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封建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论中国佛教宣传得最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孝”,因此孝道便成了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重心。可以说中国佛教是以孝为中心来展开它的伦理道德学说的。佛教所赖以生存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命脉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为前提、一家一户为生  相似文献   

2.
孝,即孝敬父母,这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和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十分强调孝道,因此,千百年来“孝”已经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成为中国封建伦理的核心。由于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彻底批判和...  相似文献   

3.
试述鲁迅对禁欲主义的批判章牧鲁迅是“五·四”运动时期思想解放的先驱者,是向封建伦理道德冲锋陷阵的猛士。他用那支泼辣犀利的笔锋挑开了封建专制制度吃人的帷幕,揭露了种种光环掩盖下的禁欲主义的反动性、愚昧性和虚伪性。本文主要从反对妇女缠足、节烈观和安贫乐道...  相似文献   

4.
论孝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目前伦理界歧义较大的儒家的孝道观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孝的一些特殊含义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如:“严父道”、“重后嗣”、“厚祭葬”思想。二、由于人们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孝作出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作出正确的解释。如:“无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及“顺亲为孝”的观点。三、孝的基本含义将与人类共存,它具有超时空性。如:“爱亲”、“养亲”、“事亲”、“敬亲”、“尊亲”和“谏亲”思想。对孝作出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孝有个全面的理解,并赋予新的引申义,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5.
孔子“孝”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孝”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仁”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而“孝”则是“仁”的基础和根本内容之一。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在孔子那里,“孝”是指孝顺父母,“悌”是指敬爱兄长。有子(有若)的观点,自然也代表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正是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亲子骨肉之情出发,推及其宗族,要求尊敬长辈,厚待亲友,并由宗族关系又推及到“泛爱众”。这样,在上者躬行“孝”道,以身作则,并以这种德行去感化人们,就体现了“仁”的本义。  相似文献   

6.
李娜 《现代哲学》2013,(1):107-112
《论语》中,作为古代儒家伦理情感基础的“孝”,包含“孝”的道德本原性、孝与“父之道”、孝与“礼”、孝与体察父母之心、孝与“养”、孝与“直”及亲亲相隐等方面的义理.批判扬弃《论语》中的“孝”思想,对推进当今养老、敬老道德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丁鼎 《管子学刊》2002,(3):75-78
本文对《仪礼·丧服》中所蕴含的“三纲”、“五伦”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作者不同意“三纲”观念始于《韩非子》的观念,而认为《仪礼·丧服》中关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不对等的服制规定,实际上已蕴含了萌芽状态的“三纲”观念。另外。作者还认为《中庸》所提出的“五达道”与《孟子》所总结的“五伦”说的内容其实早已蕴含在《仪礼·丧服》的服制条例之中。而且这种“五伦”观念是在《尚书》、《左传》等所载尧舜时代以体现血缘亲属关系为基本内容的旧“五伦”说的基础上增加“君臣”、“朋友”两伦而成。  相似文献   

8.
古代社会的家教凝结了封建社会各种生活准则、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它是家长对子女所进行的有关道德、礼节、生活规范的教育。历代世家,名门望族和统治阶级思想家、文人学者都制订过有利于家门兴盛的教子方法,因此它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宣扬统治阶级伦理道德规范的。 首先,古代家教强调严格遵守封建伦理纲常,“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这“三纲”说的是做大臣  相似文献   

9.
<正> 史家言“汉以孝治天下”。“孝”作为一个社会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影响甚大。探讨汉代“孝”的观念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汉代“大一统”社会的本质。一“孝”与早期的血缘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尚书·酒诰》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对殷遗民说的一段话:“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血亲关系是“孝”的观念萌发的温床。初期的  相似文献   

10.
《三十题》是在学习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和异化问题》重要文章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从史与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抽象人性论”,“人——非人——人”的历史公式,资产阶级的“自由观”、“价值观”,“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权力异化论”,“社会主义异化论”,以及对人道主义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作用,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关系,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等都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和阐发。该书还附有名词注释40条。  相似文献   

11.
慈母圣教会特定每年十一月为炼狱月,该月二日为追思已亡瞻礼,并诚切劝导我们好好孝亲敬祖,返本归源,怀念先人,思恩报爱,热心为已亡亲友恩人献祭祈祷。一、报孝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孝道是我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古圣先贤的明训。《论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祭则观其敬。”《中庸》也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由此可见孝亲事祖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2.
孝亲观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其它伦理观念则是由此派生和推衍出来的。孝亲观最初是家长制家庭公社的产物,它的原始形态不过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尊敬和服从。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使之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把“孝”抬高到人生最高行为准则的地位。并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具体内容。及至汉代,孝成为封建道德纲领,汉儒从“孝亲”引申出了“三纲”之说,用观念的力量强化了父家长的权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传统的儒家孝亲观受到了佛教平等利他思想的挑战,并经历了一个和后者发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唐代便  相似文献   

13.
孙天人 《天风》2006,(1):29-29
“传统”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和文化内涵的道德、礼仪、风俗、文艺等等。这对中国基督徒来说,又有“社会传统”与“教会传统”之分,而对“社会传统”,当代的基督徒应如何看待?对此,按面临的现实,应讨论的集中起来似乎是三个具体内容:一、“伦理道德”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儒家的仁、义、礼、信,孝等为核心。据近来有媒体对几所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从中知道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分量,透露出他们对儒家的道德价值观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也没有一个认为是“过时东西”。对此,我们也不难知道,这与圣经和基督教全部教义在道德层面上的教训是一脉相承的。如  相似文献   

14.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论语》、《孟子》、《孝经》这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对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孝”的本质、含义、作用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通人。究竟什么是“孝”呢?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  相似文献   

15.
本刊自 2 0 0 1年第 8期开始 ,在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方面采用了新的统一体例。现对这一体例择要说明 ,希望向本刊投稿的作者按这一体例编制注释。1 内容注释 ,即关于文章内容的注释。该注释若较短 ,两行字以内时 ,置于文中 ,用括号括起 ;若较长 ,超出两行字时 ,置于页下 ,注号采用带圈的数字即①、②、③ 等。2 参考文献注释 ,其对象包括文中被引用的文献和文中未被引用的文献两种。前者分为“文中提示”和“文后全称”两个部分。3 “文中提示” ,指一段引文后加括号 ,括号中注明所引文献的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或页码等 ,提示读者按作…  相似文献   

16.
"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群忠博士的《中国孝文化研究》一书 ,即将在台湾出版 ,作者要我为此书写序 ,正好有一些关于“孝”的想法 ,就借此机会 ,谈一点关于“孝”的意见。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中 ,“孝”可以说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强调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的共识中 ,对“孝”文化的问题 ,更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 ,力求使其同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并在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方面 ,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 ,“孝”在社会生活中 ,有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 ,它在一定时期内 ,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中“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忧”是谁施行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谁忧谁?是父母忧儿女之疾呢,还是儿女忧父母之疾呢?这里牵涉到对代词“其”的理解。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引用了王充、高诱,马融等人的说法,认为这个“其”字既可理解为指代父  相似文献   

18.
<正> 儒家是以注重伦理道德而著称于世,“孝”又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之首。作为传统的儒家的孝道,在当今社会中仍发生着作用。应当如何评估它呢?这是我们建设现代家庭和精神文明必须认真回答的重要课题。在大陆,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过两次讨论:第一次是1962年吴晗先生连续发表了《说道  相似文献   

19.
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国家出版社在1958年年底用俄文出版了哲学博士卡别江教授的一部长达三十余万言的新著“康德哲学的批制分析”。本书共分“导论”和九个专题。“导论”部分对康德哲学的时代背景和对康德哲学的各种评价怍了扼要的介绍,作者不但批判了康德哲学的反动方面,同时也对康德作了全面的估价,指出了康德反地旧形而上学的重要意义。其他九个专题是:康德哲学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的哲学是上承宋明理学而来的。理学人事观的思想基础在于“天人合一”观,就是将天道(“理”)与人道(“性”)融成一体,所谓“性即理”也。在此基础上,理学更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转换成“天理”与“人欲”关系,提出了“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这里“天理”既指天道又指人道,与之相应,“人欲”则既指人心又指人事。所谓“去欲存理”,在人事观意义上,其实就是主张人事绝对顺从天道——在心学那里,天道被融于人道而变成了“本心”,此“本心”乃是天道的主观化形式。这种人事观,无疑属于“无为”论范畴,只不过在理论形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