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孔子学会、邹县人民政府、邹县孟子研究学会、山东社科院儒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第2次孟子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孟子故里邹县召开,同时还举行了孟子塑像复原揭幕仪式。全国100多人与会,并提交论文近50篇,围绕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这一主题,对孟子思想进行了多方研讨。孟子与齐文化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孟子与齐文化的关系以往则探讨不多,与会者对这个比较新的课题展开了较充分的讨论。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文化与鲁文化不是截然不同的、互相封闭的,它们之间有一个演变融合的过程。孟子虽然以孔子思想继承者自居,但他处于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曾经两次旅居齐长达20余年之久,宣传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被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春秋战国时代的齐、鲁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历史特征,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代表鲁文化的孔、孟与齐文化并没有什么关联,实际的研究工作对这一点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齐文化和鲁文化是绝非截然不相干的。孔子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之  相似文献   

3.
论孟子的仁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孟子的仁学张奇伟儒家孟子是否是稷下先生虽不能如荀子那样言之确凿,尚待考证,但孟子周游列国时居齐最久,并位居客卿,屡向齐宣王进言游说,同时与稷下先生淳于髡等多有讨论,故至少可以说,孟子及其思想观点于齐、于稷下之学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笔者因此略述孟...  相似文献   

4.
《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以孟子与淳于髡等同为稷下先生。钱穆先生撰《孟子不列稷下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举出三点理由论证孟子不列稷下。近年来许多人对钱穆先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1982年在淄博市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上,孟子为稷下先生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尧问于舜"章对于"齐之为齐"的涵义是一个简洁而深刻的阐明,它指明一个基本的视野,即齐物之境排斥仁义-政治之域。舜以"德进于日"为尧之征伐作辩护,透露出仁义-道德与权力政治的沆瀣与媾和,扭曲了齐之为齐的真正本质,湮灭了齐物之境的真正可能。郭象力图以齐物之境与仁义-政治的一致性来解释尧舜对话,最后将齐物之境理解为个体性境界。章太炎则点明了孟子式儒家仁义-道德之名为武力征伐之口实,明确说明庄子的齐物之境超越了仁义-道德之境。在庄子与孟子的简单对比中,齐物之境被理解为一个差异性他者与自我共存的无限世界,区别于基于特定仁义-道德观念而总体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齐宣王的“以羊易牛”成为孟子人性论证的重要道德经验.孟子与齐宣王之间围绕“以羊易牛”的对话,揭示出同情、不忍和行善是仁慈的结构和发展阶段.齐宣王“以羊易牛”的过程包含了仁慈与公正的冲突,以及特殊仁慈与普遍仁慈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邹衍年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公元前324年周显王45年,齐威王33年。邹衍约在此年生于齐。公元前320年周慎靓王元年,齐宣王元年,魏惠王改元15年。邹衍约4岁,在齐。孟子到大梁(开封)见梁惠王。邹衍不可能与孟子同时适梁见梁惠王。公元前319年周慎靓王2年,齐宣王2年,魏惠王改元16年。  相似文献   

8.
孟子先后游历过魏、齐、宋、滕、鲁等国,齐国是他寄希望最大、居留时间最长和唯一做过官的国家。在齐的七年中,孟子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变化也较大。本文的内容就是探讨一下他在齐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大体概况。一、游齐初期游齐初期即到齐之后至为卿之前。齐宣王二年,孟子抱着以仁政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从魏国到达齐国的首都临淄,游说齐王。这一时期,孟子游说的策略是顺应齐王喜好,引导他实行仁政,建立王天下大业。第一、引导齐王变称霸大欲为王天下大业。  相似文献   

9.
"诸侯"是孟子的主要言说对象,孟子与诸侯的对话深植于当时的历史情境,并在对历史逻辑的把握中展开其政治哲学论述。如果抛弃孟子所处的独特历史境遇,就不能细致的了解孟子对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把握。本文尝试从"经史互动"的视角,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深入分析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人的对话,进一步揭示孟子的政治思考。孟子并非"迂远而阔于事情",他对历史、政治的逻辑有独特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部与淄博学院齐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暨《齐文化丛书》座谈会”。10余位专家学者畅谈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齐文化丛书》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兹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8,(5):160-165
《孟子》君子意象的多重性向,主要表现在对君子之德、君子之政、君子之仕、君子之变等方面的描述与解析之中。从文化角度看,《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性文化、仁政文化、君子文化有重要关联。《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不是孟子偶尔涉及的文化符号,而是其着力构建的一种理想人格,为儒家的生命追求和德治期盼标示出了鲜明的道德方向,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至当代文化的内涵构成,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1988年10月21至25日,由山东孔子学会、邹县人民政府、邹县孟子研究会、山东社科院儒学研究所等七个单位联合发起,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县举行了第二次孟子学术讨论会,同时还举行了孟子塑像复原揭幕仪式。参加讨论会者有来自山东、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四川、广东等地的一百多人,讨论会收到了近五十篇论文,会上围绕着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贡献和地位这一主题,对孟子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孟子有关政治领域的同情的观点,提出孟子通过调和杨朱学派的自爱和墨家的普爱这两个极端对同情的统治进行了辩护。本文提出了对《孟子》中两个著名故事的解读,一个是孺子入井,另一个是齐宣王赦牛,这两个故事是理解孟子有关政治领域的同情的论述的典型事例。本文认为,孟子通过批驳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的两种极端成功完成了对用同情进行统治的辩护。考虑到与利己主义或自爱的相容性,本文分析了孟子在与统治者的对话中体现出的共享快乐的观念。要达成儒家的国家理想,统治者不必压抑或牺牲其自身利益。但统治者的自身利益需要通过培养他的同情心来进行指引和引导,从而可以与包括王国中的陌生人在内的民众共享和延伸快乐。  相似文献   

14.
试论齐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中的齐文化是指狭义的齐文化,即先秦时期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表现为两种方向:其一,齐文化与秦汉时期的经学合流。形成了齐派经学;同时又与谶纬学说融合,形成了谶纬神学。齐派经学、谶纬神学可以说是齐文化的流变对封建上层社会的影响。其二,由方仙道演化而来的道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宗教。这可以说是齐文化的流变对封建下层社会的广泛影响。本文拟从齐文化与经学、谶纬、道教等方面来观照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试论齐文化的三个主要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论齐文化的三个主要来源于嘉芳本文中所讨论的齐文化这个概念,主要是从考古学文化这个角度出发。组成齐文化的各要素,在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或大或小的作用,但是一旦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特色的齐文化,它们便有机地化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也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孟子>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孟子>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孟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阐述了孟子与孟子山的关系,认为孟子作为稷下先生曾经两次游齐,最后离开齐国时,曾经“三宿于昼”,这个“昼”的具体地点似无可考,但这个地方距离临淄不会很远,应当十分靠近长峪道。从临淄通向博山的长峪道,最晚在战国时期应当很是畅通。孟子最后离开齐国,就是沿着长峪道在昼邑住宿后离开齐国的。孟子在离开齐国时,经过了孟子山。  相似文献   

18.
由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首次齐鲁文化研讨会于2001年11月8日至13日在泉城济南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吉林、宁夏、江苏、河北、安徽、福建、广东、四川和山东各高校、科研单位的80余位专家和热心于齐鲁文化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采取大会发言、评论与分组发言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家们发言踊跃,讨论激烈。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切磋论辩,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异同及表现形态是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问题。王志民教授(…  相似文献   

19.
五集电视片《历史拥抱今天——齐文化与现代化》已经摄制完毕,中、英、日三种文本均与国内外广大观众见面了。该片的解说词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研究员、《党建》杂志社副编审秦晓鹰先生撰写,它对博大精深的齐文化不重于学术上的探讨,而重于弘扬其精华,为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解说词首发在本刊新开辟的齐文化与现代化栏日,如果能激起广大观众和读者主动到浩如烟海的古齐典籍中去采撷其精华的强烈热情,使研究与开掘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也就如愿了。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国内对儒经尤其是《论语》的英译讨论甚多,可是说到《孟子》尚无人问津。自理雅各以来,在西方出版的《孟子》英译本已近10部,其中戴维.亨顿的译本以通俗、流畅、简洁而独标一格。在国内学界致力于大规模地向外译介中国文化典籍的今天,亨顿的儒经翻译策略和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