,意在说明他以前“学儒”,现在仍“学儒”,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情况都不改变学儒志向;贬官永州的不幸在于自己时运不好、时机不遇(“时之…  相似文献   

7.
在胡世安的作品中,目前所遗留可考的诗文集是《秀岩集》三十一卷、其中文九卷、诗二十二卷,诗歌各种题材都有涉猜,但其中游历诗占比例最大。胡世安一生爱好游历名山大川,沿途中记录了许多奇山异水、旖旎风光,他曾三次登峨眉山,写下了峨眉山志《译峨籁》。通过研究他的游历诗,可以多元视角下解读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在宋明理学史上,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出了名的,且影响深远。然而,阳明此书中调合朱陆的思想并非无源之水,自有所本。据笔者所见,略早于阳明的程敏政即为其先驱者之一。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著名的朱学学者。他自诩为程子后裔,又每以生在朱子之乡为荣,衷心尊崇朱熹,故其一生极意于朱学,自谓:“仆性迂辟,而独喜诵朱子之书,至行坐与俱,寝食几废,窃幸稍窥一二,以自得师云尔。”(《篁墩文集》卷五十五《答汪佥宪书》)在朱学极盛时代,他颇感觉到了时弊,深忧“近世学者类未探朱…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     
赵朴老的诗、词、曲是名闻通途的。人们都称他为诗人。他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当然也是因为作诗。但是他自己说:“诗歌不是我的本行。”三百六十行中,作诗算一行么?大概不算。我个人以为职业诗人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职业诗人的话,他自己满意的那几首一定是“业余”写的。赵朴老曾谈到过自己写诗的因缘,他说:“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了感染,发生了兴趣。年龄稍长,渐懂世事,用诗歌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愿望不禁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言之不足,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意…  相似文献   

10.
徐晓鸿 《天风》2010,(8):46-48
<正>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吴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诗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趣赏名人自喻诗李春碧华夏名人大多喜欢以自己钟爱的东西自喻,并赋诗,激励自己,为之奋斗。休闲趣赏之,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曹操自喻“老骥”。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孔子一生主要是办学教书。他从30岁左右起收徒讲学,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在教学过程中,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古代文献以充作教材之用。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开创了儒家学派。冯友兰在30年代著的《中国哲学史》中称:“孔子是一教育家”,“孔子只是一个‘老教书匠”。冯友兰的这一评价是很恰当的。今天人们对孔子的评价虽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承认他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有志于教育,自称:“我是学教育的一个人”(《致黎锦熙信》,《  相似文献   

13.
“我闻天台山,山中有琪树。欲言永攀上,莫晓石桥路”。这是唐中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寒山子描述天台山的一首诗。诗中出现的所谓“琪树”,是神仙道教之神话传说要素之一。“琪”,《广韵》释为“玉也”。《尔雅·释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圩琪焉”。注曰:“玉属”。因而顾名恩义,“琪树”也就是玉树。古人认为天台山为仙山,上有“琪树”,故多以诗歌咏之,天台山在浙东沿海,其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陶弘景《真诰》)。人谓之“顶对三辰”或“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十道志》),以为“众岳之最秀者也”(顾野王《舆地志》)。天台山中多名道,多高僧,多洞天福地与寺院兰若。起于东汉魏晋时期的许多仙佛传说遍布全山,脍灸人口,而诸  相似文献   

14.
桑荟 《学海》2003,(5):204-206
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 ,560页  清初的诗文浩如烟海 ,但利用这些诗文作历史研究者似不多见。殆至近代 ,邓之诚先生所著的《清诗纪事初编》首开“以诗证史”的先河 ,其后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更将“以诗证史”发挥得淋漓尽致。最近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是“以诗证史”的又一力作。本书共收录了 12篇文章 ,大都曾在两岸三地的专刊发表过 ,它们分别是 :《清初所见“遗民录”之编撰与流传》、《试论清初人选清初诗》、《探论清初诗文对钱牧斋评价之转变》、《读方文〈山集〉———清初桐城方氏行实小议》、《顾炎武…  相似文献   

15.
诗歌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精神的艺术。诗歌作为时代的号角、人类的良心、的艺术形式,仅有对历史的怀疑、对文明的批判、对人性的分析、对人类文化的全面清理和消解,仍是不够的,一个真正的诗人的崇高历史使命在于,他必须以自己潜心不懈的写作重构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精神的王国、一个超乎现实之上的伟大幻象。所以,一个伟大的诗人必定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创世者、受难者,一个创造历史和人类美好未来的战士。《山和海》就是这样的诗,其作者陈敬容也正是这样的诗人。《山和海》是“九叶派”女诗人陈敬容的代表作之一。“九叶派”(…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诗教”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中国最早的“诗论”,孔子其实强调了诗教的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无邪”的思想熏陶传统;其二是诗教内容之“迩之事父”的孝悌传统;其三是诗教内容之“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用传统。  相似文献   

18.
作文要运用同一律,这表现在各个方面。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是文章的主脑。因此,王夫之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冢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李渔与王夫之都强调了作文一定要确  相似文献   

19.
楚竹书《孔子诗论》“类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分析,结合对《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探讨,得出《诗经》之部类及其类序为《风》、《小雅》、《大雅》、《颂》的结论,同时厘清孔子、《孔子诗论》和《毛诗》在文本方面的关系。《诗经》的结集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分类由来已久;未曾更改。《诗》“类序”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在《诗》文本编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孔子在整理《诗经》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前提性的“编序”原则,所谓孔子“删诗”,只是对诗篇做些必要的一般性古籍整理而已。至于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中偶尔出现的颠倒《诗》“类序”的论述亦属正常,并不能说明孔子曾编有与传统《诗》“类序”相反的文本,也不能否定《毛诗》文本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更不能由此说明《孔子诗论》中出现“类序颠倒”具有更为不可测知的寓意。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曾提出“质测”与“通几”一对范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质测之学与通几之学的概念。长期以来 ,学术界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 :质测之学即自然科学 ,通几之学即哲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北京大学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等均持此种观点。几十年来 ,学术界很少有人对此提出异义。据我所知 ,只有朱伯先生表示了不同意见。他在其《易学哲学史》中指出 ,此说虽有一定的依据 ,但还欠确切。认为方氏所说的质测之学 ,是对个体事物特性的考查 ,不一定皆指自然现象的研究 ;所说的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